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归唐降宋说钱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杭州人有两个国王不可忘记。这两人,一个是吴越王钱镠,一个是吴王汪华。他们两人都是为杭州避免战乱,安居乐业作出过极大贡献的君王。但是,今天的杭州人,大多只知越王,不识吴王;只知钱镠,不识汪华;只知城隍山上有城隍庙、药王庙、东岳庙、周新祠、宝成寺,却很少有人知道当初还有一座规模很大的汪王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杭州老百姓中传颂过一句民谣:“保障东南有二王,归唐降宋说钱汪”,说的就是钱鏐和汪华。从秦国时的无名小县,到唐代、吴越、宋代,杭州周边地域持续几百年都是兵火交融、战乱不断,但是因为有汪华和钱鏐几十年的保境安民,使得杭州能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世树立了积极的榜样。可以说,是因为有唐代汪华管理经验的铺垫,才有吴越王钱鏐发扬光大的治理,才有宋代杭州成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马可波罗语)的美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汪华(公元587-649年),原名汪世华,为了避讳李世民的“世”字,改名汪华,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十四岁拜南山罗玄高僧为师,精通《奇门遁甲》,后加入义军。隋大业年间(605~617),天下大乱,汪华策划兵变,统领了歙州(徽州)、宣州(宣城)、杭州、饶州(上饶到景德镇一带)、睦洲(千岛湖一带)、婺州(金华)等六州,拥兵十万,自称吴王。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唯独汪华的吴国安宁祥和。他实施仁政,保境安民,颁布休养生息政策,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促进了当地各民族的融合。隋灭唐兴时,汪华审时度势,为避免战乱,不让百姓生灵涂炭,说服身边的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纳土归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令其堂弟汪铁佛赴长安献表称臣。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大将军,参掌禁军,留守两京。太宗征辽东时,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三月三日汪华薨逝于长安。唐太宗赐谥号“忠烈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汪华逝后,历代文人学者对汪华主动归附、维护唐王朝一统、顺应历史潮流的“王之大节”之举多有称颂。自唐代至清代,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九个皇帝十五次下诏,将其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的典范,赐汪华以各种封号,连带被各朝皇帝追封的还有汪华的祖父母、父母、四位夫人、九个儿子、二位弟弟,还有堂弟以及其他随从共40多人。在中国历史上,追封持续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实属罕见。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纪念这位为江南百姓爱戴的历史伟人吴王、越国公汪华,唐贞观之后,杭州的官员、士绅在吴山七宝山大观台西南,五昌庙左侧,建造了汪王庙,庙址背江面湖,颇踞形胜,四时祭祀,千年不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汪王庙是吴山上最早建起的庙宇,规模十分壮观。正中是汪华的塑像和神位,塑像高大威严,两旁是汪华的两个弟弟铁佛与天瑶的神位。庙中有碑刻越国公像,藏有加封,历代诰敕,并宋徽宗题赞。庙内奉祀者共21人,其中正殿3人,后殿供有18人的神位,他们是汪华的祖父母、父母,妻妾5人,儿子9人。据民国时戴振声、汪濂编,邵群标点的《吴山汪王庙志略续编》记载,汪王庙面积共计二十四亩六分一厘。当年杭州人为辟祸求福的时候,都去汪王庙祭拜汪王,一直以来,庙內香火绵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来在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战火,清光绪年间作了重建,至民国时期尚有管理汪王庙的专门委员会。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为了炼铁所需,用唐代的木头拿去烧炼钢铁,这个代价不是一般的大,以致今天我们只能在紫阳山顶西侧斜坡处看到一块宽约3米,高约1米的“汪王庙税地”刻石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税地,是指税法规定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地点。“汪王庙税地”,是指在此汪王庙所辖土地征收税费。今天的汪王庙遗址,已经看不出任何当年庙宇的规模了,民国时汪王庙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汪显、汪濂、汪绍功还曾具文《呈杭州市政府为吴山汪王庙减轻地税请核转由》,请求杭州市政府以当时岳王庙和钱王祠为例,也给予汪王庙地税减免。时任民国政府杭州市长的周象贤(1928年11月至1930年8月、1934年2月至1937年12月、1945年9月至1948年10月三度任杭州市长)很快做了批示,将汪王庙地税由1970,减了1950,只收20(资料上只记载了银数,没有具体单位)。如今是税地犹在,庙宇无存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在杭州人推崇钱王,建有钱王祠,钱镠吴越建都临安,实行“保境安民,礼贤下士”的政策,在战乱的时期,数十年内使吴越得以繁荣富强,后来“北宋立国”,其孙钱弘俶纳土归宋,国家和平统一。但是汪华保境安民,统治的江南六州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得以安生,他颁布休养生息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发展,其丰功伟绩早于钱王300多年,实在也是一位为杭州做过贡献的大神,杭州人不应该忘记他,至少可以在“汪王庙税地”处为他竖一块石碑,详细介绍他为江南,为杭州所作的历史功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2025.1.3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