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百年人生:在时光里编织温暖》

吴人亮

<h3>今年是母亲诞辰一百周年。我们请来了姨妈姨父,与母亲娘家的表弟表妹相聚,共同纪念她平凡而坚韧的一生。</h3> <h3>母亲年轻时代</h3> <p class="ql-block">母亲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武汉一个教育世家。外祖父曾于私立法政学校及武汉大学任职,一九四一年病故。家中兄妹五人,大舅启泰为小学美术教师,小舅启伟教授中学数学,两位姨妈早年投身教育,后分别于企业、事业单位任职。彼时家中无田产,全靠祖遗房屋与外祖父薪资维系生计。</p> <h3>母亲与兄弟妹合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h3> <p class="ql-block">母亲自小喜爱读书、唱歌,八岁进入武昌实验小学,十四岁毕业后就读于湖北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学生时代便显露出文静内向的性格,对文艺和手工艺制作怀有浓厚兴趣。一九三五年阴历三月十六日,她经亲友介绍与父亲吴笃恭结婚,时年十七岁,因结婚不得不中途退学(肄业两年)。一九三八年底,日军入侵导致武汉沦陷,为躲避轰炸,全家迁至汉阳奓山乡下老家居住,舅舅、姨妈及姑妈家也来此避难。在祖母的主持下,几十口人的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虽处乱世却也平安度过。一九三九年,母亲生下女儿翠,可惜孩子不久便因天花夭折。</p> <h3>母亲笑对人生</h3> <p class="ql-block">一九四零年初,城里局势稍稳,母亲从乡下返回汉口,租住在平安里。经姨舅介绍,她进入武汉市教员训练所学习半年,后被派往四十三小学任教。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六日,大女儿人哲出生。一九四二年二月,母亲调至武汉市第二十九小学,随后举家搬迁至汉口广兴里。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三日,大儿子人亮出生。一九四四年元月,为躲避轰炸,母亲辞职返乡。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母亲随父亲回到汉口,定居于三德里26号(现23号),父亲经二姑爹介绍前往黄石市源华煤矿担任会计。此后,二女儿人芳(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一日)、三女儿人元(一九五零年元月二十三日)、四女儿人丽(一九五三年五月二十日)、小儿子人和(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六日)相继出生。家中已有六个子女,加上祖父母,共十口人,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母亲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在精明能干的祖母全力帮衬、二姑妈经济支助,以及三姑妈、四姑妈对儿女们的关怀下,一家人的生活虽清苦却也充满温暖。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运动中,母亲担任居委会小组组长,积极组织参与各项活动,受到街道领导的表扬。一九五九年元月,祖父无病而终,享年八十九岁。紧接着,全国遭遇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2),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四处揽活:帮人洗衣洗被、纳鞋底做鞋帮、粘信封纸袋、扯棉纱摘猪鬃、编草帽带……女儿们也尽可能帮母亲做些勤工俭学的活计贴补家用。一九六零年,父亲因胃溃疡手术后体质虚弱,在单位关照下调回武汉汉办工作。一九六一年,母亲经么姨介绍到省广播电台幼儿园担任保幼员,每月28元的工资多少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一九六二年下半年,大女儿人哲师范毕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二女儿人芳响应国家号召,支边到云南省威信县粮食局工作,家庭负担总算有所减轻。</p> <h3>全家与奶奶合个影 1962</h3> <h3>母亲娘家1965年春节全家福留念</h3> <h3>  七十年代初,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三女儿人元辞去黄石的工作,于一九七零年五月下放到鄂州农村,四女儿人丽一九七一年初到随县农村插队,小儿子人和一九七四年十月赴大冶县农村插队。不久,三女儿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从农村抽调回武汉市邮政局工作。一九七四年,父亲调回汉办,与母亲团聚。四女儿一九七五年十二月被抽调至铁路系统云梦义堂火车站工作。一九七六年十月,“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小儿子一九七七年一月抽调到黄石市钢制家具厂工作。一九七七年,父亲退休后与母亲前往利川县大儿子家帮忙带孙子,半年后返回武汉,父亲又找了一份退休后的工作。一九七九年初,大儿子从利川回汉,到母校武汉医学院进修;同年,人芳夫妇从云南调回鄂州市肉联加工厂工作。此后,母亲与父亲住在三德里,孩子们经常回家探望,老两口的生活平静而温馨。母亲始终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二女儿读初三时数学成绩下滑,母亲特意联系教中学数学的小舅,督促女儿去补习,经过一个月的辅导,成绩明显提高;子女下放农村、支边或到山区工作时,母亲常常写信嘘寒问暖,鼓励他们自立自强,还会寄去他们爱吃的零食;孙辈出生后,母亲亲手为他们缝制小棉袄、棉裤、童鞋,针脚细密精美,孩子们穿上倍感温暖。</h3> <h3>父母与弟妹合影留念上世纪七十年代</h3> <h3>三口之家与父毋亲合影 上世圮七十年代</h3> <h3>母亲在汉口三德里带孙子晒太阳的拍于1979年</h3> <h3>新春全家福 19 79</h3> <h3>八十年代,作为长子的我调入武汉医学院(现同济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工作,一九八二年底,妻子和两个孩子也回到武汉。父亲于一九八二年进入武汉老年工程师协会主办的市建筑工程专修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兼会计,一直工作到一九九五年八十岁。一九八四年五月,小儿子调入黄石无机盐厂;一九八六年九月,四女儿从外地铁路系统调入武汉爱人所在的武汉市轻型汽车厂工作。至此,儿女们先后成家立业,母亲终于不用再为孩子们操心。她和父亲相依相伴,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则专心照料他的生活,闲暇时读书看报,尤其喜欢名人传记、小说和《故事会》,偶尔也看看电视连续剧,日子过得有滋有味。</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全家合影</h3> <h3>九十年代,父亲兴趣广泛,退休后热衷于钓鱼、养花、照相、变魔术、弹电子琴、刻章,还学会了安装电视机、电子琴,成为远近闻名的“电脑高手老顽童”,母亲则默默支持他的爱好。一九九四年五月,父亲做了胆结石手术;同年十二月,母亲股骨颈骨折,在儿女们的悉心照料下,二老逐渐康复。一九九五年五月,我们在同济医科大学招待所为二老举办了八十大寿。年底,父亲从学校退休,开始钻研电脑,技术日益精进,地方报纸和电视台曾报道过他的事迹。母亲虽不精通这些新鲜事物,却始终是父亲最忠实的支持者,二老的晚年生活让子女们倍感欣慰。</h3> <h3>父母亲休闲的日子 三德里老家</h3> <h3>喜迎九十年代的新春在父母亲的老家三德里聚餐</h3> <h3>进入二〇〇〇年代,父母已是八十五岁高龄。二〇〇二年起,母亲因白内障视力下降,体力渐衰,无法再做饭,四女儿退休后便搬到三德里照顾二老,后来小儿子也承担起照料父母的责任。二〇〇九年七月九日午时,母亲在三德里家中卧床九天后安然离世,享年九十二岁。父亲在小儿子和全家子女的关心下,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于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日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六岁。</h3> <h3>女儿结婚与祖父母合影留念 2002年6月</h3> <h3>俩老游汉口江滩</h3> <h3>母亲写的自传</h3> <h3>父母离世后,子女们更加团结友爱,相互支持。如今,毛妹的孙子已上小学,成绩优秀;毛弟退休后含饴弄孙,吴家大家庭人丁兴旺、幸福美满。值此母亲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深切缅怀:她是平凡的母亲,更是家庭的支柱,用一生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子女们撑起一片天。她的爱,藏在每一封叮咛的家书中,缝在每一件温暖的衣物里,化在每一顿可口的饭菜中。母亲虽已远去,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她的爱永远流淌在子孙后代的血脉里。愿天堂里的父母安息,愿这份跨越百年的思念,化作春风,永远抚慰我们的心灵。2017年2月23日儿 人亮 执笔于武汉同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