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操着一口京腔的靳老,出生在中国石油的摇篮——玉门。从此这种油缘如影随形,即便举家迁往北京,之后又读上了石景山冶金学院,靳老还是兜兜转转,脱离不了与油相连的命运。</p> “潜伏”采油队 <p class="ql-block"> 1964年3月,靳老和37名石油部的子弟,踏上了松辽石油会战的征途。</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新招来的徒工,要集中进入“半工半读”的教导队,双管齐下,一方面,开展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形势任务、大庆优良传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五大教育,还要进行“一个榜样三件宝”的主题教育,就是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学“两论”,请老干部、老工人给我们讲会战史,参观铁人第一口井。从思想上做好当一名石油工人的准备。另一方面,也组织他们盖干打垒、平井场,到家属管理站参加铲地等生产劳动,让他们在油田拼搏奋进的大氛围中得到锻炼。</p><p class="ql-block"> 靳老说:“我们这批1964年的徒工,是大庆油田招收人数最多的一批。多以学生为主,在家基本没吃过什么苦。</p><p class="ql-block"> “刚到油田时,条件比起会战之初要强得多。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但三餐食堂仍是按定量供应。我们其中大多数徒工年龄在十八九岁,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每周没有休息日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粮食定量的失衡,使我们这些小伙子始终处在一种半饥饿的状态。当时,徒工的工资不高,买不起糕点、饼干,也只能喝些开水,暖暖肚子,让胃舒服一点。</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家里告诉我,父亲要来大庆开会,正好那天有空,就跑到萨尔图火车站接他。好久没有见到父亲,心里还是挺想他的。但是父亲一下车,看到我站在站台上,劈头就是一句:‘你怎么来了?我这儿有人接,别耽误了单位的工作。’虽然父亲的不领情,让我挺失望,但我知道他也想见到我,他是怕我违反了纪律,偷跑出来接站,才这么说的。</p> <p class="ql-block"> “当听到我也是以优秀井组的代表参加这次会议时,他才有了笑模样。</p><p class="ql-block"> “晚饭时,我吃的是会务组安排的圆桌餐,父亲和康世恩、焦立人等领导在一个桌。当听说我也来参会时,康、焦二人马上让人找到我。领导们这才知道靳锡庚的长子在大庆工作。”</p> 父亲有盛名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许多读者可能会问:靳锡庚是什么人?为何会与当年大庆石油会战的“首脑”们平起平坐?</p><p class="ql-block"> 靳老说:“父亲靳锡庚在中国石油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与孙健初、严爽并称为玉门油矿早期的创业‘三杰’,是咱们国家陆相生油理论的践行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抱着工业救国,抗日救国的志向,肩负为国找油的使命,父亲同孙建初、严爽等人一道克服千辛万苦,奔赴玉门老君庙进行石油地质勘探。在玉门油田创业初期,父亲分管钻井兼采油工作。他试用顿钻打了6口浅井,每天出油3吨多。</p><p class="ql-block"> “为了把生产出的原油炼制成成品油,他还试用铁桶炼油,日产5加仑。数量虽不多,但在当时‘一滴油,一滴血’的条件下,开创了玉门炼油工业。</p><p class="ql-block"> “我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大约是在1948年,我当时只有三四岁的样子。一天晚上我已经睡着了,只听到耳边传来父亲同母亲的说话声。多日没见到父亲的我,努力睁开眼睛,看到眼前的人,从头到脚全是油污,根本看不出模样来。后来,听母亲讲,玉门油矿的一口井在下套管时发生了井喷事故,父亲奋不顾身,顶着喷涌的泥浆,与工人一起在现场紧急处置,制服了井喷,保住了这口油井。</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40年代,父亲又考取了公费赴美国学习的名额,先后在美国休斯敦韩卜石油公司、沃欧湖州兴吉公司、加利福尼亚州美孚石油公司实习一年。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外国有关文献,这为他之后成为国家著名的石油钻井工程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奉调进京,担任原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之后,他带领科技人员深入到条件较差、吃不饱、住帐篷的大庆萨尔图实验区调研,并对相关数据作了开发分析。他针对地层多、生产井和注水井都交织在一起,关系很复杂的特点,根据成千上万块的岩心和电测井的数据,把地下的地层、水层等做了一个模型,把地下看不见的地层‘搬到’了地上,使技术人员和采油工人一目了然地掌握了地下的情况,这一创新让父亲再次名声大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来,这种方法被大庆油田各井队广泛采用,叫作‘游地宫’,为大庆石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p> 不搞特殊化 <p class="ql-block"> 这样看,靳老的父亲对大庆当时的艰苦情况非常了解,那为什么没有把靳老留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而是放任他来大庆吃苦呢?</p><p class="ql-block"> 靳老说:“他从1960年到1966年,多次到大庆调研,对大庆的艰苦条件相当了解。我招工来大庆时,也征求过父母的意见。父亲当时只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在父亲的眼中,大庆的条件比起当年的玉门,不知要强上多少倍。</p><p class="ql-block"> “你说我们父母那代人,不会心疼孩子,这个我不认同。哪有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的,但在他们的想法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鸟一样趴在自己的羽翼里,而是希望孩子能勇敢地出去闯一闯,做个真正的男子汉。</p> <p class="ql-block"> “他们那辈人对子女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朴素,可能是拍拍孩子的肩膀,可能是在你饥饿时,把自己的馒头塞给你,但他绝不会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找什么领导,为孩子谋一个舒适、清闲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们更不会去干涉子女对事业的选择,顺其自然,只在旁略加引导,修正一下可能走歪的路而已。即使多次到大庆调研,也很少去单位看我,怕有人知道这层关系,给我开什么方面之门。不会觉得他的儿子当了一名普通的采油工,而感觉丢脸。更不会因为我的事去麻烦我的直属领导,为我的工作调动开绿灯,这就是那个年代父亲的作为。”</p> 井下无落物 <p class="ql-block"> 量油、测气、清蜡、扫地。因为大庆原油的含蜡比较高,所以当年采油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清蜡。</p><p class="ql-block"> 清蜡是在油管中下一个刮蜡片,靠着亚克夫绞车的上下绞动,将油管壁上附着的蜡清理出来,防止油管因结蜡太多,堵住油管,影响正常生产。</p><p class="ql-block"> 但是,清蜡是个要有耐心的精细活,一旦操作不当,刮蜡片落到井底,就要停井取片,这在当年可算是个大事故。 </p><p class="ql-block"> 出了这类事故,如果没有及时上报,轻则批评,重则处分。所以,每个采油工在清蜡操作中,都保持着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绝不分神的工作作风,保证操作过程万无一失。</p> <p class="ql-block"> 靳老说:“‘井下无落物、地面无油污、设备无渗漏、安全无事故、队伍无违纪’,这是当年采油队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在采油二部第四采油队当队长。</p><p class="ql-block"> “‘井下无落物’说起来挺痛快,做起来并不简单。说白了,就是个责任心的问题。采油工岗位责任制上就明文规定:清蜡时必须集中精力,不许同别人说话。即使是亲人来访,在操作时也得‘六亲不认’。当年,油田上就流传着正在清蜡的王淑芳‘不理’父亲的故事,一点都不夸张。像这样的事在油田上不止她一个人,这是制度的要求,不能打丝毫的折扣。</p><p class="ql-block"> “队长管得严,工人师傅们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一丝不苟地执行,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在全队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个队被评为了‘井下无落物’先进采油队称号,这让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欢欣鼓舞。”</p> 红色传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家三代石油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讲述人:靳亮(靳老的女儿)</b></p> <p class="ql-block"> 爷爷是新中国石油事业的开拓者,父亲是大庆油田的“老会战”,我也是大庆油田的员工之一,一家三代石油人,见证了国家石油事业不断发展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在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滋养下,我们将奋力前行,做一个不愧于这个时代的大庆石油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