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忘不了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 那时我正值青春年代, 三线建设我有幸作为“媒体人”参与其中,见证了攀钢的建设和发展。今天在众多的激情事中,仅说两事:高炉大修与我们办报纸的事儿。这两事时间过去了近半个世纪,现写下仍热血沸腾!</b></p><p class="ql-block"> “攀枝花开,奋斗我在”,在攀枝花开发建设60周年之际,我谨以此文致敬历史!</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高炉大修现场</b></h1> <p class="ql-block"> 高炉大修,这是保证出钢出铁的又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要大修,必须停产。想想都可怕,前线那么需要钢铁,我们的高炉还在那里"休息",虽然压根儿不是休息。(其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因此,大修时间要最短,人员要最足,后方供应要紧跟。</p><p class="ql-block"> 我被派上了大修报道组。兴奋好久,那兴奋劲儿,不亚于战场上的前线记者。而我们大修场景,不亚于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战争场面,惊心动魄!</p> <h3>(吊,李永弟摄)</h3> <p class="ql-block"> 巍巍壮观,矗入蓝天白云的高炉,从上到下搭满了脚手架,纵横交错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标语:"大干㐅㐅天,让㐅号高炉重发光彩"!"前线需要钢和铁,争分夺秒抢时间"…………</p><p class="ql-block"> 高炉外有严严实实的脚手架,高炉里面也需要维修检查,也搭满了脚手架。然后各类人员,分工严格地检查,维修、作业,搬运等等。相应的专家,技术人员,电工、焊工,铆工、修理工、搬运工、杂工……</p><p class="ql-block"> 只见上面人员多多,只听操作声,说话声,嘈杂声一片,加上地面人员的有条不紊的忙碌,时而广播喇叭指示……感觉就是一个战场,一个抢时间,争分夺秒的激烈战场!</p><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白天夜晚之分,那怕半夜三更,大修现场仍一片灯火通明,忙碌不停。</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工人们在炉内的底部奋战,争分夺秒地抢修现场。</p> <h3>(光影奏鸣曲,冦华春摄)</h3>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工人们是在和时间赛跑呀!是在赶超西方赶超美国呀!是在和越南佬拼武器呀!当初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我们所有大修人员和服务人员。</p><p class="ql-block"> 工人们,干部们,指挥官们,后勤人员们,都在三班作业抢进度,日夜奋战在现场。这大修现场有多少人在忙碌我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修报道组就有二十来人,来自攀钢公司机关、下面有关厂矿宣传科、以及上面冶金部,渡口市委宣传部等。我们和旁边的指挥部,以及后面的后勤部,都是在高炉旁,用牛毛毡临时搭建的,不大的屋子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白天在现场摄影采访收集资料,然后回搭建的临时房中写作,完稿后立即送印刷厂排字印刷。写作报道也环环相扣,不拖延。</p><p class="ql-block"> 保证攀钢出钢,保证高炉大修,这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的头等大事。而作为通讯报道的我们,也紧跟其步伐节骤,与大修同步进行。</p> <h3>(钢铁汉子 洪杰摄)</h3> <p class="ql-block"><b> 至今,我回忆这段激动人心的往事,没有了激动,却有了一些感动!</b></p><p class="ql-block"><b> 感动当年我们为祖国建设热血澎湃,和无私的付出!</b></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我在高炉的这照片,多久时照的,记不得了。但它肯定不在大修期间,大修中是没有如此清静的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564fa">攀钢的那张小报</font></b></h1>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网络媒体,动动手指,按按拍摄,图文并茂的文图,便登上各个媒体平台,传遍自己的朋友圈和大大小小群体。快捷、简单、弄几下手机或电脑,千千万万的人群都能欣赏阅读。</p><p class="ql-block"> 可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又是一回事了。那时没有网络,媒体仅有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杂志。</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1991年在《冶金记者》上登的文章,忆办报初期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 当初我们的那张报纸不大,周报到后来的日报。《火线报》《攀钢通讯》《攀钢大修》,《攀钢日报》都顺从生产需求,及时变名推出。</p><p class="ql-block"> .我最初搞通联工作。在生产现场,常常碰到写稿的工人们向我“发火”: ”怎么搞的?文章都出来半个月了,照片今天才登出。新闻照活活地弄成了‘往日存照’,你们在办什么报?”</p><p class="ql-block"> 我苦笑着一遍一遍地解释:请原谅我们条件差。文章铅字排版,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做字和排版,再印刷虽慢点,但印刷工人加班熬夜,也会赶在第二天出报。但照片就不同了,我们没有做成照片的腐蚀机,只能送西昌设备条件好的印刷厂弄成。</p> <h3>(练与钢 高文举摄)</h3> <p class="ql-block"> 经解释,工人们都能原谅我们。但我们编辑却不能原谅自己:作为新闻的报纸,弄成了个“往日存照”,就这点,确让我们脸上无光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印刷条件非常差,一篇稿子完成后,我们要编排划版后再送印刷厂。印刷工人们一字一字地用铅字检排,固定牢后再上印刷机印刷。手工一道一道的操作,程序多且落后。</p><p class="ql-block"> 终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后,有了激光照排,照片和文字可以在较快的时间内,同时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的突飞猛进,手机网络传播、新闻旧事、国家事小家事、正经事八卦事……都能迅速传播,让人目不暇接。在如此发达的网络传播中,曾经的纸质新闻面在缩小,在逐步被淘汰。</p> <p class="ql-block"><b> 然,我永远忘不了我曾经办过的那张攀钢报,它忠实地记录了三线建设攀枝花的建设历程,记录了攀钢的生产、生活,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足踏实地、拼博奋进,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以及从中体现的那么一种精神!</b></p> <h3>(微雕钢城金沙江畔的明珠 王东摄)</h3> <p class="ql-block"><b> 世界在变小,祖国在壮大。三线建设如今已成为历史。</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攀枝花已建设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它的钢铁,钒钛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曾经的三线建设者们,将为此而欣慰并自豪!</b></p> <p class="ql-block"><b>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张油墨芳香的报纸,将永远在我心中!</b></p> <p class="ql-block">(晚年老幺妹回攀枝花,在摄影攀钢厂址。)</p> <p class="ql-block">文字:老幺妹真实的回顾,原创。</p><p class="ql-block">照片:攀枝花建设中的优秀之作,摄影者姓名标文内。</p><p class="ql-block">说明:老幺妹是现在的网名。真名: 王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