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得2006年5月,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在余江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临会议。我为那年文艺晚会写了首配乐诗《猎猎红旗》,由四位播音员倾情朗诵。原稿找不到了。基于记忆重构了这首《猎猎红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猎猎红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2006年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在余江召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序章:历史的悲歌:《送瘟神二首》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品读这阙千古宏诗,那悲怆的画面沉重勾勒余江人民曾经遭受苦难的印记。血吸虫肆虐的乡土,田地荒芜、残垣断壁、生灵涂炭,记录下生命的无奈、无助、无力和绝望。“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三十年间,二万九千魂归尘土;四十二村,湮灭于瘟神的狰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高山之巅的晨曦穿越层层凝重的烟云,百草催芽,枯木逢春。中国共产党人心忧黎民,引领众生痛中谋变。一九五五年,那声“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令如惊雷唤醒沉睡的土地。八年奋战,一部改天换地的史诗,血防水利相结合的科学大战役,三千人连夜围剿一只只钉螺的执着,“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十六字是镌刻在红旗上的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五八年,余江捷报飞传京城,让我们的领袖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送瘟神”的壮丽诗行。四十八年,瘟神不再;一面红旗,猎猎飘扬半个世纪。血防站的白衣卫士守护着无螺的春天,村头的血防课传承着永不松懈的警惕,“发现钉螺奖励三百元”的告示是新时代对历史的庄严承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〇〇六年,全国目光再次聚焦余江,吴仪副总理带来的,是党中央的嘱托。“群策群力、科学防治、甘于奉献、誓送瘟神”,新时期血防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看啊!余江儿女送走的何止是瘟神,更送走了贫困,送走了落后。四十七年无一退兵的荣耀,见证着这片土地的重生与崛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站在中国血防纪念馆门前,仰望这面永不褪色的红旗。它告诉我们:有一种精神可以穿越时空,有一种坚守能够创造奇迹。猎猎红旗啊,永远飘扬在这片“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的一角,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场景。那些为了消灭血吸虫病而日夜奔波的身影,那些挥汗如雨、不辞辛劳的劳动者,他们的故事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纪念馆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纪念馆前,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那首《猎猎红旗》的朗诵声。四位播音员用他们饱含深情的声音,将这首诗化作了一股无形的力量,直击人心。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将过去的奋斗与今天的成就紧密相连。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一个见证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我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洒满大地,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这片土地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也孕育了太多的希望。从曾经的瘟神肆虐,到如今的安居乐业,余江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与奉献,是科学的力量与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血吸虫病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但那份精神却永远不会被遗忘。它提醒着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正如那面猎猎飘扬的红旗,它不仅象征着胜利,更象征着希望与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写这首诗时,我心中充满了敬意与感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与未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奇迹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无数平凡的人用汗水与智慧铸就的。猎猎红旗,不仅飘扬在余江的天空,也飘扬在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