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塑像(以出生时间为序)

老刘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和孔子塑像▲</p><p class="ql-block">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p> <p class="ql-block">北京通州三教庙大成殿前孔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孔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北京朝阳高碑店通惠河畔的孔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县文庙曾子塑像▲</p><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思想家</p><p class="ql-block">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p><p class="ql-block">黄帝后代,亦为夏禹王后代,曾点之子,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孔庙四配之一。</p><p class="ql-block">曾子少时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鲁哀公五年(前490年),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后随孔子周游楚、卫后入鲁。颜回病故后,曾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鲁悼公十一年(前456年),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后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病逝,终年71岁,葬于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有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曾子为人孝悌、诚信,留下了“啮指痛心”(“二十四孝”之一)“曾子杀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北京朝阳高碑店通惠河畔商鞅塑像▲</p><p class="ql-block">先秦法家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p><p class="ql-block">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p> <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县文庙孟子塑像▲</p><p class="ql-block">孟子[mèng zǐ]</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p><p class="ql-block">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p><p class="ql-block">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p><p class="ql-block">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p><p class="ql-block">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p><p class="ql-block">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京朝阳高碑店通惠河畔李斯塑像▲</p><p class="ql-block">秦朝左丞相</p><p class="ql-block">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朝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李斯早年跟随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入仕秦国,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并遣谋士持金玉游说诸侯,离间六国君臣。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嬴政下令驱逐六国客,李斯时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书《谏逐客书》,秦王嬴政随即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后升为廷尉。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参与主持议定皇帝名号以及有关的礼仪制度。坚持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建议禁私学,焚诗书,制定相应法令。秦始皇驾崩,李斯参与赵高、胡亥的阴谋,矫诏册立胡亥为帝。后赵高为独揽大权,诬陷李斯父子伙同陈胜、吴广勾结,最终李斯被迫认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集,并被夷灭三族。</p><p class="ql-block">李斯著述甚多,所作《谏逐客书》是古代散文名篇,李斯的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会稽刻石》等,又著有《仓颉篇》七章,如今已佚,后人有辑本。</p> <p class="ql-block">河北涿州楼桑村口“刘关张”塑像▲</p><p class="ql-block">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p><p class="ql-block">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221年5月15日~223年6月10日在位)、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p><p class="ql-block">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过程中创业屡遭失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陶谦、刘表表态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p><p class="ql-block">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安葬于惠陵。</p><p class="ql-block">蜀汉未给刘备奉上庙号,汉国皇帝刘渊称其庙号为烈祖。</p><p class="ql-block">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称赞为“古今之盛轨”讨论,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有汉昭烈庙为之纪念。</p> <p class="ql-block">河北正定关帝庙及关羽塑像▲</p><p class="ql-block">关羽(161年—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p><p class="ql-block">爱好《左传》,因事亡命涿郡。跟从刘备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刘备夺取徐州后,行下邳太守。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刘备,关羽兵败被俘,暂时投靠曹操。参加官渡之战,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受封汉寿亭侯。得知刘备下落后,前往投奔,依附荆州牧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得荆州后,随刘备进驻夏口。赤壁之战后,参与攻取江南诸郡,授荡寇将军、襄阳太守。刘备平定益州后,都督荆州诸军事。建安二十年(215年),驱逐孙权所置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王后,拜前将军,围攻樊城,水淹于禁统帅的七军,斩杀敌将庞德,威震华夏。面对名将徐晃的进攻以及孙权的偷袭,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县),同年十二月遇害于临沮。蜀汉景耀三年(260年),追谥为壮缪侯。</p><p class="ql-block">关羽善待士兵而轻视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在宗教文化方面,儒家尊为文衡帝君,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盖天古佛,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p> <p class="ql-block">河北涿州张飞庙与张飞塑像▲</p><p class="ql-block">张飞[zhāng fēi],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p><p class="ql-block">张飞(166—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p><p class="ql-block">张飞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关羽年长数岁,张飞以兄事之。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建安元年(196年),张飞因交恶曹豹而被吕布所破。建安三年(198年),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衣带诏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徐州刺史车胄。后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当阳桥厉声大喝,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p><p class="ql-block">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名将张郃。在武都之战中,兵败而还。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后,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张飞因为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谥号桓侯。</p> <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东岸钱王祠外钱镠塑像▲</p><p class="ql-block">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建立者。</p><p class="ql-block">钱镠少时贩私盐为生,乾符二年(875年),投奔石镜镇将董昌,被任命为偏将。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军攻打临安,因其阻击有功,升任都知兵马使。光启二年(886年),董昌采纳钱镠建议,全军渡江进击,消灭镇东观察使刘汉宏,占领越州。次年,钱镠升任杭州刺史,与董昌分据浙东、浙西。乾宁二年(895年),董昌自称罗平国皇帝,改元顺天。钱镠发兵进攻,后攻占越州,杀死董昌。唐朝许以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占据浙东、浙西之地。天复二年(902年),唐朝册封钱镠为越王,后又改封吴王。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册封其为吴越王。自唐末起,钱镠便向中原政权贡奉无缺,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钱镠的政治举措使吴越成为五代十国中较为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又因其注重水利,故两浙民间称钱镠为“海龙王”。长兴三年(932年),钱镠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武肃王。</p> <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县府衙内李世民塑像▲</p><p class="ql-block">唐朝第二位皇帝</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高祖次子,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p><p class="ql-block">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649年7月10日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p><p class="ql-block">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唐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p> <p class="ql-block">山西太原县府衙内武则天塑像▲</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唐朝至武周时政治家,武周皇帝</p><p class="ql-block">武曌[zhào](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别名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10月16日</p><p class="ql-block">-705年2月23日在位)。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垂帘听政。高宗去世后,她以皇太后身份于唐中宗、唐睿宗朝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定都洛阳。当朝期间,开创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经济上采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措施,营造万国天枢;军事上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平定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但她任用酷吏,贬逐老臣,滥杀无辜,晚年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中宗复辟,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并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享年八十二岁。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p><p class="ql-block">武则天前后当政四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开创的时代,“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被认为是走向盛唐的重要环节。她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著有《垂拱集》《金轮集》等,今已佚。后世有大量以她为题材的文学、戏剧、影视创作。</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城积水潭郭守敬纪念馆及塑像▲</p><p class="ql-block">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中国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p><p class="ql-block">郭守敬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定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至元元年(1264年),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p><p class="ql-block">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地位崇高。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北京南新仓郭守敬塑像▲</p> <p class="ql-block">北京朝阳高碑店平津闸处郭守敬塑像▲</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城白塔寺及阿尼哥塑像▲</p><p class="ql-block">阿尼哥(Anigo,1244年—1306年),元朝建筑师、雕塑家、工艺美术家,元帝师八思巴的嫡传弟子。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人,为王室后裔,大元凉国公。其祖名密迪迩,父名腊可纳。</p><p class="ql-block">阿尼哥自幼诵习佛书,并通梵文。有从事画塑业的同学读《尺寸经》,他一听即能默记,稍长大后,就善于画塑和铸金为像。尼波罗国曾属于吐蕃王国,九世纪玛剌(Malla)王朝建立后,仍与吐蕃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其国人擅长建筑、雕塑、绘画等工艺。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命八思巴建黄金塔于吐蕃,以尼波罗国多良工,发诏书征召,其国搜罗得80人应征,令推一人为领队,阿尼哥自清任之,时年仅17岁。遂率诸匠至吐蕃,受命督役,次年塔成请归,八思巴奇其才,劝其入朝,乃为之祝发,收为弟子,授以秘典,并荐之元廷。元世袒遣使召阿尼哥至京,问以“汝来何为?”答曰:“臣世家西土,奉诏构塔于吐蕃者二载,见彼土兵难,愿至尊安戢之,特为苍生来耳。”又问其能,答曰:“臣以心为师,粗知绘塑铸镂。”元世祖遂命他修补一尊针灸铜人像,系窝阔台时王檝出使南宋时所得献进者,关膈脉络皆备,但年久损坏,诸匠皆不敢承命修补,阿尼哥请试为之,于至元二年(1265)补成,令诸匠折服,叹为天巧。此后凡大寺庙建塔、造像及重要画塑、铸镂等工事多以委之。</p><p class="ql-block">至元十二年,立诸色人匠总管府,下统梵像局等18个司局,授阿尼哥为总管。时其妻尚留本国,察必皇后遣人赐金。至元十三年,特命中使携黄金500两乘驿往召之来京。至元十五年,诏命阿尼哥还俗,授光禄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以宋景献太子孙女妻之,并赐景献太子所有之府库田宅。至元十六年,因建圣寿万安寺塔成,赐京畿良田万五千亩、农夫百人及牛具等物。元贞元年(1295),以建五台山万圣佑国寺,皇太后阔阔真赐银万两,并赐贵戚女为妻。次年,崇真万寿宫建成,诏为其设位置像。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病卒于大都。至大四年(1311),加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凉国公,谥敏慧。</p><p class="ql-block">阿尼哥巧思绝人,凡塔庙之建筑,像设之铸镂、雕塑或绘织以及其余器物之铸造刻镂,无不精湛。仕元四十余年,主持的大型工事有塔三座,大寺九座,祠祀两座,道宫一座,像设多出其手。著名者如西园之“凌空”玉塔、大圣寿万安寺塔(今北京白塔寺之白塔[妙应寺白塔]),五台山佛塔,大都护国仁王寺之庄严佛像,涿州护国寺及所塑摩诃葛剌(大黑天神)主从之像,大都东花园寺所铸丈六金身佛像,圣寿万宁寺所塑千手千眼菩萨及所铸五方如来,大都和上都国学文庙所祀之孔夫子及十哲肖像,元世祖和察必皇后之织像,真金和其长妃阔阔真之织像等。此外还先后铸成内廷之大鹏金翅雕和尚酝巨瓮;制造了镔铁自运法轮,元世祖行幸时用于前导。阿尼哥对中国艺术的主要贡献,其一为创作、传授了佛教造像的“西天梵相”,至元七年建护国仁王寺时,汉族巧匠刘元被召参加塑造佛像,从阿尼哥学西天梵相,得其神妙,遂为绝艺,成为仅次其师的元代最著名的塑像工艺家,这种造像式样也日益盛行。其二设计建造了尼泊尔式塔,最著名的就是现存元大都西城大圣寿万安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建于至元八年,高50.9米,砖造,塔基上建二重复合式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覆莲承托之圆瓶形硕大塔身,塔颈作圆锥形相轮状,顶端华盖直径9.9米,其周边悬挂36个铜质透雕之流苏和风铃,其上之塔顶为一铜质小塔(原为一宝瓶)。因塔座、塔身通体用石灰粉妆,故俗称“白塔”。</p> <p class="ql-block">北京门头沟马致远故居及其塑像▲</p><p class="ql-block">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p><p class="ql-block">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p><p class="ql-block">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p><p class="ql-block">听——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看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p><p class="ql-block">想——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贵州安顺黄果树瀑布及徐霞客塑像▲</p><p class="ql-block">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徐霞客自幼好学,饱读诗书,对图经地志尤为衷情。十五岁时参加童子试,未能考上。徐霞客的父亲去世后,便在家中种田侍奉母亲。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一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因长时间跋涉,徐霞客患有严重的脚疾,到云南时已无法走路,于是徐霞客更为专心地编写《游记》《鸡足山志》,基本完成《徐霞客游记》的编撰。后徐霞客身患重病,丽江太守用官车将其送回江阴老家。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终年五十四岁。徐霞客遗作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名为《徐霞客游记》。</p><p class="ql-block">徐霞客在地质学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对地质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昌平西关环岛李自成塑像▲(现已迁至陕西李自成老家)</p><p class="ql-block">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今殿市镇李继迁村,划归横山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顺政权建立者。</p><p class="ql-block">李自成年幼时为地主牧羊。成人后曾充银川驿卒。崇祯四年(1631年)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靠农民军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王自用病卒后,与张献忠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杀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崇祯十六年(1643年),建立大顺政权,改襄阳为襄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攻取北京,推翻明朝统治。改明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后与吴三桂、多尔衮于山海关开战,不幸战败。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通山县(今属湖北)九宫山被地方武装杀害,享年40岁(一说兵败后禅隐湖南石门夹山)。</p><p class="ql-block">李自成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并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重要篇章。</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李自成像计划迁移至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搬至“闯王寨”景区,至此“李自成”终于回到陕西老家。</p> <p class="ql-block">北京报国寺顾亭林祠及塑像▲</p><p class="ql-block">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p><p class="ql-block">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p> <p class="ql-block">北京朝阳高碑店街通惠河畔顾炎武塑像▲</p> <p class="ql-block">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朝文学家,短篇小说家。</p><p class="ql-block">出生于一个已渐趋败落的小书香家庭,早年热衷功名,19岁接连考取县、道、府3个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71岁才援例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终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能诗文、善做俚曲。以近年来之功采集民间野闻,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写成短篇小说文集《聊斋志异》。1715年2月25日,蒲松龄在家中逝世。</p><p class="ql-block">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书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其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河北承德十字街康熙大帝塑像▲</p><p class="ql-block">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2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在位),自号体元主人,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p><p class="ql-block">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讨论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其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p><p class="ql-block">玄烨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p> <p class="ql-block">北京植物园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及塑像▲</p><p class="ql-block">曹雪芹(1715年~1763年)(一说1715年~1764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曹寅之孙。</p><p class="ql-block">潜心10年,增删5次,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丰富故事情节的名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此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曹雪芹少年时家居南京,后随家迁移北京。少年时代经历一段极为富贵豪华的生活。1727年,其父曹頫因事株连,以亏空款项等罪被革职、抄家,家族遂败落,随家移居北京。晚年住在北京西郊,举家食粥,更为艰难。为生活所迫,妻死子亡,穷困潦倒而死,年不及五十岁。</p><p class="ql-block">曹雪芹亦工诗善画,惜作品均已散佚,仅存题敦诚《白香山琵琶行》传奇的两句残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是曹雪芹以自身亲历亲闻的生活为基础,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方式,书写其人生阅历和感悟。讨论深邃丰厚的内容、诗性的叙事、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肺腑的情节,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红学”也因这部名著而长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城虎坊桥纪晓岚纪念馆及塑像▲</p><p class="ql-block">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号石云,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官员。</p><p class="ql-block">纪昀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历任侍读学士、学政、知府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罹法,纪昀为其通风报信而获罪,谪戍乌鲁木齐三年,后遇赦返京。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纪昀受命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始终其事,十有余年”,是其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嘉庆十年(1805年),纪昀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二岁,谥号文达。</p><p class="ql-block">纪昀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通儒”、“怪杰”、“真正的才子”、风流才子、一代文宗,号称是“无书不读”、“博雅淹通”的学者。</p><p class="ql-block">有《纪文达公遗集》三十二卷,另有诸多学术著作。</p><p class="ql-block">纪昀在主持纂修《四库全书》系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著作《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时人及后世学者对纪昀以上成就多给予较高评价。</p><p class="ql-block">关于纪昀的成就,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名过其实,这主要是针对《四库全书》和《阅微草堂笔记》的局限性而言——既受制于当时的文化高压政策,纪昀这两部著作难免遭到“阉割”,从而也限制了其个人的学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中国铁路博物馆(前门)及詹天佑塑像▲</p><p class="ql-block">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男,汉族,字达朝,号眷诚。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詹天佑进入美国康奈狄克州威士哈芬(West Haven)小学,寄宿于校长(.L·H·Northrop)家中。清光绪七年(1881年),成为耶鲁大学优秀生联谊会会员,从在耶鲁大学毕业后立即回国,当时清政府下令提前撤退留美学生,1881年,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只有二人,另一个为欧阳庚。回国后,詹天佑被派往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习海军轮船驾驶,成绩优异,得五品军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开平矿务局留美同学邝孙谋介绍,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帮工程师,从事塘沽到天津铁路铺轨工程。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6月18日,任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交通技术工作,仍兼汉粤川铁路会办。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詹天佑任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及交通研究会会员、审订铁路法规会名誉会员、运输会议会员。1919年4月20日,到汉口,21日入仁济医院,24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8岁。</p><p class="ql-block">詹天佑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其负责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完全自主设计、施工的干线铁路,打破了外国对铁路技术的垄断,该铁路的建成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及塑像▲</p><p class="ql-block">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汉族,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湖南湘潭)。</p><p class="ql-block">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中国近现代书画家、书法篆刻家。</p><p class="ql-block">其主要绘画作品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等,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等诗集,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p><p class="ql-block">齐白石于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1888年,弃凿学画,先后师从萧芗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1889年,师从诗人画家陈少蕃学习诗文;1894年,任笼山诗社社长。1899年,师从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学习诗文;1902年,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任教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46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获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获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8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12月,当选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1957年,任北京画院名誉院长,9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山公园及孙中山塑像▲</p><p class="ql-block">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p><p class="ql-block">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p><p class="ql-block">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p><p class="ql-block">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祖籍浙江诸暨。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是清光绪年间进士,曾被授为翰林编修。</p><p class="ql-block">后弃官返乡,决定兴办教育,并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热心鼓励和扶持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6年12月28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任内实践了他对中国教育制度民主性质的改革,后期又创立了中央研究院,积极参与保障人权和反对文化专制主义的斗争。他以卓有成效的领导,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培育了一代新风,给近代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创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p><p class="ql-block">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3年倡议创建南京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抗战爆发初期,他又参与组织成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p><p class="ql-block">著作有《蔡元培全集》和各种专题文集。</p> <p class="ql-block">林白水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林白水(1874年1月17日—1926年8月6日),男,福建省闽侯县人。汉族,原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等,福建闽侯(今福州)青圃村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工作者。</p><p class="ql-block">1926年8月6日,因在社论中屡次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张逮捕杀害。遇害时,与同一地点遇害的著名记者邵飘萍相隔近百日。因此,林白水遇害后,北京《自立晚报》发表报道,其标题为:“萍水相逢百日间”。</p><p class="ql-block">1985年,他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旧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之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因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被撤职,1929年被开除出党。晚年客居四川江津,1942年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p> <p class="ql-block">山西万荣闫景村李家大院及李子用塑像▲</p><p class="ql-block">李子用(1880一1966),山西万荣县阎景村人。</p><p class="ql-block">李道行,字子用,李敬修之子。1907年被山西省政府派送英国留学。</p><p class="ql-block">李子用,祖籍陕西韩城,明代因灾荒逃难到万泉县薛店村,后又迁移至阎景村。其先祖在陕西“三边”贩卖土布发家。至其祖父辈,商业遍及陕甘宁诸省和上海、武汉、太原、西安、运城和河东商业发达的县城乡镇,经营项目有盐业、京广杂货、药材、食品、票号和钱庄。其祖父文蔚在河南任同知。子用父辈兄弟三人,叔父敬伦主持家政,二叔敬义早亡。后兄弟分家为三,称西院、中院、南院,子用属西院。</p><p class="ql-block">子用兄弟二人,其为长,庠生,光绪末到英国皇家大学纺织科学习。宣统二年(1910年)与英国麦氏夫人结为伉俪,毕业后于民国3年(1914年)携英国夫人返回故里。民国6年(1917 )其敬病后,子用除继续在西安、兰州、平凉、宁夏等地经营的敬信义、敬成源、敬成泰敬兴谱、敬兴公敬信吉等京广杂货铺任董事长外,还在新绛大义纱厂投资入股。民国 10 年(1921年),他在同学河东道尹马骏的帮助下,当选为省议员,其堂兄梦存当选为众议员。其后,他在阎景村担任村长。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把商店大部分迁往西安。抗战胜利后回到故里。民国36 年(1947年),万泉解放后他往陕西三原经营鼎记花栈。直至 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才到太原其旧店铺赋闲。60 年代初,返家乡,直至病故。</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怀着现实关切,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p><p class="ql-block">他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p><p class="ql-block">“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p><p class="ql-block">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中学及塑像▲</p> <p class="ql-block">马叙伦纪念馆及塑像▲</p><p class="ql-block">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字彝初,号石翁、寒香,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首位中央主席,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京报馆及邵飘萍塑像▲</p><p class="ql-block">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p><p class="ql-block">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p><p class="ql-block">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同年4月26日被张作霖杀害,年仅40岁。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代表作《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p> <p class="ql-block">福建福州林觉民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3日2),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国地质博物馆及李四光塑像▲</p><p class="ql-block">石景山区第四季冰川展示馆及李四光塑像▲</p><p class="ql-block">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p><p class="ql-block">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之父,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p><p class="ql-block">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䗴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男,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20年初筹备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甲骨四堂之一。</p><p class="ql-block">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p><p class="ql-block">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p><p class="ql-block">1978年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p><p class="ql-block">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p> <p class="ql-block">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任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领导秋收起义,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1928年,同朱德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933年,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p><p class="ql-block">1936年,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带领中国共产党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9至197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于1945年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p><p class="ql-block">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江西庐山会议旧址和毛泽东塑像▲</p> <p class="ql-block">湖南长沙橘子洲头毛泽东塑像▲</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专院校里的毛泽东塑像▲</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纪念馆及塑像▲</p><p class="ql-block">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演员讨论。</p><p class="ql-block">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p><p class="ql-block">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纪念馆及塑像▲</p><p class="ql-block">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汉族,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景星学社社员,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并与厉麟似等联合发起创立了中意文化协会。其主要绘画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泰戈尔像》《奔马》等。</p><p class="ql-block">徐悲鸿于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1919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4年,创作作品《抚猫人像》《萧声》《马夫和马》《远闻》;1930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田横五百士》;1934年,先后在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办中国近代画展;1935年,创作完成油画作品《彩霞》《黄山》,创作完成国画作品《漓江野渡》《鱼鹰》《墨猪》《桄榔树》《虎与兔》;1938年,创作完成作品《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并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41年,创作完成作品《奔马》,并先后在马来西亚槟榔屿、怡保、吉隆坡举办筹赈画展;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并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9月,任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p> <p class="ql-block">湖南张家界贺龙公园及贺龙塑像▲</p><p class="ql-block">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p><p class="ql-block">贺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卓越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从建国初期开始,他一直兼任国家体委主任,是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国际事务中,他协助周恩来工作,多次出访欧亚各国,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北京东城区茅盾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评论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夜读偶记》《给青年作者的信》《鼓吹集》《鼓吹续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作品集《茅盾文集》《茅盾选集》《茅盾全集》等。</p><p class="ql-block">茅盾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1916年8月,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2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37年,创作完成中篇小说《路》《三人行》和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翻译作品《文凭》《战争》等;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10月—196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3月—1981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高君宇烈士墓及塑像▲</p><p class="ql-block">高君宇(1896年—1925年3月5日),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人,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1913年,高君宇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七班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是李大钊的学生和助手。1920年冬加入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组织负责人之一。1920年与邓中夏等共同发起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5月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30日团中央一届第21次会上辞去执委),同年7月,在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二届中央委员。1923年10月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1924年回山西筹建共产党组织。1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时年29岁。</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水木清华及朱自清塑像▲</p><p class="ql-block">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男,汉族,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原籍浙江省绍兴市。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p><p class="ql-block">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p><p class="ql-block">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p><p class="ql-block">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p><p class="ql-block">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p>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及塑像▲</p><p class="ql-block">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因创作《龙须沟》,他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老舍出生于1899年2月3日,在北京度过了贫困的童年。1924年去到英国伦敦大学担任讲师,并开始陆续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等,开始他的创作生涯。1930年—1936年期间,老舍归国赴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猫城记》等长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文风逐渐成熟。1937年,老舍南下,开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工作,配合宣传发表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如《火葬》《惶惑》等。1946年,老舍受邀去到美国游学宣讲,三年后回国,开始支持“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文联)工作,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社会的作品。1966年8月24日,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老舍于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p><p class="ql-block">老舍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文艺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从小说、散文到曲艺、话剧,均有涉猎,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散文《樱海集》《福星集》等。老舍的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反映了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半世纪的北京社会变迁。其作品文风幽默、语言通俗、音韵和谐,在文学、戏剧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作品还被大量翻译至海外,广泛传播,为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沈阳张氏帅府前的张学良塑像▲</p><p class="ql-block">张学良[zhāng xué liáng]</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p><p class="ql-block">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男,汉族,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p><p class="ql-block">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团、旅、师、军、军团长、空军司令等职。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爆发后,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1930年10月,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1933年3月,热河省沦陷后,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舆论谴责,代蒋受过辞职。1934年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在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下,多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均被拒绝。1936年12月12日,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经周恩来等人的多方努力,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此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先后囚于浙、赣、湘、黔、台等地。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4年,移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p><p class="ql-block">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他发动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 <p class="ql-block">北京龙潭湖公园孙敬修老人讲故事群雕▲</p><p class="ql-block">孙敬修,中国儿童教育家</p><p class="ql-block">孙敬修(1901年10月12日—1990年3月5日),北京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讲故事专家,1921年毕业于京兆师范学校。曾任北京汇文第一小学教师。</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少年宫辅导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获“全国热爱儿童荣誉奖”。孙敬修长期悉心钻研儿童心理及儿童语言,在学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儿童少年讲了几十年故事,被孩子们称作“故事爷爷”。</p><p class="ql-block">著有《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故事爷爷讲的故事》,出版有《孙敬修演讲故事大全》等。</p> <p class="ql-block">北京龙潭湖时传祥纪念馆及塑像▲</p><p class="ql-block">时传祥(1915年9月20日—1975年5月19日),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人,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当掏粪工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1915年9月20日,时传祥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p><p class="ql-block">1929年,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厂,受生活所迫当起了掏粪工。</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被工友选为崇文区“粪业工人工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52年,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p><p class="ql-block">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58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被诬为“工贼”。</p><p class="ql-block">1971年秋,被赶回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赵官公社老家。</p><p class="ql-block">1973年8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将他接回北京,政治上予以平反,恢复名誉,生活上照顾安排。</p><p class="ql-block">1975年5月19日逝世,享年60岁。</p> <p class="ql-block">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及张秉贵塑像▲</p><p class="ql-block">张秉贵(1918年-1987年9月18日) ,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55年参加工作,生前系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p><p class="ql-block">张秉贵从1955年11月到北京市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通过特有的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为顾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上世纪50年代,他总结出站好柜台要做到五点:精神饱满、思想集中、耳目灵敏、抬头售货、动作“三快”;60年代,他总结出“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售货法,刻苦练就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70年代,他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一团火精神”,响亮地提出“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因患癌症去世,终年69岁。</p><p class="ql-block">2009年,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和他的爱人合葬于八达岭陵园的林海山宇间。</p> <p class="ql-block">北京王府井新中国儿童用品商店及雷锋塑像、北京雷锋小学雷锋像▲</p><p class="ql-block">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p><p class="ql-block">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雷锋作为所在部队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p><p class="ql-block">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p><p class="ql-block">雷锋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北京龙潭湖公园田继跃,高云涛烈士塑像▲</p><p class="ql-block">高云涛(1949-1981),首都机械厂的青年工人;田继跃(1914-1981),北京市皮件厂退休老工人、崇文区劳动服务公司临时库房保管员,为抢救落水儿童吴爱莉,光荣牺牲。为表彰二人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市人民政府决定授予高云涛、田继跃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城柳荫街袁满囤烈士塑像▲</p><p class="ql-block">袁满囤(1961年——1982年2月),河北邢台人。198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等职。三次受嘉奖。1982年2月24日夜11时,正在执勤时,在什刹海的后海为营救不幸牺牲。为表彰他舍己救人的共产主义精神,1982年3月,北京卫区区戍党委批准他为。革命烈士”,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追记一等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