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三国游(3/3)—阿根廷行记

杨树人

<p class="ql-block">4月10日,我们在智利的纳塔莱斯港坐大巴穿越巴塔哥尼亚高原到达阿根廷克鲁斯省埃尔卡拉法特镇。</p> <p class="ql-block">这是智利—阿根廷的边境检查站。我身后就是阿根廷的土地了。</p> <p class="ql-block">六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埃尔卡拉法特小镇。远远望着,雪山和黄色的树木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小镇坐落在阿根廷湖畔,只有约1万人口,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莫雷诺冰川被发现之前,这里只是木材交易者的临时落脚点。1945年,冰川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小镇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区。这里是进入冰川国家公园的必经之路。因为冰川名气太大,这里还建有机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小型租车公司。服务人员只有两个,车况不是很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入住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办完手续后,我们出来吃饭。下面是沿途的小镇民宿。16世纪之前,阿根廷居住着土著印第安人。16世纪中叶,阿根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所以阿根廷的建筑都是欧式风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阿根廷牛肉是驰名天下的美食。我点了一份,没想到份量这么大,我一顿只吃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我们继续在小镇里溜达。</p> <p class="ql-block">和智利的纳塔莱斯港一样,镇上有许多大型流浪狗。</p> <p class="ql-block">11日,我们开车进入莫雷诺冰川公园。莫雷诺冰川是世界上少数活冰川之一,每天向前推进30厘米。冰川发源于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的南巴塔哥尼亚冰原,该冰原是世界第二大冰原。冰川以19世纪探险家弗朗西斯科·莫雷诺命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下载的冰川全景照片。照片的下方是冰川,上方是阿根廷湖。阿根廷湖是阿根廷第一大湖,面积为1466平方公里,最大深度为500米,因几十座从山上向下延伸到湖中的冰川景观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登船游览冰川。近距离地感受一下冰川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离开邮轮后我们驱车来到栈道观看冰川。这里视野开阔,可以看到完整的冰舌。冰川沿着山势自上而下延绵30公里,有20层楼高,冰舌面宽5公里。据考证,冰川有20万年历史。到下午三点钟,天空终于放晴,冰川露出了它最美的风景,我们庆幸自己的等待。我们在栈道上待了两个小时,不时听到冰川里冰墙坍塌的轰鸣声。两小时内拍下不少照片,我多放几张在游记里,待我今后慢慢看。</p> <p class="ql-block">我正走在栈道上,听得一声轰鸣,急忙寻找坍塌的冰墙,但没找到。陈同学拍下了一个巨大的冰块坍塌的视频,我截取一段放在这里。这样,我们的冰川之行就圆满了。</p> <p class="ql-block">有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一直不能理解。栈道的方向和游船的区域基本是垂直的,栈道这边的湖水清澈碧绿,游船那边的湖水却是浑浊的,下面的照片可以看到明显的分界线,可谓泾渭分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p> <p class="ql-block">一只凤头巨隼落在栈道护栏上,我们用食物逗它玩了好久,它完全不惧怕人类。这是既有趣又优美的一幅画面。</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的树木非常漂亮,像是我们栽培的大盆景。</p> <p class="ql-block">12日,我们从埃尔卡拉法特飞到乌斯怀亚。飞机下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像一幅幅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13日,我们乘坐海轮在比格尔海峡游玩。比格尔海峡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下面9张照片是乌斯怀亚的市容。乌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也称世界尽头,始建于1870年,1893年设城。这里距离南极洲只有800公里,是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的补给地,前往南极洲旅游的轮船也大都从这里出发。</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世界尽头灯塔,众多海鸟在这里栖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海豹岛。海豹在慵懒地晒太阳,不时发出嚎叫。</p> <p class="ql-block">我们登岸后,看见路边停着一辆约100年前的福特汽车,它的刹车拉手还是外置的。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上去坐坐,还让我们戴上他的皮帽子。</p> <p class="ql-block">14日,我们打车去火地岛阿根廷一侧游玩。岛的东部属于阿根廷,西部属于智利。火地岛是世界最南端的国家公园,拥有原始的湖泊、溪流、森林和海岸等自然景观,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520年,航海家麦哲伦到达这里时,首先看到的是土著居民在岛上燃起的堆堆篝火,遂将此岛命名为“火地岛”。1832年至1836年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考察了火地岛后,该岛便名声大振。</p> <p class="ql-block">这个方向500公里外就是马尔维纳斯群岛。1982年发生的那场战争让我们这代人对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一只狐狸走到路中间,靠近我们的汽车,但它没有得到想要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15日,我们从乌斯怀亚飞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乔治‧纽伯里机场。机场是以阿根廷的飞行家乔治‧纽伯里命名。这尊雕像应该就是乔治‧纽伯里雕像,因时间紧迫没有近距离拍摄,故无法考证。</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在步行街溜达。布宜诺斯艾利斯于1536年由西班牙殖民者建设,城市布局完全是欧式风格,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阿根廷是个移民国家,西班牙后裔、意大利后裔和印欧混血人占总人口的95%,所以布宜诺斯艾利斯给我们的感觉和欧洲区别不大。</p> <p class="ql-block">这是太平洋百货商场的走廊。非常像意大利米兰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p> <p class="ql-block">16日,我们去伊瓜苏瀑布游玩。进了公园需要乘坐园内的小火车前往景点。伊瓜苏河发源于巴西南部,在伊瓜苏突然受到阿古斯丁岛的阻滞,河道变成宽3公里、水深1米左右面的湖面,湖水流到绝壁时,飞泻成一个大瀑布群。瀑布群呈马蹄形分布,位于阿根廷与巴西边界上,高82米,宽3千米,平均落差75米,共有270多个大小瀑布,是世界上最宽的瀑布,被誉为世界三大瀑布之一。1984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在终点站下车,来观看“魔鬼喉舌”。狭长的栈道上人满为患,因为多年前看过了尼亚加拉瀑布,感觉盛名之下的“魔鬼喉舌”不过尔尔。</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有很多浣熊出没。它们动作敏捷,一点也不惧怕人类,争夺游人扔给它们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我们往回坐小火车到中间站,徒步观看瀑布。这时乌云散去,阳光明媚,蔚蓝的天空云卷云舒,瀑布中出现彩虹,我们的心情为之振奋。原来这里才是伊瓜苏瀑布的真容,五彩缤纷,比尼亚加拉瀑布秀美,更上镜头。</p> <p class="ql-block">17日,我们乘坐大巴穿越阿根廷和巴西边境,到巴西一侧观看伊瓜苏瀑布。我们下车后再乘坐公园内部巴士到第三站下车,沿着河边边走边看瀑布,感觉一般。</p> <p class="ql-block">当我走到这个景点看到了彩虹,我改变了自己对瀑布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当我看到双彩虹的时候,精神立刻为之兴奋起来。</p> <p class="ql-block">这段视频是在栈道的终点拍的。这一天,天气太给力了,蓝天白云下,瀑布的轰鸣声响彻峡谷,彩虹从脚下深谷向上蜿蜒,多么完美的一条弧线!这里是我们两天里观看瀑布的最后一个景点,我们兴奋的心情在这里达到了最高潮。我拍摄时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大自然的神奇魔力,但又要极力保持镇定,不让心的激动导致手的颤抖。</p> <p class="ql-block">18日,我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闲逛。这是我们住的酒店门前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我们步行到著名的博卡区参观。博卡区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沿海地区,曾经是19世纪意大利的移民居住区,这里聚集着全市色彩最鲜艳的房子。阿根廷最好的足球队—博卡青年队—也驻扎在这里。我原本感觉有些累,思想上有懒惰情绪。但一走进博卡区,立刻被这里独特的特色建筑、浓郁的足球文化和阿根廷人的热情所感染,累意全无。这里才是世界上独有的阿根廷风味儿!</p> <p class="ql-block">花点儿小钱再耐心地排队就可以上楼和梅西合影了。排队的人还不少呢。</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配枪的人应该是警察。我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经常看到配枪的人在游走或站立不动,穿的衣服都不一样,估计都是警察。</p> <p class="ql-block">博卡区有好几个身穿盛装的男女邀请游人合影,为的是赚钱。这些人非常热情,体现出阿根廷人的豪迈。我被一个美女邀请过,我摇摇手表示拒绝,她倒没有不好意思,还开导我“Don’t be shy”(别害羞)。</p> <p class="ql-block">这个人也是做生意的,只不过他穿的是阿根廷国家足球队的传统球衣。偷拍他一旦被他发现,他就走过去跟人家要钱。</p> <p class="ql-block">离开博卡区,我们打车来到五月广场。五月广场于1580年修建,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最早的中心地区。以1810年的五月革命而命名。这座13米高的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在那场革命中献身的先烈们。塔尖上竖立一座自由女神塑像。1816 年在纪念碑前宣布了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宣言》。五月广场不仅是阿根廷共和国独立的纪念地,也是国家举办所有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对面是一座西班牙式玫瑰色建筑物,这就是被称为玫瑰宫的政府宫。阿根廷现任总统米莱就在这里上班。</p> <p class="ql-block">政府宫正门前是五月革命领导者之一、国旗设计人贝尔格拉诺将军骑马铜像。</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背面的这栋白色建筑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最早的市议会,1810 年五月革命的发源地,如今是市议会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广场向西方向可以看到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围都是欧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位于广场西北部的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主教座堂。教堂初建于16世纪,颇为简陋,后多次重建。现在的教堂是1723年建成的。大教堂是典型的古罗马风格,12根高大的罗马柱顶着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墙面上雕刻着圣经故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圣马丁的陵墓前朝拜者和游人最多。圣马丁(1778年—1850年),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领袖之一、杰出的军事统帅。他父亲是西班牙皇家陆军军官,他本人于1789年参加西班牙军队。美洲独立战争爆发后,于1812年返回阿根廷参战,1813年底接任北方军司令。1817年2月率部翻越安第斯山迈,进军智利,解放圣地亚哥。1820年率阿根廷、智利爱国联军经海路进攻秘鲁,翌年解放利马,宣告秘鲁独立,任“护国公”。圣马丁为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南美洲享有崇高的声誉。1878年,阿根廷、智利和秘鲁三国共同尊其为“国父”。利马市区有个圣马丁广场,我们3月25日游览过。</p> <p class="ql-block">这尊躺着的耶稣雕像旁竖立着一个巨大的标牌,上面的文字经我用微信翻译,都是教皇方济各和教皇本笃十五世对耶稣的赞颂。</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教堂正在举办宗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红衣主教匍匐在神坛前许久,极其虔诚。</p> <p class="ql-block">这个唱诗的男子声音非常好听,极具金属感。</p> <p class="ql-block">走出教堂,看见两个身穿制服的女警察。我在阿根廷游玩了十天,就看见一个男骑警戴上帽子,别的警察都不戴帽子,甚至也不穿制服。</p> <p class="ql-block">我们接着来到著名的雅典人书店。从外表看,书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实则别有洞天,原来其前身是一座建于1919年的剧院。2000年,剧院被改造成一家书店。书店完全保留了剧院原来的结构。走进书店,印入眼帘的洋红色幕布、四面环绕的包厢、气势恢宏的天花板配上暖色的灯光和精致的装饰,仿佛置身于一座艺术殿堂。更值得一提的是,书店将剧院舞台改造成一家咖啡屋,读者可边品尝咖啡边享受阅读。2008年,书店被英国《卫报》评为全球第二美的书店。2019年,《国家地理》为其冠上了“全球最美书店”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19日,我们坐渡轮到乌拉圭西南部的科洛尼亚小镇游玩。小镇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隔拉普拉塔河相望,是乌拉圭重要的水陆交通节点,由葡萄牙人于1680年建设。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为争夺小镇的控制权争斗了100年,最终小镇被西班牙人占领。小镇的老城区不大,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葡萄牙式和西班牙式建筑以及石头铺筑的街道。1995年,老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人行道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标牌。</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色的灯塔建于1857年,坐落在修道院废墟上,可以俯瞰拉普拉塔河。</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街道通向浑浊的拉普拉塔河。街道上的石头被磨擦得锃亮,路面呈葡萄牙式的两侧高、中间低。</p> <p class="ql-block">这是军事要塞的大门。大门外是木质吊桥,颇有时代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军事要塞的石头城墙。</p> <p class="ql-block">这是城墙上的前膛大炮。当年用它控制着拉普拉塔河。</p> <p class="ql-block">镇上一队身穿当年军服的中老年男人在做表演,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吸引游客。</p> <p class="ql-block">20日,我们继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闲逛。这是我在阿根廷的最后一天。我今天游玩的重点是科隆大剧院。因为是周末,路上车辆和行人都很少。</p> <p class="ql-block">这是科隆大剧院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大剧院背后是卡瓦列广场。广场上最醒目的建筑是阿根廷最高法院大楼,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建造于1910年。</p> <p class="ql-block">大楼前竖立着拉瓦列纪念碑。胡安·拉瓦列将军是阿根廷独立战争中的杰出领袖。</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这个白色建筑是当年的邮政大厦,建造于19世纪末,融合了古典和文艺复兴风格,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标之一,现在是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卡罗总统学校的图书馆。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建于1903年。胡利奥·阿根蒂诺·罗加是阿根廷陆军将军,两任阿根廷总统(1880年—1886年、1898年—1904年)。</p> <p class="ql-block">穿过广场我们来到科隆大剧院的东南侧。</p> <p class="ql-block">剧院的墙面颇具法国建筑的奢华风格。看到这些墙面不由得想起了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我和陈同学在七月九日大道中央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位,拍到了大剧院的正面。科隆大剧院(也称哥伦布大剧院)被认为是世界第三大剧院。建造大剧院一共用了20年的时间,直到1908年才完成。而彼时,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设计师米诺的设计理念是以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为基调,融入法国建筑的雍容、华丽,还兼有德国式的坚固。</p> <p class="ql-block">科隆大剧院能容纳2500名观众,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舞台(长35.25 米,深34.5米)。大厅的穹顶装饰着阿根廷著名画家乌尔•索尔迪画的51 幅音乐舞蹈题材的绘画。据说其绝妙的音响效果,完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我在包厢听讲解的时候,大厅里不断传来木头敲击声以展示其音响效果。世界上许多顶级的乐团、指挥家、歌唱家和舞蹈家曾在此献艺。我们国家的郎朗在南美洲的首场音乐会就是在科隆大剧院举办的。</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剧院,我沿着七月九日大道往酒店走。七月九日大道宽140米,双向18车道,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大道建造于1912年,得名于阿根廷1816年7月9日的独立日。整条大道上只有两个建筑物,即方尖碑和照片右上角的前交通部大楼。大楼上绘制的女性头像是贝隆夫人。艾薇塔·贝隆(1919年—1952年)是前阿根廷总统胡安·贝隆的第二位夫人。她出生于穷人家庭,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总统夫人。因维护穷人和妇女权益深受阿根廷人民喜爱。纪念她的歌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和电影《贝隆夫人》经久不衰,阿根廷甚至将她的头像印在面额为100比索的纸币上以示尊敬。</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络上下载的前交通部大楼和贝隆夫人巨幅画像。</p> <p class="ql-block">大道中央建有公交车专用车道,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方尖碑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标,位于七月九号大道上的共和国广场,为了庆祝布宜诺斯艾利斯建城400年,于1936年设计建造,碑高67.5米,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作参考标志。方尖碑的设计灵感来自古埃及,建材是混凝土和石料。2005年,方尖碑涂上了“巴黎石”色调的涂料。</p> <p class="ql-block">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后参观的一个景点是国会广场。具有罗马和希腊建筑特点的绿色尖圆顶的大厦是国会大厦。大厦前面就是国会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矗立着著名的两届议会纪念碑,以纪念1813、1816年两届议会的立法工作成就。这座纪念碑是首都雕塑艺术的珍品。</p><p class="ql-block">当晚,我飞离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往旧金山,结束了为期28天的南美三国之旅。</p><p class="ql-block">秘鲁、智利和阿根廷的自然风光之美超出了我的预期,印加文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游历和写游记我学到了许多知识。难忘南美三国之旅!</p><p class="ql-block">非常感谢黄同学的精心安排,也感谢陈同学和万同学给予我旅行和写作的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