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满园杜鹃红似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72189</p><p class="ql-block">图文:满园杜鹃红似火</p> <p class="ql-block">青山沟所在地宽甸满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区。明朝时,宽甸是建州董鄂部的驻牧地,他们在这里开疆辟土,渔猎养貂,直到定居的农耕生活,开创了具有宽甸地区特色的“三江文化”,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在宽甸仍可寻觅到满族古老的“三江文明”的遗迹,她已融汇到中华满族发展史册之中----。</p> <p class="ql-block">满家寨是青山沟景区集旅游休闲,旅游食宿服务为一体的民俗风情观光园,其建筑风格、食宿习惯、接待风格主要以满族风俗习惯为特点,满家寨分为白天和晚上两种模式,白天主要是风情园的参观,看满族的民俗和生活情景,晚上主要是大型歌舞表演《八旗山水谣》。</p> <p class="ql-block">“满家寨”寨门高高耸立,用大块河卵石砌起的寨墙,坚固而粗犷;用粗糙的原木树起的门柱,结实而豪放。满家寨又称“中华满族风情园”,是青山沟唯一兼具山水风景又具有人文景观的景区。满家寨门上及两边木刻对联“古今一座满家寨,天下八旗山水谣”都是由书法名家题写。青山沟地处满族腹地,满族文化浓厚,有着丰富世界文化遗产,在此开设民族文化旅游,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满族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四千余年的历史。它发祥于白山黑水平原,崛起于辽宁的赫图阿拉,不仅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还是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艰苦的渔猎生活和与大自然的抗争,养成了满族特有的坚强、果敢、勤劳和勇于奋进的性格。</p><p class="ql-block">中华满族风情园将满族的民间动态、风俗以及艺术等融合在一起,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满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走进这个风情园时,能够感受到情与境的和谐,兴致与自然之道相契合,移步换景间,精神随着所见之物而遨游,充满愉悦之感。</p> <p class="ql-block">“中华满族风情园”是国内最大的展示满族民俗的地方。风情园外,碧水悠悠环绕,绿树成荫,环境清幽宁静,空气清新宜人。</p><p class="ql-block">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文化丰富多样,涵盖了从皇家庙堂文化到民间文化等多个层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化形式逐渐式微,但满族民间文化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充满生机。这里,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与韵味无穷的民俗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巧妙地融为一体,共同勾勒出一幅美妙绝伦的满乡风情和满族民俗文化画卷。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一同逐卷细品,领略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满族作为曾经建立过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包括图书、档案、碑刻、谱牒、舆图等等。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满文古籍文献都属于最多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满族传统的铁匠炉,专门从事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铁器加工,年迈的匠人在这里制作马匹蹄子上的钉子——马掌钉,这种工艺已经不多见的,完全手工锻造,锻造过程连教科书上都没有,古老而实用,再现满族先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二人转,亦作“ 二人传 ”。是流行于 东北 的一种曲艺,用板胡、等乐器伴奏,一般由二人轮流舞蹈说唱。东北地区也是满族人民的主要生活区域,在传统的二人转剧目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八河川皮影戏起源于山东省海洋县,清朝同治年间,随大批移民传至宽甸地区,距今140余年历史。1865年,宽甸八河川皮影戏传至宽甸第一代传承人王德新,迁入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柏林川,后移居八河川定居,故名“宽甸八河川皮影戏”。</p> <p class="ql-block">在当今的影视和多媒体取代一切的年代里,在这里能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宽甸八河川皮影戏,真令人耳目一新。这里皮影戏至今还保留着当初传来的活态形式,以口传心授的“溜口影”为主要特征,同时融合借鉴了宽甸地区“单鼓”、“鼓乐”、“东北二人转”等音乐旋律,形成了具有辽东特色的皮影戏。</p> <p class="ql-block">宽甸八河川皮影戏,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现已传至第五代。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婚丧嫁娶、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经常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皮影布下唱世间冷暖,龙井茶座前道古今沧桑”,来到这里,在感受满族民间艺术家表演的这门绝顶艺术时,你会由衷感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满族风情园中民族艺人在说辽宁大鼓,民间称为大鼓书。是乾隆年间在辽西农村产生的。起初是农民根据小唱本自吟白唱,后被盲人、算命先生采用,再后来有专业大鼓艺人二人搭档演出,民国后非常盛行,1929年定名为东北大鼓,亦称辽宁大鼓。</p> <p class="ql-block">这里表演的是满族古老的“萨满教”的宗教仪式和满族祭祖仪式及巫师跳神的场面。野满萨即跳神萨满,满语乌洼特为跳大神,是满族人祈求神灵保佑、祛病消灾的特有民俗。大神称萨玛,是神与人之间的使者,传神的旨意,明白人的意图,萨满就是指跳大神的“巫师”。二大神称扎里,是大神的帮兵。女萨满,腰缠腰铃,跟随敲击太平鼓的节奏和萨满们祈求的歌声,翩翩起舞,开始求神。跳大神在清朝初期颇为盛行,至今仍在民间秘密流传。可以在这里求神、祛病、消灾,近距离观看满族的野蛮萨仪式</p> <p class="ql-block">这是烧香的香堂。烧香是满族民间的一种艺术门类,每当祭天祭神祭祖或聚会时,便昼夜歌舞,击太平鼓或抓鼓,有领有合,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另有烧民香,烧旗香,烧汉军旗香之分。还可细分为烧喜香,烧还愿香,烧还魂香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俗馆,里面是一些满族生产生活习俗的实物及民俗绘画。院子里有图腾脸谱和图腾柱。图腾满语称“班吉”,是氏族、部落的标志,满族图腾的多样化与萨满教有着直接的联系。萨满教认为世间万物,皆为神灵,因此萨满主持仪式时都要戴上图腾面具,所以图腾脸谱是祭祀活动的必备器具。</p><p class="ql-block">院中高树一杆,叫做索伦杆,索伦杆就是努尔哈赤放山挖参时用的索伦棍,立杆的用意是纪念祖先创业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满族园中满族人祭祀武财神关圣人的关圣帝庙。庙里供奉关公神像。这里的香火旺盛,求官、求财、升学很灵。</p> <p class="ql-block">在园区有一个用草扎的木门,从这进去就是满族竞技园,用于表演赛马、射箭、荡秋千等活动,游人可以直接参与这些活动。 在满族的游艺区,供游人游艺的项目很多,大家可以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等。</p> <p class="ql-block">在旗人家是典型的满族民居,是满族日常生活的地方。院内有索伦杆、轱辘井、粮仓(苞米仓)、牲口棚、酿酒作坊和石碾等等。</p> <p class="ql-block">在旗人家屋内全是传统的满族民俗生活场景,所有器物如摇车、烟笸箩、祖宗匣子、枕头顶、炕席、火盆、炕桌儿等等,均是满家旧物。这些旧物为游人再现了关东山“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了孩子吊起来)的生活习俗。</p><p class="ql-block">进到民居“里屋”后,可以看出,西面、南面都是火炕,又称为“联耳炕”。西面的炕用于放置物品,烘干粮食作物,当东炕不够居住的时候,西炕才住人,这是因为“西炕”朝向通风不好的缘故。南边的火炕很窄,不能住人,一般放置盛放物品的柜橱——“炕柜”和“炕寝”(放被褥等寝具),这是防止放置物品潮湿,这也是满族先人长期总结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满族的特色绘画艺术——五谷画。五谷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原料,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制作而成的图画 。所有的图画都是用五谷粘成。满族对五谷等粮食有着特殊情感,五谷画蕴含着对丰收、富足生活的祈愿,以及对自然馈赠的感恩 。在满族聚居地,五谷画制作技艺通过家族传承、民俗活动展示等方式延续 。</p> <p class="ql-block">《八旗山水谣》是在满家寨上演的大型满族风情歌舞表演 ,全方位展现满族传统习俗文化、宗教信仰、军事文化、民间艺术等,通过艺术形式溯源满族民族之根与民族之魂 。</p> <p class="ql-block">“八旗山水谣”是用歌舞等文艺表现满族的精神内核,那么满家寨就是满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大红灯笼也是八个串成一串,每个柱子的一面是2串,一边2面是4串,两边共是8串,每一串代表满族的一个旗,8串就是八旗。“八旗山水谣”门楼的设计者真是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在城市里生活的丹东人,深深被满族风情园中三个展馆、五个表演所感染,亲身体验了中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底蕴。三个展馆,分别是三合院、民俗馆、关帝庙三个静态展馆。三合院展示的是满族民俗字画、满族老物件、满族花轿等等,民俗馆是关于很多满族民俗的传说等等,关帝庙是供奉关公的地方。五个表演是满族野萨满(跳大神)、满族烧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河川皮影戏、东北大鼓书、二人转,艺术而形象地再现了满族的生活习惯、信仰、发源等,真实的反映了满族传统文化和风俗。</p><p class="ql-block">过惯了现代化生活的工友们,到此将历史时针逆转,让时间倒流,和千百年前满族先人们一起生活,体味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他们的民族奋进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雅河如一条灵动的玉带,蜿蜒而来,悠悠荡荡,将满家寨温柔环抱。河水清浅,波光粼粼间,白鸭悠然自得,时而扎入水中,时而引吭高歌,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泼。</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山水,融合了北方的雄浑壮阔与南方的婉约灵秀。远处山峦连绵,峰岭巍峨,尽显豪迈之气;近处河水潺潺,草木葱茏,满是细腻温婉。刚与柔交织,绘就出一幅美妙绝伦的自然山水画卷 ,让人心醉神迷。</p><p class="ql-block"> 雅河一路欢歌笑语,向着盈盈青山湖奔去。它水流蜿蜒,澄澈见底,轻吟浅唱间,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潺潺水声,宛如一首悠扬的满族民歌,满是浪漫与深情,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