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智度论》读书笔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3月31日:<</b><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四难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四难问”,是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印度释迦佛与诸外道论师们交汇碰撞的四类十四个哲学问题的讨论。这四类问题的思想,也是后来乃至今天中西方哲学史上探讨的最高端的哲学论题——时间、空间、存在和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四难问的发生和议论,散见于佛教各原始圣典和经论中,但于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说得最为详细。我在阅读该论时,发现与十四难问题有关内容的,分别出现在该论的卷二、卷七,卷九,卷十五,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八和卷三十五中。现在我把它们撮合起来,加以诠释和讨论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十四难问所议论的是人类生存所面对的终极追问,所以直到今天,是没有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是能够定论的,也因此,作为宗教哲学的佛陀,当初在面对外道论师们发难而问的这些哲学问题时,也是以悬置不答的方法去处理的,因而也被佛教佛法称之为“十四无记”。说释佛不答这些问题,其实,在诸多修习者的过程中如遇到迷茫时,他还是不失时机的作出了恰到好处的答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今天的现代人,如果你遇到了这个问题,这说明你不仅是有善根的,而且也是有福德的。假如你对此也是感兴趣的,而想去一探究竟的话,那说明你也是具备一定的智慧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十四难问> 第一部分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智度论》卷二中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问曰:……何等十四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身是神;身异神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问佛陀:“什么是十四个疑难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组(1~4)]:①物质世界与有精神的我,是恒常存在的吗?②物质世界与有精神的我,不是恒常存在的吗?③物质世界与有精神的我,是恒常存在也不是恒常存在的吗?④物质世界与有精神的我,亦非是恒常亦非是无恒常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组(5~8)]:⑤物质世界与有精神的我,是有边界的吗?⑥物质世界与有精神的我,是没有边界的吗?⑦物质世界与有精神的我,是亦有边界也是无边界的吗?⑧物质世界与有精神的我,是没有边界亦不是没有边界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组(9~12)]:⑨如来死后有一个‘我’去后世吗?⑩如来死后没有一个‘我’去后世吗?⑪如来死后亦有一个‘我’去亦没有一个‘我’去后世吗?⑫如来死后亦没有一个‘我’去后世、亦非是没有一个‘我’去后世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组(13~14)]:⑬这个身体就是‘我’吗?⑭这个身体不是‘我’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法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十四难问中的第⑨~⑭难中的“有神去、无神去”及“身异神异”之“神”义,并不是“神性”的意思,而是“我”义。因为,在印度所理解的我,是有主宰性的意思,我就如同神一样具有自主性,自在性和自由性的思想,所以,文中的神就是指的“我”,这个我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问曰:……何等十四难?”中的“问”的十四个问题,到底是谁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经论中可以看到,一般是指外道论师们所问的。如本《论》卷二十六中,在谈到十四难问的这个问题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复次,是诸外道,依止常见,依止灭见故,问以常、灭;实相无故,佛不答</b><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谓“外道”,我们万不可把他们以贬义的态度,认为他们是不正统的论师。在佛教产生之前及当时的印度社会,同时并存着除佛教之外的还有九十六种不同宗派的外道,存在着六十二种见解。这些诸外道的论师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都有着极其深度和广度的见解,都是一定程度的思想家。而在佛法里,为了彰显自宗的特色,所以就把除佛教以外的教派,统称之为外道。外道论师的一些见解,通过与佛陀论辩的过程中,从人间到天上的一些思辩,往往被佛法的正见所折服后,有许多论师就转归到佛教,如佛的十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无诤三昧第一的须菩提等人,原来皆是外道的大论师,他们的归于佛教又带来了成百上千的徒众们一同归依佛法,就是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大智度论》中又有说,这十四难问的问题,是爱好思索的内道所论,即佛教内部的比丘僧们在修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如本《论》卷十五中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如一比丘:于此十四难思惟观察,不能通达,心不能忍。持衣鉢至佛所,白佛言:‘佛能为我解此十四难,使我意了者,当作弟子;若不能解,我当更求余道!’</b><span style="font-size:22px;">”《杂阿含经》卷16中也说:“</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b><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不管是那一方所问说的,都是上面所说的十四个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这十四难问,所问的问题,是一个最高端的哲学问题——时间是否有无永恒、空间是否有无边际、存在是否有无继续和生命是否流转。这些问题之所以是高端的问题,因为它们所讨论的都是终极性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的不仅仅是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大议论师们,即使后来的从古希腊到现今的哲学家和科学们,都是一直探讨着的问题。凡是真正的哲学家们,都是要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的,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尽管对这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为什么?我们且回过头来看一看,上列四组十四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组的四个问题,问的是:无情的物质世界和有情的精神吾我,究竟是永恒常在的还不是永恒存在的问题。很显然,这是一个对“时间”问题的探究,即时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或者说,时间是有开始有终结的?如果说时间是有始有终的,那说明了时间是有限的;而如果说时间是有限的,说明了时间就不是永恒的;如果说时间是无始无终的,这说明了时间是无限的,而无限的就说明了时间就是永恒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组的四个问题,问的是:物质世界[宇宙]是不是有边界的问题?很显然,这是一个对“空间”问题的探究,即空间是无边界的还是有边界的?如果说,空间是有边界的,那么这个世界的边界究竟有多大?它的边界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如果说空间是无边界的,那这个无边界的世界我们又是如何介定其边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组的四个问题,问的是:存在于上述时间与空间的我们这个人,在死后究竟是不是继续流转到后世的问题。很显然,这是一个关于世界中的“存在者[物]”,是不是永恒存在的问题。如果说,我们这个人死后,能够流转到后世,这说明,我们在这一世的人,也必定是从前一世而流转过来的;既然我这个人能在前世、今世及后世不断流转,这说明我们这个存在者[物]就是永垂不朽的。如果说,我们这个人死后,不能够流转到后世,这说明,我们在这一世的人,只是一个刹那生灭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组的两个问题,问的是: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色身肉体,就是一个真正的“我”吗?或者反过来说,说“我”,难道就是指的这个色声肉体吗?“我”与这个身体,究竟是同还是不同?很显然,这是论究“物质与精神”是一还是二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四组的十四个哲学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关于“时间、空间、存在和物质精神运动”的四大类问题。凡是有史以来的人类历史上的哲学家和宗教家,所探讨的所有的哲学问题包括科学探索等等,都是在这四类问题中作出浩繁帙卷的论说,他们既不能避免这些问题,也不可能超出这些问题,但又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哲学家们又在不断的追问,科学家们又在不断的探索。某些宗教家们,比如基督教,不从理性出发,而是从情志上把这个问题交给了上帝。而凡俗才子比如诗人,则把它用远方的暇思假籍于诗歌喻表于永恒。如此等等,既有坚韧不拔的认真态度,又有乐天知命的游戏成分。而唯有佛教中的佛陀,他知道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仅是个矛盾的问题,更是一个人脑智力无法圆满解答的问题,即是如后来的哲学家们所说的“悖论”的问题。(因为悖论是虚妄的),所以,佛陀对此类问题一概不予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这十四个哲学问题,释佛为什么不予回答?他有如下理由(不过,先招呼一下,对他解释的理由,如果你是没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和佛法教理,乃至宗教情操,你是不太容易理解或是完全不懂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说]:如果佛陀是拥有了一切智慧的人,那么对这十四个问题为什么不答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法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切智人:释佛以证悟的“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通达了宇宙人生的本尔真相,原来皆是自性空无的实相,故称之为“一切智人”。而我把它翻译成“拥有了一切智慧的人”,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周全确切。只是为了文句的畅达,而非全部义涵。但已是够你理解的了,也就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答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①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搆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论主答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这十四个问题,是没有事实存在的问题,所以释佛不予回答。说一切万法是恒常的,没有这个道理;说一切万法是断灭的,也没有这个道理,因此,释佛不予回答。这就如同有人问:“从牛角上能挤得几升牛奶”,这是对一个不存在的问题的问法,所以,释迦就不应当对他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②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世界的时空无穷无尽,就如同旋转的车轮一样,没有先也没有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③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水,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回答这个问题,是没有任何利益而唯有缺失的,否则将会堕入邪见之中。佛陀深知十四难问的奥妙玄机,它们是覆蔽“苦集灭道”四圣谛诸法实相的问题,如同渡口有险恶动物在水中,这时就不应当将人渡过;安稳没有隐患的地方,才可令人渡河。(十四难问的问题,就是障碍圣道的隐患,会令人不得安稳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④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有人说:这十四问题,不是具有一切智慧的人是不能理解的,因为对其他人即使说了,他也不能够知解,所以佛陀不予解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⑤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五,如果有人把无的说为有,把有的说成是无,这不能称为一切智慧的人。具一切智慧的人,有就说有,无就说无。佛对是有的不说成无,对无的也不说成有。佛陀唯说一切万法的真实相状,怎么能说他不是一切智慧的人?譬如阳光普照,不择高下,亦不择平地,而是平等同一而照。佛智也是如此,并不令有的作为无的,也不令无的作为有的,他常常宣说的是真实智慧的光茫普照万法。例如,有一个道人曾经问佛:“大德!十二因缘是佛作的呢?还是其他人作的呢?”佛答道:“我不可作十二因缘,其他人也不可作。无论是有佛还是无佛,生起、暂住的因缘以及老死等因缘,此缘起法的法性,本来都是这样的。”佛陀只是陈述了生起暂住的因缘事实,以及老死因缘的事实,乃至无明因缘导致下的一切缘起性相的事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⑥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六,对十四难的问题中,如果答复的话,不但有过失,而且犯妄语的罪业。如果有人问:“(不能生育孩子的)石女或太监,他们所生产的儿女,究竟长得是高还是矮?是美还是丑?”如此等等之类刁难的问题,就不应该答复,因为她(他)们本来就没有儿女的缘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⑦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七,此十四个问题,是虚妄的邪知邪见,并非是真实意义上的问题。佛所说的是皆以真实为前提下的问题。因此,佛对这类问题是悬置不答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⑧复次,置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一、决了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译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八,对十四难问,佛陀悬置不答,也是一种答复。佛陀对问法的人,有四种答复:一是肯定的答复,如佛法教导人们入止息痛苦的第一义涅槃的解脱之道;二是解释性的答案,即对所问的问题作出分别解释的答复;三是针对所问者所提的问题,进行反问式的答复,这有助于启迪提问者的智慧;四是悬置答复。对十四难问的问题,释佛采取的是悬置答复的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法论</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说了,时间、空间,和存在者或存在物,是所有哲学家们都必须面对拷问的高端问题,因为,它们是所有一切一切的物质的和精神问题的依止,否则不管你怎么诠释某一论题时,其义涵都不可能是周延无阙的。因此,时空和在这个时空中的存在者[物]的是如何运作的,都不好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如,德国的大哲学家康德的划时代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一开始的第一部分第一节和第二节,就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开始论述的。随着“存在者”或“存在物”的介入其中,接着他就发现了与上说的“十四难问”中无法思辩的一个同一问题,康德则把这个问题称之为“二律背反”,即是哲学上名之为的“悖论”。这个所谓的“二律背反”或“悖论”,是个什么样的思维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举十四难问中关于“空间”的发问来说,如果有人问:(1)“世界是有边界的吗?”如果我们回答说,“是的,世界是有边界的。”不错,从经验里出发,这是符合逻辑思维的,因为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总是有界限的,我们从来见不到无边界的东西。(2)如果有人又问:“世界是无边界的吗?”这也对,也是符合逻辑思维的,因为,在我们所看到的有边界的范围之外,肯定有一个无边无际的东西存在着。但十四难又问:(3)“世界是有边界也是无边界的吗?”或者问:(4)“世界既不是有边界的也不是无边界的吗?”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理性思维立即就会混乱而无从回答了。既是有边界的又是无边界的,或既不是有边界的又不是无边界的空间,这在我们的大脑中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如果空间既是有边界又是无边界的,那么,请你给这个空间划出一条有边界与无边界的界线来给我看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空间既不是有边界的,又不是无边界的,那么,这个空间,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显然,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的常与无常,亦如此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此,我们对空间是不是有没有边界的发问,不管从那个角度看,都会被自身证伪而推翻。这说明,我们固然是有理性的,但这个理性居然也能自己在反驳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康德对此评判说,当人类的理性思维到了极致时,就必然会陷入到一个无法贯通的死胡同里拔不出来。这就是对同一个对象,从四个角度看都不能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的“二律背反”现象,因为从每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时都有理,但一经比照,却是背道而驰,而无从抉择了,这就是“悖论”。而佛陀深明此理,所以他不予回答这个问题。从康德的书名《纯粹理性批判》即可看出他的态度——提出以下表述的四组正反命题。根据排中律原则,从正命题与反命题中,总可得出一个为真,或一个为假的结论。但是,从这四组命题的推演结果看,却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即出现了同时为真、同时为假的情况。换言之,这是违反人类逻辑思维的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包括了这样四条命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正命题:宇宙的时间是有起点的,空间是有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反命题:宇宙的时间没有起点,空间也没有任何限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正命题:存在的一切,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反命题:存在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正命题:一切的存在,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一种自由因果性。(即自由意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反命题:一切存在的,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意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正命题:一切存在中,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上帝),作为宇宙存在的原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反命题:宇宙之内外,绝对没有必然的存在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康德的这四组正反命题,与2500年前释佛所面对的四类十四难问题,其内容几乎是一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时间和空间而言,佛法认为,我们只有人为设定的时空,而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时空,即时空没真实确定的自性体或本质性。佛陀知道时空下这一切的属性本质是什么,所以,他说万法是“空”的统称。但这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的空无,而是包涵了一切千变万化的缘起演变的复杂现象的存在!而对这一切的理解需要我们从内自观照,用心悟证的方法,才可获得真正的悟解,而不是能从言说上可达其边际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哲学家们,包括康德,皆是从认识论上去探索论究的。比如,有人说,吾人在出生的时候,在认知领域上是一张白纸,必须是通过成长后的实践才有意识。但康德说: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的确,人类的很多知识,比如语言,法律,具体的科学道理,等等都是在后天学习中才可获得的。但康德认为,在所有的知识体系建立之前,人类其实是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知识,也即是跨越了科学哲学,以及任何学科背后,人类有的几项共识,这就是被我们称之为的“先验性知识”,如时间概念、空间概念、逻辑概念,等等等等。对诸如此类的先验的逻辑观念——你也可以试着在自己脑海里寻找,当你对一个问题,不断向前或向后追问为什么,直到最后问到没有为什么可作为答案时,哪,便就是一个先验的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问题又来了,假如我们都站在一个共同的起点去追问:“我来自何处?”,于是,直觉的经验告诉我们:“我来自于父母”→“父母又来自于祖父母”,……,这样的一直向上追问,但我们总是追问不到一个最初起点的父母,这又怎么办呢?那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不是与经验截然对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出在我们这个有思维的人,总是要求得一个终极知识的本身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康德说,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是有边界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可以去用有限去论证无限。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逻辑本身并不是纯粹天然的而就一定要必须遵循的东西,它实际上是会受到人类自身能力的限制的。这就是二律背反或悖论的问题,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哲学思辩后所得出的命名。这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佛陀时代是没有这样的命名,但能够畅佛本怀的圣弟子,即《大智度论》的作者龙树菩萨,把它称之为“戏论”。所谓戏论,就是我们凭妄想臆测出来的不存在的这个问题,却又是被你编排出来的无中生有的问题,即有如石女、太监的儿女是如何如何之类的虚假事情。而对于这些本就不是真实问题的问题,是根本就不需要发问的。如果问了,就是无聊,对这些无聊的问题,释佛一眼就看穿了,所以,佛陀一概不予答复,其实,他的不答,也就是答——默然。默不作声,对无聊者而言,就是一种答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和空间,于佛法来讲,也是没有自性的,也即是没有本质性的,这就是佛法表达的“空”的甚深义。我们常说的历史传记,历史文本中所表达书写的空间和时间,其实是由存在者或存在物的活动事件,才有所谓的当中所说的在某一年、某一地的空间和时间,否则空间与时间不存在,即是说,发生了某一件存在者的事情,其实,是由存在者的动作对照下才有空间和时间的现显,其性质是:假如没有存在者或存在物,在时空中生起万朵“浪花”,则历史的空间和时间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所谓反映时间空间的《历史》,其实是掀起巨浪之花的帝王将相和造势英豪的《历史》,而没有凸显醒目事件的芸芸众生中的无名之辈,是没有什么《历史》的,也就是没有时间和空间可言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有存在者[物]与时空相比照,才会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绵延性一说。时空,在哲学家们的不断追问下,从而也就推动了科学上的探索。从牛顿的绝对时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还是不离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认识:爱因斯坦认为,时间不是均匀的,而是有间断不等的;空间也不是直体的,而是有弯曲的。这是他对生在他之前的牛顿绝对时空的质询。(但对他们的论述,我们都不懂,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认识都是平平无奇的。不过,我们可从罗素对爱因斯坦《相对论》原著解释的《相对论ABC》一书中的诙谐幽默和生动活泼的事例说明中,也可得到百分之一的感受,这还是不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言之,众生总是雾里看花,看到这些现象不甚清楚是正常的,但哲学家和科学家们,却能够拨开一些云雾,看到空间和时间的部分真实。而佛陀是一眼到底,清晰明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这些贤圣者们,比我们这些凡俗者看问题的独到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文待续:十四难问 第二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