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天坛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天”的崇拜和敬重以及“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命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夏商周时期,中华大地就已经有了朴素的天命观念,认为天决定世间的一切,而夏商周君主为了确保自己统治的长久性,就经常祭天并垄断了祭天的权力。因此先秦时期只有天子才能直接祭天,贵族与百姓只能通过祭祀祖先的方式来间接实现祭天。 儒家是历代中华皇朝的官方正统思想,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对天有着很深的了解。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道家的老子对天也有着很深的理解,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对天的理解和孔子一样都有积极的一面,认为天与道德有着很深的联系,而老子认为天是善良的,公正的,天会保佑善人,一个人只有做善事,才会得到上天保佑。 汉朝时中华大地实现了长久大一统,人们对天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一层,比如儒家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念,认为地震、洪水等一切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人事变化不仅都是“天”决定的,还与天子的好坏息息相关,所以他主张“天人合一”。 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的概念,认为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德性,每个朝代各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德行,而五德相生相克,所以朝代更替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儒家将五德终始说与天命的观念合一,提出朝代兴衰与皇权更替都是天意,君主应该施行德政,如果为政者不守德而失道,就会失去上天的支持而丢掉天下。 而天在民间最为普遍的形象代表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帝”,俗称“老天爷”,也就是儒家的“皇天上帝(或称昊天上帝)”,道家的“玉皇上帝”。天就是自然,人应该顺应自然,在地球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天是哲学术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公,至正,至明,不可分的宇宙全体总意识。 儒家视角:被视为道德本源,《论语》中“天何言哉”体现其作为伦理准则制定者的神圣性。<br> 道家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强调其代表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性。<br> 佛教概念:六道轮回中的“天道”特指高于人类的存在维度。<br> 民间信仰:俗语“老天有眼”反映其人格化的神灵属性。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人要通过“尽心”这种自强的方式来知晓自己的本性以及天命,但所知晓的并不是什么贫富贵贱的“命数”,而是一种道德价值的恒存——在天曰德,在人为善。因而“天命”说到最后,追求的就是人们努力体贴道德这一天理秩序,并将其落实为人间秩序的价值。所以,“天”字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人追求永恒的不竭动力与价值取向。 2025年4月9日游天坛,写于4月11日,有三张照片选于百禾科图片,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