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题(67) 古代剧场拉杂谈(10)

网居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环境、舞台到美学的深度等去探寻,在研究古代剧场时,有了许多感悟。</p> <h3>       通过撰写本文,本人理解中西方剧场之异同及演变有几个方面:</h3></br> <h3>       在人类文明的广袤星空中,剧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西方的剧场与中国古代的剧场,宛如两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流淌,汇聚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景观。从剧场环境、舞台样式到美学思潮,它们之间的差异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各自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值得我们细细探寻。</h3></br> <h3>       一、剧场环境:从神秘的山坡到开放的空间</h3></br> <h3>       西方剧场的剧场环境经历了漫长而独特的变迁。古希腊时期,剧场依山坡而建,那一级级台阶仿佛就是时间的阶梯,引领着观众走向神圣的艺术殿堂。圆场与“斯坎纳”建筑屋的搭配,既有着实用的功能,又仿佛是一种神圣的仪式空间,充满了神秘而庄严的气息。观众在高处的座位上,俯瞰着台上的表演,如同神祇俯视着人间的故事,这种环境的设置,使得戏剧表演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仪式感。</h3></br> <h3>      古罗马时期的剧场则更为宏大和规整。建于平地的剧场有着长长的石砌围墙,仿佛是一道坚固的防线,将戏剧的表演与外界的现实世界分隔开来。高耸的舞台和华丽的二楼后墙背景,彰显着罗马帝国的辉煌与威严。然而,这种封闭式的环境也限制了观众的视角,使得他们更多地成为舞台表演的被动接受者。</h3></br> <h3>       而中国戏曲的剧场环境则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从最初利用自然地形演出的“露台”,到后来出现的“看棚”、“乐棚”、“勾栏”等,再到明代盛行的“茶园”“茶楼”,中国戏曲剧场的发展始终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剧场大多位于城市的繁华地段或乡村的集会场所,观众可以在戏园中自由走动、交谈,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戏曲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3></br> <h3>       明代以后的茶园、茶楼,观众席前低后高,全部采用木制结构,这种设计既方便了观众的观看,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亲近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戏曲表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融入了寻常百姓生活的日常娱乐。</h3></br> <h3>      二、舞台样式:从封闭的镜框到开放的多元</h3></br> <h3>  西方戏剧的舞台样式经历了从开放到封闭再到多元的发展历程。古希腊时期的剧场没有固定的舞台边框,演员在圆场上表演,周围是观众的环绕式观看,表演与现实的界限相对模糊。古罗马时期的舞台开始有了较为固定的形式,但仍保留一定的开放性。然而,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镜框式舞台的出现,西方戏剧舞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镜框式舞台将舞台表演完全封闭在一个矩形框内,与观众席形成了明显的隔离。这种封闭式的舞台样式强调了舞台的独立性和戏剧的虚构性,演员在舞台上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而观众则是透过镜框来观看这个世界的。在这种环境下,观众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到舞台上,他们成为了舞台表演的忠实观众,全身心地沉浸在剧情之中。</h3></br> <h3>       相比之下,中国戏曲的舞台样式则更加开放和多元。从最初的“露台”到后来的“乐棚”“勾栏”“茶园”等,中国戏曲的舞台始终与观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戏曲表演没有固定的边框,演员可以在舞台上自由穿梭,与观众展开互动。在一些传统的戏曲演出中,演员甚至会走到台下,与观众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的独特魅力。这种开放式的舞台样式使得戏曲表演具有更强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h3></br> <h3>       三、美学思潮:从陌生化到观众参与</h3></br> <h3>       西方戏剧的美学思潮经历了从陌生化到强调观众参与的变化。在早期的古希腊戏剧中,悲剧往往通过表现人类的悲惨命运和命运的无常来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从而达到净化观众情感的目的。这种陌生化的审美方式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的存在和命运。</h3></br> <h3>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镜框式舞台的出现,西方戏剧的审美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镜框式舞台强调舞台表演的封闭性和虚构性,演员在舞台上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而观众则是通过镜框来观察这个世界的。这种审美方式强调了观众对舞台表演的观察和思考,使得观众成为戏剧表演的审视者。德国戏剧学者巴尔姆将戏剧中的空间功能分为四类,强调了物理性的分隔,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这进一步巩固了西方戏剧注重观众对舞台表演的观察和思考的美学倾向。</h3></br> <h3>       而中国戏曲的美学思潮则更加强调观众的参与。戏曲表演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形式,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来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观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不仅是在观看表演,更是在参与其中。观众通过自己的观剧标准和情感体验来衡量演员的表演,他们的笑声、掌声和喝彩成为戏曲表演的一部分。这种观众参与的审美方式使得戏曲表演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独特的戏曲文化。</h3></br> <h3>      四、从具体艺术实践看中西剧场的差异</h3></br> <h3>       当我们走进具体的西方剧场和中国的戏曲剧场,去欣赏一场演出时,这种差异便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h3></br> <h3>      在西方的一座古老教堂改造的剧场中,舞台上灯光昏暗,音响效果强烈,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在复杂的布景和道具中演绎着一段段充满张力的故事。观众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被舞台上的表演所吸引,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表演结束后,观众们或许会沉浸在剧情中许久,思考着戏剧所传达的深邃思想。</h3></br> <h3>       而在中国的一个传统茶楼里,戏台上演员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戏服,迈着轻盈的步伐,唱着悠扬的曲调,演绎着一段段耳熟能详的故事。台下的观众们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着戏曲表演,时而为演员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时而与身边的朋友轻声讨论剧情。戏曲表演与观众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h3></br> <h3>       五、从历史文化背景探究差异根源</h3></br> <h3>       中西方剧场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大的差异,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h3></br> <h3>       西方的剧场文化深受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逻辑和对世界本质的探索,这使得西方戏剧在早期的发展中注重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则使得西方戏剧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注重象征和隐喻,镜框式舞台的出现也正是这种象征和隐喻思想的体现,它将舞台表演与现实世界分隔开来,使得戏剧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h3></br> <h3>       中国的剧场文化则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密切相关。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得中国戏曲在创作和表演中注重对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的弘扬。道家文化强调自然、自由和超脱,这使得中国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更加注重自然、流畅和灵动。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则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戏曲成为了广大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h3></br> <h3>       六、从现代发展看中西剧场的新态势</h3></br> <h3>       在现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剧场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h3></br> <h3>      西方的剧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许多西方导演开始借鉴中国戏曲等东方艺术的元素,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戏剧风格。例如,一些戏剧作品中运用了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和舞台调度手法,使得舞台表演更加富有变化和魅力。</h3></br> <h3>      而中国的戏曲也在积极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戏曲艺术家们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戏曲的表现形式。例如,一些戏曲作品融入了现代的灯光、音响和舞美设计,使得戏曲表演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戏曲也在积极地拓展传播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影视制作等方式,将戏曲传播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之中。</h3></br> <h3>       中西方剧场在剧场环境、舞台样式和美学思潮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是艺术审美差异的体现,更是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在现代,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中西方剧场的差异,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戏剧艺术的发展,让这两颗艺术之星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更加璀璨地闪耀。</h3></br> <h3>       七、实地探寻与艺术感悟</h3></br> <h3>      在多年的研究和对戏曲文化的痴迷中,我踏上了探寻古代剧场奥秘的旅程。每一步都伴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承载着文化的厚重。</h3></br> <h3>       曾经的我,站在沈阳故宫戏台(清)的舞台上,想象着曾有多少名伶在这里演绎过悲欢离合,那一声声婉转悠扬的唱腔仿佛还在耳畔回荡。每一寸木质地板,都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台上的雕梁画栋,精致入微,仿佛是艺术家们心血的结晶,展现着清代宫廷剧场的独特韵味。</h3></br> <h3>      当我走进山西太原晋祠水镜台(明、清)时,那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艺术让我叹为观止。作为明代的剧台,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了无数戏曲爱好者的记忆。抚摸着那斑驳的墙壁,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喧嚣。</h3></br> <h3>       在温州苍南碗窑三官庙戏台(清代),我在月光下的夜晚,感受着水镜台独特的氛围。灯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戏台上的表演仿佛在水中倒映出另一个世界。这种独特的景象让我深深陶醉其中,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无限魅力。</h3></br> <h3>       还有浙江宁波天一阁秦氏支祠戏楼 (民国)以及上海豫园戏台(清),每一个剧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这些实地参观和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剧场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h3></br> <h3>       八、文化碰撞与融合下的剧场新想象</h3></br> <h3>       当西方的现代剧场理念与中国古老的剧场文化相遇时,文化的碰撞如烟花般绚烂。西方的开放空间理念,让演出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舞台边框,而中国古老的露天戏台、茶馆式戏台,又为这种开放注入了独特的烟火气息。</h3></br> <h3>       想象一下,在一个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剧场中,融入西方的舞台技术。舞台上不再是固定的木质地板,而是根据剧情需要变换着不同的场景。灯光不再是单调的照明,而是通过智能系统,根据演员的动作和剧情的起伏,创造出变幻莫测的光影效果。</h3></br> <h3>      中国的戏曲演员依然身着华丽的戏服,唱腔婉转悠扬,但舞台背后却运用了西方的投影技术,将古代的山水画卷、宫廷楼阁投影在幕布上。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个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h3></br> <h3>       或者,西方的话剧演员在古老的戏台前表演,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戏剧增添了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观众们坐在古色古香的座位上,感受着东西方文化融合带来的全新体验。</h3></br> <h3>       九、对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思考</h3></br> <h3>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大胆创新,让戏曲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h3></br> <h3>       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让戏曲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通过短视频平台,将有特色的戏曲表演片段剪辑成有趣、易于传播的小视频,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观众在家中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的魅力。</h3></br> <h3>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戏曲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戏曲教育体系,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传统功底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戏曲人才。鼓励戏曲艺术家们与现代艺术家合作,进行跨领域的创作,将戏曲元素融入到现代音乐、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为戏曲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h3></br> <h3>        十、总思考与展望</h3></br>        中西方剧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和艺术特色。从剧场环境到舞台样式,从美学思潮到艺术实践,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多元而丰富的。 <h3>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积极促进中西方剧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汲取彼此的优点,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让古老的剧场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贡献更多的精彩。</h3></br> <p class="ql-block">  我愿与大家在这现在与充满希望的未来,继续不断探寻剧场文化的奥秘与源流及发展探索方向,读懂剧场文化演绎渐进的密码,进一步见证中外古今戏曲艺术及其剧院的辉煌。 (全文结束)</p> <p class="ql-block"> 部份图片源于网络、侵删</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阅读、关注、转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