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乡贤文化人

陈选民

<p class="ql-block">新泉乡退休教师罗荣楷先生,现年85寿年,一人居住在故居。2025年4月11日上午,由乡政府小罗,小余陪同造访了罗老师。早在八丶九十年代就认识了罗老师,他对武功山红色文化收集整理和创作的作品有很多,在市县乡政府和部门专集中入选。萍乡市老干部大学合唱团演唱的歌曲,也有罗老师创作的作品。由芦溪县道教协会2015年组织编写出版《芦溪道教》,收录了罗老师很多作品。可以说,罗老师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乐于奉献的文化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泉乡是萍乡大安山区红色资源雄厚,保持革命传统悠久历史的红色山区,至今还有红军三五九旅,红军兵工厂,中美合作所等等革命遗址。</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坑矿200多名知识青年在三湾下乡,创办了五七农场。</p> <p class="ql-block">五七农场保留的遗址部分一一筑土房屋</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1日,再次来到原来五七农场,原来的筑土农场建筑全部拆除,新建了村民住房。</p> <p class="ql-block">2000年,由陈选民首次报道的《芦溪有个移民村》,就是上埠镇九洲村,新泉乡西江囗移民,在三湾落户。至今四五十个年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7年,山湾、苏家坊丶塘下三个村划拨100多亩地办五七农场,高坑矿200名知青,新泉乡8名知青来到农场,开始了改天换地打拼生活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西江口水库(新泉),山口岩水库时,九洲村第五,第六生产队70多户200多人移民和西江口村民全部迁移到五七农场。1980年知青五七农场解散(知青回城),移民的村民落户于五七农场。政府将农场命名为移民村。第一任村书记邱()祥,主任余为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当年发表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芦溪有个移民村</p><p class="ql-block"> 陈选民/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世纪,新春之际,记者专程采访新泉移民村,从而了解到移民的31年的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 一、移民过程</p><p class="ql-block">二月一日新年,记者乘车从芦溪县城出发,经上埠镇山口岩,过九洲来到大安山区新泉乡政府,移民村村支书贺少波闻讯早在政府等候,接着记者乘上摩托车来到移民村,经过采访与了解,得到一个当年移民的大致情况和背景。</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末,萍乡市在贯彻执行中央政策过程中,作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决定,此工程实施,将为芦溪区广大农村人口、为农田灌溉带来质的飞跃,从而使萍乡的产粮大区插上腾飞翅膀,这项工程就是山口岩水库建没。同时新泉乡西江口水库也在建设之中。山口岩水库建设,蓄水范围延伸到上埠镇九洲村部分生产队,西江口水库建成则牵涉到大广山村和西江口村的村民住房和耕地。要兴建这两座水库少则有数十户的数百名村民要举家搬迁,水库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移民工作的成败。为此,芦溪区成立了移民办公室,萍乡市成立了山口岩水库建设指挥部,全市范围的精兵强将调谴到山口岩水库建设工地,上级政府下拨数百万元专项资金到位,一场水利宏伟工程拉开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为了做好移民工作,上埠镇、新泉乡政府积极配合,市区镇村各项致令畅通,九洲村第五、第六生产队70多户200多人深明大义,携幼扶老,携带铺卷,拴上牲口,走进了武功山区新泉乡来到一个叫五七农场的地方安家。这个农场位于新泉乡政府山湾村、苏家坊村、塘下村接壤交汇处,是一座100多亩山地的丘陵,1980年农场因知识青年返城而进行解散,以政府行政命名为移民村。</p><p class="ql-block"> 记者见到从九洲村移民来的张海辉老人,他回忆说,1971年时刚来到移民村,村里条件很困难,吃水要走到山下挑,住房是农场留下的筑土房。初来乍到,住在陌生的山坡上,真不习惯。同时移民的,还有新泉乡大广山村和西江囗村的村民。1967年,政府将山湾、苏家坊、塘下三个村100多亩地划拨给农场。移民之后,土地经营权归于移民村的村民。1980年,以正式文件命名为移民村,第一任村支书邱(? )祥,第一届村长余为萍。为了改善艰苦条件,移民村的主人们团结奋斗,伐木辟地,筑路铺石,种果木树、盖房子,逐步完善村中公共设施。他们虽然来自两个乡镇,来自五湖四海,在艰苦岁月中却凝聚力量,一种坚毅不屈的意志,是这种意志的作用,把他们的第二家乡建设好、保卫好。</p><p class="ql-block"> 二、移民村里话今昔</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上演了许多悲剧与闹剧,其经一曲戏,就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时,中学学生凡是商品粮户口都无一幸免的要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锻炼。新泉乡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乡,2002年还是江西省扶贫重点乡,多年来政府给予关注,扶贫工程没有间断过。六十年代,萍矿所属的高坑矿200多名知识青年来到了新泉乡山湾,创办五七农场,过着革命大熔炉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距离农场几华里之远的新泉乡有八名城镇户口知识青年,也加入五七农场生活。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工农城乡革命革命歌。如今,虽然他们回城的几百青年,又在各条战线继续走完他们的人生旅程,但当年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是奉献在这个贫困的老区山村。记者有幸见到并采访了五七农场最后一名知识青年青年,但是已是56岁了,他叫皮永昌,曾是新泉乡城镇户口,娶宣风女子刘国英为妻,在五七农场生了四个儿女。他在1980年政策落实后,先后参加了几家乡里企业的工作,最后因企业不景气而回到农场,耕种田地,直到1998年,他才告别那栋打工革命烙印的筑土房,建起水泥房。其女儿在广州打工,为家里建房作了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三、关注移民村</p><p class="ql-block">现任移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贺少波,是位30多岁的本地人,活泼爽快。他在本乡的街道上建了自已住房,开了店铺,移民村还有一栋砖瓦房子,由父母居住。父亲是一名退休老师,退休之后也写些文章出版一本书。记者采访当天下榻贺老师家,喝着山区的农家老冬酒,品尝着主人拿手佳肴,倍感到老区人民热情与淳朴。贺书记是1991年担任村书记,从他介绍中,了解到移民村现状,村中还有当年移民114名,有散居户40余人,当年下效知识青年,共46户。全村77亩旱地,95亩水田。村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和睦相处,随村入俗,共同遵守村规民约。村民们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村民的大局观念很强,大大小小都把移民村当成第二家乡,共同创造家乡、改变家乡贫困现象。2001年夏粮库,移民村半天时间全部完成上缴任务,村里建房,都按统一要求建造,珍惜仅有的一分土地。改革开放的东风,也给移民村带来致富信息,全村已基本改造了旧房,建了新房。</p><p class="ql-block"> 各级政府部门也在关注着移民村的变化,通过努力帮助山区人民富裕起来。1992年4月。萍乡市纪委投资10余万元帮助移民村解决饮水问题。萍乡市自来水公司带来设备。帮助设计安装,从两公里以外,引来自来水。市纪委扶持2万余元,帮助改造照明电路。种植了2000株板栗树。区委书记亲自挂钩移民村,帮助村民进行扶贫。</p><p class="ql-block"> 村里间或也出现一点不和睦的声音。前年,村书记贺少波祖母去世,安葬之日周边邻村极少数人声称移民村的土地是他们的,从而强要了贺少波200元祖母坟地征用费。乡政府得知后立即出面干涉此事,对少数人进行教育将200元退回。当年五七农场留下一些果树,邻村村民想来侵占,乡政府也给予了关注。记者在新泉乡采访乡长时,年轻的邱乡长表示移民村村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他们深明大义,今天移民村有何情况,当地政府一定首先关注,并帮助妥善解决好。</p><p class="ql-block"> 记者就移民问题和当年修建山口岩水库一事采访了有关部门和领导,当年市政府作出修建山囗岩水库本意是好的,因多种原因水库没建成,移民却成功,广大人民至今还关心那件事。如今,重提旧事,修建山口岩水库仍然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大工程,但愿民心所向,大功告成,这也是移民村里移民们多年心愿。</p><p class="ql-block"> 原载2003年2月《萍乡日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