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千年古村落—安徽黄山市歙县许村。许村是整个徽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村落,比宏村早了1000年,也是全国保存文保数量最多的村子,有16处之多。</p> <p class="ql-block"> 许村的教育传统:南宋《许氏宗谱》规定“务在教读诗书”,历代涌现27位进士、11位举人。近代许家泽创办免费新式学堂“仪耘小学”,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根俊等人才。</p> <p class="ql-block"> 人才盛况:民国时期“一门五博士”,当代“一村四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大专院校毕业生达372人。</p> <p class="ql-block"> ⬇️“薇省坊”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为表彰许村进士许琯的功绩而立。许琯于嘉靖元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历任辉县、临海知县,后升任湖广参政,以清正廉洁著称。</p> <p class="ql-block"> 牌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结构,主要构件为花岗岩和砂岩,雕刻精美。坊顶圣旨板题“恩荣”,中枋刻“薇省坊”,下枋嵌“癸未科进士许琯”字样。其命名源于唐宋时期“中书省”的雅称“薇省”,象征许琯的官职与功勋。</p> <p class="ql-block"> ⬇️ “三朝典翰坊”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是徽州地区唯一一座为出生仅三天的婴儿赐官而立的牌坊。该坊主人汪德章因特殊机缘出生三天即被崇祯皇帝赐予官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翰林”。</p> <p class="ql-block"> 牌坊反映了明代“恩荫制度”的灵活性与皇权对徽州士族的笼络,也印证了徽商通过联姻提升家族地位的社会现象。</p> <p class="ql-block"> 进入门洞就是高阳桥,元代木廊桥。</p> <p class="ql-block"> ⬇️双寿承恩坊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是明穆宗为表彰徽商许世积与夫人宋氏双双寿逾百岁(许世积101岁,夫人103岁)而敕建的旌寿坊。其名“双寿”指夫妻共臻高寿,“承恩”体现皇权对民间德行的嘉奖。此坊为全国罕见为百岁夫妻共立的牌坊,被誉为“中华敬老第一坊”。</p> <p class="ql-block"> ⬇️大观亭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原为两重檐八角攒尖顶楼阁,后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33年)重修时,顶部改建为三重檐歇山顶虚阁,形成独特的“八角转方”造型。</p> <p class="ql-block"> 大观亭的“三重檐”不仅是建筑美学的创新,更隐喻徽州文化的三重境界,底层八卦象征立身之本,二层文教活动体现求知之志,顶层虚阁寄托家国理想。</p> <p class="ql-block"> ⬇️五马坊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为纪念明代福建汀州知府许伯升而立,许伯升是元未明初的著名人物,曾助朱元璋平定战乱,并在任汀州知府期间平定倭寇、剿灭匪患,推行廉政,被誉为“清天知府”。</p> <p class="ql-block"> 坊身雕刻精美,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筑特有的“哺鸡兽”脊吻图案(一种象征祥瑞的脊兽),是研究明代石雕技艺和建筑风格的珍贵标本。</p> <p class="ql-block"> 许村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许村福泉井是历史悠久的古井,明清时期所建。</p> <p class="ql-block"> 当地有福泉井的民间故事,井水治病、神灵庇佑等传说。</p> <p class="ql-block"> 许村大邦伯祠建于明嘉靖己亥年(1539年),为纪念明代福建汀州知府许伯升而建。</p> <p class="ql-block"> 许伯升为元末明初人物,曾资助朱元璋起义,后任知府以清廉著称,百姓称其为“青天知府”。其家族后世显赫,包括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等。</p> <p class="ql-block"> 大邦伯祠作为许氏家族祭祀祖先、举办婚丧寿喜的核心场所,承载家族历史与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大邦伯祠也是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地、皖南特委扩大会议会址。</p> <p class="ql-block"> 南宋至明清,许村商人涉足盐、茶、木、布等行业,富商许克复捐资助边获钦赐“大宅世家”,商业利润反哺家乡建设。</p> <p class="ql-block"> 梁柱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 这里结香花很多,远远的就闻到香味,又漂亮又香👍</p> <p class="ql-block"> 许村以“锦里人称许,诗书自一村”的底蕴,展现了徽州文化中耕读传家、商儒并重的独特魅力,是研究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