<p class="ql-block"> 阅读梁漱溟先生的作品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良性的挑战,现在的我喜欢这样的感受与体验。自从阅毕《东西文化及哲学》,关于东西文化的思辨已然有一个框架性的概念,然而其中还有诸多模糊点,特别是其中作者认为在其当下确凿无疑而在我看来并未真正了然于胸的观点,诚如其于文中所言之一该携怎样的思想与文化出去与西方交流互鉴,我们必须厘清其中的核心要义,这实际上决定着我们会带着怎样的思想与文化归来。诸如此类问题,都亟须释疑,因此促成了我对《中国文化要义》、《人生与人心》的延展阅读,后两者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实质性问题。此乃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幸事,也是像我这样的读者之幸运。</p><p class="ql-block"> 本想就此二者阅读之后如前文一般写一篇读后感,可细细想来,那样的千篇一律与内心的真实感受不符。文以载道,尤其是像梁先生于文中思想的深刻表达,对我这样的百万分之一,如若能从中习得一二,便是精神上的巨大胜利;再者若能以其中的观点感悟平凡人生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便可学以致思,达串珠成线之功效;三者以所感所思所悟所用,与一二知己相交,检验提升的认知是否有效,无论成败,均可明心见性,岂不快哉!</p><p class="ql-block"> 与爽快的东北汉子彦广许久未曾谋面,又是他主动联系,并无具体的事情要办,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想见一见,磨叨磨叨。他是一个喜欢热闹之人,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清静一些,君子和而不同,或许仅是我们汲取思想的方式不同罢了。在飞行地图上,他近些年光国内飞行里程达39万公里之多,将近绕地图10圈,此般经历让他接触了数不清的朋友,其身份决定了这些人大多决非泛泛之辈。如此之多的信息堆积于大脑之中,的确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有效大数据,提炼进而提升认知,丰富自身的思维工具箱。显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放任不管便会形成一种精神负担。何以解忧,我们形成的共识就是要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文明的璀灿成果指导思想,要让平时的感知感想在正确的思想轨道上运行,及时处理信息,当日事当日毕。方向明确,可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的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吾曾与友人言之,首先学习的门槛很高,光是那些生涩难懂的文字就让大多数有志者望而生畏;其次,在如此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里进行系统学习意味着长周期,没有十年八载效果定是不会明显;再其次,学以致用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知行分离是初学者的常态,学者常常被众多事物表象所迷惑而未能深入其本质,而知其本质恰是知行合一之根本;最后,如当下之社会,芸芸众生为功利性思想所指引而计较得失,知此等艰难学习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便自然形成了劝退效应。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形容此等学习,最是恰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习恰最要不得功利之心,须循客观规律而行,有违于此便可能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 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彦广是强项,我则是外行,然万事万物不离其宗,我也总能插上一些话,也以此验证是否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适度参与总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事物,能有所增益,所以也乐在其中。当然,这样的开场白既能迅速切入话题,让场面升温,亦可就此引申出彼此共同关心的话题。聊完工作之后,主题会自然进入到当下的生活。他的孩子比我的略大一些,现在已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已经逐渐步入正轨,对年轻人而言,生活中与异性的接触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果说狭义的学习更多的只是人与物的接触,那与异性的接触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接触,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它不仅关乎理性与规律的探索,更是一种在此基础之上感性地适应动态变化的过程。儿子能够敞开心扉谈论此事是一件令人开怀之事,作为父亲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表明孩子在此阶段遇到了最美好事情的忧虑之心。当咱们的孩子不用过多地考虑物质需求的同时,意味着精神需求的跨越式上升,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父母给予的传统恋爱观,必须给予更多的精神支撑、智力支持与情感共鸣,建立起高度信任,使其在美好降临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弄巧成拙。</p><p class="ql-block"> 当下,彦广最担心的是教育问题,于家庭和社会而言均是如此,这同样是我最关心的话题,于此便有无数的切入点可以探讨。一个“卷”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当下教育的无奈,大家似乎都进入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漩涡,既有无数的烦恼想要吐槽,又有力不从心的无奈感。通俗而言,一件事如果能以金钱解决,那就不应称其为大事,而金钱在解决教育问题上并非核心要素,教育是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个体而言这些要素不仅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各要素须因人而异作不同的调配,对社会来说教育是有教无类,对个体而言则是因材施教。教育是一个最需要传承的工作,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通常,大家总是狭义地理解师为教书先生,我对此一直持否定的态度。有为师资格者便可称其为师,即具备传道、授业、解惑之其中一项及以上便算,根据各项的程度与组合,自然便有不同等级之区分。以时间维度来划分,父母便是人生第一老师,学校老师其次,社会上的再次之,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虽有不同,但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道为首,绝非偶然,此为天道人道,符合天地运行规律与伦理纲常,以人性真善美而显之,以众多学术理论而述之,是明确教育方向的头等大事,方向不明则万事不稳,故为首要;授业,则需在道的指引基础之上而行之,侧重于师之教学生,学生主要是一个被动为主的接受过程;解惑,即解除疑惑,将通过指导将学生不明白之处学懂弄通,此为一互动过程,解一惑即进一步,量变方有质变。世事无常,千变万化,师者无边,学者无涯,故而学习贯穿全生命周期。梁先生早在百年前便预见到了世界的变局,那便是人类朝着向自然大量索取的西方世界崇尚的第一路向,到一定阶段自然不可持续,之后一定会转向中华文明理性早熟的第二路向,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巨大的阵痛,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种种乱象正是其表征。相伴其中的教育问题,必须站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来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方向选择,按照道法术技次第展开,混淆了其中的主次关系,才是当下教育迷惘和痛苦的根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若为师无道,仅以法术技传之,<span style="font-size:18px;">聚焦功利,如</span>蛇之无首前行,岂有不乱之理。小者影 响个人之根本,大者动摇国之根基!</p><p class="ql-block"> 自古及今,人类始终囿于繁衍与生存、发展两大命题,越是远古越是受制于前者,越是依赖于本能。发展是一个渐进的体现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借助于智力成果逐步脱离本能而理智与理性渐深,学习与教育正是发展的进步源泉。中华文明独特的汉字符号系统和地理环境,具备了文明传承中的书同文、车同轨,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作了密切的思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和物理空间连接,并且以不断强化的趋势铸就了世界上唯一不曾断代的中华文明。正是这样的文明开启了理性早熟,使得我们将主要的学习和教育资源聚焦于人与人之理性关系,而人面向自然的理智开发偏少,也因此循环往复盘桓不进达二千年之久。工业革命,拉开了人类进军大自然的序曲,偏于理智的学习与理论渐居主流,西方世界也一跃而成为世界文明的灯塔,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积贫积弱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从现今而回望过去,我们走了许多弯路。若从人类的两大问题来看,首当其冲应该是解决物质问题,人际关系为次,在物质层面逐渐满足之后逐渐向后者过渡,所有的学习与教育也据此大背景变化因应调整,而中华文明跳跃式发展必须返回原路向补上那一课,终须几代人承受这个阵痛与压力。理智与理性犹如精神之双腿,不可一长一短,一粗一瘦,这样的发展方可行稳致远,好的学习与教育须力求在其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也是目前大家苦苦追寻的目标。这是最难的事,同样也是最有魅力的事,不仅关乎当下,更关系未来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彦广希望我有时间就找他一起坐坐,自然出于真心,而我却觉得好朋友并非依赖时间的积累而增添感情,适度地保持距离,给彼此一些空间有助于知织的新陈代谢而形成高质量的感悟,以待下一次高质量的交流。以此期待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