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语言的产生和交流奠定了最初的“ 口头文化 ”。正如鲁<br>迅先生言,人们在共同劳作时,其中有一人首先发出“杭育”之声,他人亦按着行动节奏齐喊“杭育”,那他们即是“杭育杭育派”。直立行走开阔了视野,工具的制作及火的发明和使用开启了智慧,树叶兽皮掩身遮体诞生了自我保护意识、产生羞耻心理等等,都可以看作是文化。后来,由结绳记事到创造文字,推广使用,记录流传,便形成浩翰的文化工程,其中不乏精品,亦存有糟粕。<br> 认知的传播、经验的积累、实践的检验总结修缮,使各领域文化各领风骚。而对于绵延不绝的悠久中华文化宝库和传承,更是可圈可点。<br> 说到“ 文化人 ”,古今中外文化名人比比<br>皆是。说到“文化水平”,吾当论一论。<br> 首先说“文化”二字。文,象形人站立平肩双手交叉于胸前也;化,左单立人右俯地跪<br>拜者组合也。中国人认为天地人三位一体,人立天地间,对天地应持敬畏心。人于天地,要生生不息。我很赞同有位老师对“生存”的释义 : 存,一划开天,人立,有子。现在有些人虽然读书识字,有知识,看似“ 文化人 ”,其<br>实还不如文盲农民。尤其是当代有不少年轻人以经济压力为借口,羡慕“ 丁克 ”,甚至不结婚,结了婚也不要小孩。 你说这种人岂不是“生死存亡”?过去穷人家,不识字的老农民家儿孙满堂,称“ 有人有块天 ”。由此可见,不要以为读得书识得字有知识自己就是“文化<br>人 ”,如果社会常识不懂、事理不明, 纵使顶<br>着“砖家”头衔,发声也是狗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