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5年焦氏家族聚会五姐弟合影</p> <p class="ql-block"> 1,父亲远行</p><p class="ql-block"> 1949年父亲跟大批公职人员乘车离家走了,当时启刚弟出生不足百日,母亲身体虚弱地靠在门框边目送父亲离开后,转回屋自言自语的说咱家以后没饭吃了喝西北风吧!我当时七岁感到非常恐惧,不知发生了什么,只是感到后来的日子一定很艰难。正好火炉上烤着几片馒头片我赶紧收起来,想着以后没饭吃了备着充饥吧。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父亲有消息了</p><p class="ql-block"> 1952年的一天,邮差送来一封从朝鲜寄来的信,母亲迫不及待打开信封看信,一张照片落了下了,我急忙捡起照片看,第一眼没认清再仔细端祥,原来是穿着志愿军服装的父亲,我非常高兴,原来父亲是去参加抗美援朝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看到照片一点也不高兴,把照片甩到地上说:寄个照片有屁用即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钱花,我安慰母亲说父亲有消息了多好呀!咱们是军属了多光荣啊!以后就有好日子过了。我逗母亲说您咀上生气心里一定高兴吧?母亲脸上也露出笑容。</p> <p class="ql-block"> 3,一个邮包</p><p class="ql-block"> 收到信不久,父亲寄回来一个包裹,是父亲节省下的内衣军服袜子等,衣服挺大,哥哥姐姐各取所需 我都不能穿很失望。为此还给父亲写了信和他们的信一起寄去,她们看了我的信觉得好笑,大姐说我有错别字改改吧!我赌气就不该!闷头睡了。</p> <p class="ql-block">4,艰难度日</p><p class="ql-block"> 不怨母亲生气,父亲走时刚生下启刚不足百天,一着急奶水也没了,全家大小六口人柴米油盐没有进项靠什么生活呢?母亲没有奶水启刚弟全靠莜面糊糊喂养发育不好显得头大肚子大。</p><p class="ql-block"> 生活艰难只能靠典当度日,卖掉了母亲的首饰和姥爷给的陪嫁家具,度日如年。</p> <p class="ql-block"> 5,变卖度日</p><p class="ql-block"> 陪嫁是一套特别厚重枣红色烤漆雕花家具,我记得卖掉的有八仙桌、茶几、被搁床等。留下一个大红躺柜和一对顶天立地的大立柜。大立柜也想卖掉,因为太大太重买家拉不走。我们小时候捉迷藏就能躲进去。因为没有柴火母亲让启明哥用大斧头劈开烧火做饭化作灰烟毁灭了!想想太可惜了呀!!</p> <p class="ql-block"> 6,母亲家世</p><p class="ql-block"> 说到陪嫁不得不说说母亲的家世。姥爷名郑文彬。</p><p class="ql-block"> 母亲讲姥爷家很宽裕,农村有地产县城有房产。膝下两儿两女 母亲为三,二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她们都念过私塾。土改时划为地主成份。</p><p class="ql-block"> 张北南大街路西郑家胡同就是姥爷家,我小时候经常去玩,姥姥有一个精美带盖的小罐罐。</p> <p class="ql-block"> 7,姥姥有好吃的</p><p class="ql-block"> 姥姥的罐罐里常年都有点心月饼等好吃的 她又不舍得给别人吃,每次给我们吃点儿都有一股油哈喇味。</p><p class="ql-block"> 母亲八岁时亲妈就去世了继母对她不太好,除干家务还要照顾小她2岁的妹妹。每天早上母亲第一个起床倒尿盆打扫屋子。</p><p class="ql-block"> 姥爷相貌不错,爱好文艺喜欢交际。</p> <p class="ql-block"> 8,亲姥姥去世</p><p class="ql-block"> 姥爷喜欢娱乐大多时间都是在外边和朋友们玩乐或看戏,很少照顾家庭,母亲的亲妈整天抑郁寡欢早早离开了人世。丢下他们四个少儿和继母过日子能好吗?</p><p class="ql-block"> 好歹他们几个都有点文化,大舅(郑子荣父亲)当了老师,二舅去了张家口上班。二姨嫁了个当官的作了姨太太。</p> <p class="ql-block"> 9,二姨走了</p><p class="ql-block"> 二姨的婚姻不美满,大太太经常欺负她,也只能和母亲哭诉,婚后没有生育就有病了,她病重的时候母亲天天到她家照顾她,当时正怀着我就要临产,我出生的那天(41年农历3月21)二姨走了母亲不忍离开,肚子疼的厉害了才走,说差一点把我生在街外边。</p> <p class="ql-block"> 10,母亲出嫁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母亲出嫁的年龄,姥爷相中了焦家,因为焦家在当地正是兴旺发达的时候,在当地有些名望也算门当户对。</p><p class="ql-block"> 焦家三兄弟只有父亲还在张家口读书未成婚与母亲年龄相当,很快定下了婚约。姥爷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出嫁那天送亲的车马队伍和看热闹的邻居挤满了一条街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大哥焦和、二哥焦忠的媳妇我的大娘和二大娘都裹过小脚,母亲没裹过脚是大脚,迎娶仪式完成侯,宾客们逗新媳妇让用小脚翻倒扣的碟子,他们想母亲大脚一定翻不转,没想到母亲很利索的就翻过来了,母亲告诉我时还显特别得意,没让宾客看笑话。</p> <p class="ql-block"> 封建社会的妇女从5、6岁就开始裹脚以小脚为美。母亲的娘亲走的早,有欣免去一难没有裹脚。</p> <p class="ql-block"> 二大爷焦忠一家全家福。启芳姐启元哥夫人王蘭香抱的孩子是她们的儿子焦维。</p> <p class="ql-block"> 父亲焦诚字庶钦,大家庭时已经育有一儿启明二女启芬启荣,从衣佐看家㬌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老哥仨子女们难得的一张合影,最大的是二大爷的儿子启元哥、(按年龄排序)启芬大姐启芳二姐启枝三姐启明哥。启枝是大娘保养的女儿,启光的姐姐。</p> <p class="ql-block">21 哥三分家</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去世多年,一大家子一起共伙生活多年,父亲学业未成一直是俩位大爷当家,妯娌们也是大娘当家,大娘不生育二大娘和母亲都先后生育了儿女,大娘为此难免心生不满,俩妯娌家务活全干,挺勤奋做在先吃在后,又都奶着孩子饭量大些还不断听冷言冷语。</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不久41年左右哥仨决定分家单过。</p> <p class="ql-block">当时属于哥仨的共同财产有:两处房产一处地产。房产是前后俩个院,前院较宽大有过道可以通到后院,地产(多少不祥)好像是在白庙滩一带。</p><p class="ql-block"> 为了公道请了中间人,决定抓阄定铎。抓阄那天父亲抱着启明哥哥去抓的(哥哥大概3—4岁)手气真好抓到了宽大的前院,二大爷后院大爷是地产。</p> <p class="ql-block"> 父亲抱着启明哥回来告诉母亲抓阄结果,她们都特别高兴,夸赞儿子为父母争了气,在以后多年的日子里父母亲对启明哥这个儿子都是偏爱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封堵了通往后院的过道,前院五间明亮的大正房和南面几间小屋,灰色砖瓦砌筑的宽大隐北墙,厚重带门衔的俩扇铁皮包着大街门。这套大院就是父亲名下的财产了。</p> <p class="ql-block"> 分家前,俩位大爷都已工作多年都有一定的积蓄,父亲念书一直靠哥哥供垫。分家后就各顾各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刚刚找了一份教员工作根本没有积蓄,家里除了姥爷的陪嫁,财米油盐锅碗瓢勺都得购置,多亏了姥爷的接济才得以缓解,母亲说光莜面就拉来一大柜子,我们都见过那个大黑柜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很孝顺,对姥爷的接济念念不忘。后来姥爷的大儿子因煤烟中毒去世就把姥爷老俩口和孙子郑子荣接到我家居住了,供 郑子荣和启亮弟一起上了小学。</p> <p class="ql-block">多年后,父亲复员回来我们姐弟都先后成家,姥爷俩口和孙子郑子荣回到张北对口淖乡巴汉弘冠老家,郑子荣虽然已经成人但比较懒惰 不成器,日子过得紧巴巴,母亲经常去看望,姥爷病重期间只想吃凉的,同泽带着罐头去探望过。母亲带着玲玲坐牛车去伺候,路上玲玲晕车了,玲玲可能才一二岁。</p> <p class="ql-block"> 正当母亲砸锅卖铁艰辛地维持着这个家庭时,一天,一群人敲锣打鼓的向我家走来,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其中一个带队的笑嘻嘻向母亲合双手道喜,说父亲在朝鲜部队立了三等功,我们受上级指示特来给你家报喜的。多年来母亲第一次露出了宽慰的笑容,这份荣誉的来临给我们的家点亮了希望之光。</p> <p class="ql-block"> 张北县第七村村长带人给我家门头上挂上一块写着《光荣军属》四个金灿灿的大字的牌子,以后的逢年过节都有慰问品送来。</p><p class="ql-block"> 不久给母亲和另外俩位军属(李秀英、马婶)安排了卖印花、代开发票的工作,母亲有文化担任经理,在北街路东的一间小屋上班,母亲有了精气神每天提着录色小布箱上班显得年轻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母亲每天忙完回家,我们开玩笑喊她:郑经理下班了?母亲含笑不语,看得出母亲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我和启亮弟在学校也享受军属子弟每学期学费的困难补助,好像是四元钱。母亲上班后没人照顾我们的饭菜就把后姥姥的外甥女找来了,她也只有十七八岁。对我们挺好像个长辈照顾我们(就是经常参加咱们聚会的那个瘦瘦的二姨她姓彭)</p> <p class="ql-block">关于印花税票的字样和用途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代卖印花票是这个样子的,提着箱子是我家的,我还用过这个箱子。 装着都是从税务局领的面额不通的印花税票据,每月结算一次,给他们三个军属发点手续费为报酬,代开发票也收点手续费归她们所以。</p><p class="ql-block">每月收入虽然了了无几,但总比没有好吧!</p> <p class="ql-block"> 和母亲一块的2位军属李秀英是席润喜的母亲,在姥姥家东院住。</p><p class="ql-block">马婶婶在二完小学前面住,是乳名牛牛的母亲。不知道她学名叫什么。</p> <p class="ql-block"> 二姨和我最好,每天给我梳辫子,总是喊我(咯咯)好像她有多大似的。在她十八九岁的时候母亲给她找了对象结婚了,姨夫姓贾是伤残复原军人在民政局上班,二姨也就在张北落户了。她结婚走后我经常去她家玩和二姨夫也熟悉了。我有机会参加工作是二姨夫给我弄到了申请表才有资格参加了县政府人事考试通过被录取,分配到花纱布公司上班。</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不忘她俩对我的关照,每年春节都去给她俩拜年。二姨生了四个儿子保养一个女儿,家里不富裕她每天去打石头子卖钱贴补家用辛苦了一辈子把孩子们扶养到成家立业。</p><p class="ql-block"> 二姨夫因病去世后二姨独自生活多年,后来找了个老伴也先她而去了,她为女儿买了张家口户口落户到张家口。我每次去张市都去看望她。有机会就让她参加咱们家的聚会活动,晚年孩子们送她住进养老院我和同泽去看她已面目全非精神状态欠佳。</p> <p class="ql-block">二姨去世的消息没有人直接告诉我,过了一段时间才听说的。她的命也够苦的。</p> <p class="ql-block">23、大院有变</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大姐上班后也有了微薄收入日子也有所好转。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把原来出租的东边俩间大正房卖给了理发的刘大爷家,可惜大半个院没了。马驹就出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大姐和哥哥是否知道事情的原委,我也没听到她俩说过什么。可是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听出好像是印花票据短缺不少出了问题。</p> <p class="ql-block">24、父亲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1955年父亲随大批志愿军从朝鲜复原回来了,很快安排到县油脂公司上班,父亲问起卖房子的事很不高兴,但是为时已晚。一家人总算是团圆了。启刚已经六七岁了第一次见到父亲很是生疏,后来爷俩一直显得不太亲近。他高中到大kuo㖮以及知青下乡时也不太回家。在农村成了家,母亲很是心疼。</p> <p class="ql-block"> 25,精简下放</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实行压缩机构精简人员支援农村建设,让每个人都必须写申请。父亲上班的油脂公司合并到粮食局,他被列为下放人员办理退职手续,意味着从此没有了工资收入,作为1949年参军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又立过三等功的老人,父亲和家人们就没有向上级部门作任何申诉老老实实地办理了离职手续回家了。想想是谁之过呢?</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父亲重病缠身八年,没有公费医疗缺医少药,年仅60岁就离开了我们。遗憾啊!</p> <p class="ql-block"> 26,带母亲京津游</p><p class="ql-block"> 父亲病重的七、八年里,都是母亲在辛劳细心的照料,我们都忙于工作。文革时期早上是雷打不动的天天读,班后的1、3、5日是开会。直到父亲病重我们才请假守护了些日子。</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母亲的精神气儿也没了,一年多了也走不出悲伤的阴影。为了缓解母亲的情绪,我和同泽商量带母亲出去走走。</p><p class="ql-block"> 我们带着小女儿小玉和母亲先到天津公婆家,会见了俩亲家受到了热情款待,爷爷奶奶感谢亲家母辛苦为他们扶养大了孙儿们。我们和母亲一道逛了天津著名的劝业场等地方,休息了几天后又去北京转了转。在天安门广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是母亲第一次来北京也是最后的一次远门。</p> <p class="ql-block">27,母亲走了</p><p class="ql-block"> 都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老天对母亲太不公平,一辈子辛劳善良仁慈宽容的老母亲却得了不治之症,对我们来说真是晴天霹雳。</p><p class="ql-block"> 追究原委还是过渡操劳造成的,母亲因为胳膊疼每天吃止痛片,天长日久把胃伤害了。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没有好办法,止痛片还很紧缺,我们也不懂止痛片的副作用,只是想法排队买止痛片。止痛了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父母养育了我们姐弟五人,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我们不仅没有让二老享受过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且二老的后事处理更是世间大不孝。想想实在是寒心。但愿他们能原谅这些不孝子孙,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一些。</p> <p class="ql-block">28、 小小心愿</p><p class="ql-block"> 我写回忆的初衷是想把家中的往事纪录下来给后人留个纪念。本人写作水平有限,讲述的也是个人观点,不够客观全面,有出入的地方请家人们谅解。</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