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语故事:邯郸学步</p><p class="ql-block">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p><p class="ql-block">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p><p class="ql-block">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p> <p class="ql-block">传说上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就在涉县古中皇山(娲皇宫)抟土造人、炼石补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启农业文明的新纪元。磁山文化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世界上粟、家鸡的最早发现地,将中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至距今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p><p class="ql-block">如果只从形式上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忽视自身优势,结果肯定和邯郸学步一样。</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西汉时期,邯郸为赵国(藩国)王都,与洛阳、临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境内)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五代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初为后唐国都,后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陪都。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p> <p class="ql-block">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今邢台),后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至迟在殷纣王时期邯郸一名就已经出现,证实邯郸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王迁降秦,邯郸属秦国,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p> <p class="ql-block">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温明殿即建于此时。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在经济上实施屯田安民,大兴水利,营建魏都,开修道路。魏都的营建,以中轴为对称法则著称于世,并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西晋左思所作《魏都赋》,正是描写邺城此时的繁华景象。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p> <p class="ql-block">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代之而勃兴的魏都邺城继而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前后历时364年,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汉书》记载,“邯郸南据大河(古黄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若不胜秦,必重赵,赵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可见邯郸地理位置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曾盛极一时的邺城亦被焚为废墟,城毁人迁,一蹶不振。而邯郸东部的大名却在唐五代时悄然兴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作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唐乾元元年(758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p> <p class="ql-block">五代时,在大名设天雄军节度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p> <p class="ql-block">宋朝建立后,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而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庆历二年(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至馆陶一带,是宋辽交兵的古战场,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到金朝时,大名曾为藩国大齐的都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刘豫在此称帝。至元朝,这里仍为大名路总管府治,依然是邯郸东部的繁华重镇。</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洪武元年(1年),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明清时期邯郸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广平府城(今永年老城)。</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废广平府,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县直归省辖。抗日战争时期,邯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民族革命战争,不断发展自己力量,打击敌人,立志要把侵略者赶下海。</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涉县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转战千里太行,创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此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涉县诞生。</p> <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5日,邯郸城解放,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邯郸专区。河南省涉县、临漳县和武安县划入河北省。</p> <p class="ql-block">李景濂故居,或叫原市法院旧址,老法院旧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城内中街35号(串城街),民国建筑,1949年后为法院所在地,所以或称老法院。</p><p class="ql-block">李景濂是邯郸县在清代唯一的一名优贡,就读北京国子监。他是光绪葵卯科(1903)举人,翌年连捷甲辰科(1904)进士。民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洋大学帮办(副校长)、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总统府政治咨议等职。李景濂故居面积1098.9平方米,建筑物占地面积772.65平方米,空地面积326.2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邯山书院,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内,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原是冀南一带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邯山书院碑为清同治及光绪年间立,原十几块,立于邯山书院,后流散,收集回6块,碑高109—157厘米,宽48—71厘米,厚14—19厘米,记载县官绅热心筹资办学、经费来源及开支事项。</p> <p class="ql-block">邯山书院占地南北56米、东西52米,建筑面积863平方米。正房、门楼和倒座沿南北轴线排列,以正房为中心,进行左右厢房的排布,建筑平面呈“口”字型,厢房建筑体量比正房小。其现存大殿面宽11.9米、深8.5米、高6.7米,为五架梁前后廊砖木结构布瓦顶。邯山书院培养出了许多生员、童生和新型知识分子,是邯郸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