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就是幸福?

舍予视界

<p class="ql-block">  随着公务员省考成绩公布,众多学子又堵塞在编制之外,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上演着就业的艰难。让我想到这么一个极具扎心的段子:用一麻袋钱读完大学,毕业时换来一麻袋书;最后用一麻袋书去换钱,却买不到一个麻袋。形象的调侃出当前学历的贬值、知识的廉价和未来的渺茫。看来,能够拥有一份谋生的职业和稳定的工作,应该倍加珍惜。</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没有上岸的,继续蓄力,来年再战。已经入围的,就需要思考如何让这个有些枯燥、机械,甚至有些乏味的谋生手段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有情怀和自我满足,这是我想探讨的话题,希望以此来引发大家对职业、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乃至对生命的一些思考。</p><p class="ql-block"> 当然,只有经历才会懂得,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幸福。可是,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正因如此,才有人说,改变自己是精神,改变他人是神经。但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是一切都在变,曾经以为的永远,不过是转眼即逝的瞬间。突破认知的局限,才会让人生更加有质感、丰润和闪光。西汉《盐铁论·通有》里说:“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局,不在力耕。”大体意思是人生不仅仅只靠体力和勤奋,而是取决于脑子,即智慧、策略和眼光。</p><p class="ql-block"> 但我曾经却认为,只要能说会写就是职场骄傲的资本、就是优秀的象征,就会得到组织的关注。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和滑稽。因为现实哪会如此的简单,就好比“鹤立鸡群”的首要条件必须是鹤,而不是仅仅高于同类的鸡。后来,我逐渐发现,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具有较强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这只是最基本的技能,还要有组织力、协调力、团结力、执行力、效率力、忠诚力、保障力、竞争力,等等。才会得到单位认可、领导认可、组织认可、同事认可、朋友认可、家庭认可、亲人认可和社会认可。也许,有人会说,个人活个人的,何必去在意别人的眼光。但事实却是我们很难真正为自己而活,人的社会属性就决定了活着本身就得融入团队乃至整个社会,并接受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审视。 </p><p class="ql-block"> 正如,朋友曾经劝诫我,“既要低头走路,还要抬头看天”,那时我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经历太多教训后才知道说的是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懂得审时度势。就好比人之所以长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是不是在提醒人们要少说多听?我想,少说的意思也不是让人不说,而是掌握说的分寸和技巧,让语言充满魅力,传递出温暖,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就像马云的一篇演讲说的这样,邀请一个专家出席一个企业家论坛,结果这位专家到场讲了50分钟的如何做生意,留给马云谈企业发展的时间只有5分钟。马云调侃地说:到底谁最会做生意?这样的场景,是不是极具戏剧性?的确,“因人而异,所见不同”,这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视觉不同,更是深层次的思维、情感和经验上的差异。每个人的大脑都像是一台精密的相机,但镜头背后的那双眼睛,却带着各自不同的滤镜和情感色彩。就如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爬的多高,而是看他跌入低谷时的反弹力。毕竟,人生不可能都是顺风顺水。但是,上天又是公平的,任何人一生都会遇到难得的几次机遇,就看自身能否发现并紧紧抓住,因为,有些机遇是显形的,有的又是隐形的。每一个机遇都是人生链条的锁扣,一扣未接上,扣扣连不上,一定不要给自己留下后悔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