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记的路 ——方舟之路

一剪梅

<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一剪梅</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 :7171022</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喜欢旧的东西,因为那上面有时光的味道;喜欢有故事的街区,因为那里面有曾经的过往;喜欢老建筑,因为它是矗立着的艺术,沉淀了已经发生的历史,记载着正在发生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方舟之路”是以上海犹太难民馆为核心,共有七处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著名景点,是虹口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特别设计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提到犹太难民,我们会想到《安妮日记》《辛德勒名单》……这些影响深远的作品,记录下了那段沉重的历史和人性的光辉,还有书写“犹太人在上海”的传奇史诗 ——上海女作家贝拉的《魔咒钢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犹太人,我一直有太多的不解:为什么占美国人口仅3%的犹太人操纵着美国70%以上的财富?二战期间,得多大的仇恨希特勒要灭了犹太人?犹太人被迫失去了固定的家园,流浪到全世界。而当时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挽救了四、五万犹太人生命,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以色列却好像并不感激,与中国交恶……同样还有收留了犹太人的巴勒斯坦,犹太人在那里建国,理由就是距今大约3500年他们的祖先曾定居在今天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巴基斯坦国土被占领,并不断被以蚕食。最近加沙战火重燃,巴以冲突又成了国际舆论焦点。据说他们也曾有在上海建国的想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带着众多的疑问,我曾和画友们去寻访二战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居住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大连站路下了地铁,沿着长阳路慢行。首先看到了 号称“远东第一监狱”的提篮桥监狱(原上海工部局警务处监狱),这个小说电影作品中时常出现的名字,虽未谋面却是那么熟悉。</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不同时期,关押过不同的人物,从革命志士到战争罪犯,多少人死在这里。望着这个“死亡之城”拦着铁丝网的高墙,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沿着长阳路继续慢行,我们就来到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旧址(长阳路62号),是</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31, 31, 31);">二战期间,逃亡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聚会、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0px;">  据说摩西会堂原是一座红砖斜尖顶的三层房子,白色的窗棂上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我看到维修后是照片这样的,堂前修了一组雕塑。会堂镂花大铁门的边门敞开着,可是因为扩建无法入内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摩西会堂马路斜对面长阳路、舟山路路口就是白马咖啡馆。1939年,一位名为鲁道夫·莫斯伯格的犹太人和自己的亲友,盘下了长阳路临潼路口的一座小楼,开起了咖啡店——“白马咖啡馆”。聘请了难民中点心、面包制作和调酒高手,他还在围墙隔出的小院四周,架置起了鲜花、雕塑和油画,温馨的气氛和周到的服务,使得这里成为了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的场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长阳路信步来到舟山路59号——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塞尔旧居。二战期间,布鲁门塞尔随父母从欧洲逃亡上海。在这里他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二战结束后返回美国,曾数次携带家属访问旧居。他把上海称为他的第二故乡。年近九旬的布鲁门塞尔故地重游时由衷地感慨到:在上海,我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物是人非,现在里面居住的人很多,是不是和当年一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舟山路尽头就是霍山公园,公园很小,但很精致。有精美绝伦的欧式廊亭,还有一座拱形棚架,绿植“攀爬”其上,为棚下休憩的人遮阳庇荫。</b></p><p><br></p> <p><b>欧式廊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霍山公园小小一处却蕴含着饱经风霜的百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原是西方侨民集资租赁用于侨民儿童游戏的场所,二战期间,霍山公园成为避难虹口的犹太人们主要的休憩、集会的场所。1947年这里就发生过8000名犹太人集会,抗议英国当局将四名“犹太复国主义军事组织成员”处死的上海犹太人规模最大的一次政治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也曾是身处隔离区的犹太人的墓地,其中就有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父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园中有用多国语言介绍历史上“二战期间犹太人民居住区”的具体位置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园内依旧保留着的当年的犹太难民收容所建筑。灰瓦白墙饰面,屋顶挂红平瓦,古朴典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与霍山公园相对的一幢双门面的3层建筑,当年是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简称JDC)驻沪分支机构所在地。红黑砖墙,扇形大窗,明显的巴洛克式风格的西洋建筑。它曾给一无所有的难民带来多少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移步至 霍山路57号罗伊屋顶花园,楼前一块牌子“百老汇大戏院旧址”,二战期间隔离区域内的犹太难民最大的社交场所,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犹太难民聚会场所。犹太艺术家们经常在此举行音乐会。每逢节假日,众多的犹太人会换上最好的服装去出席屋顶花园的各种聚会与活动,一起品茗、跳舞、听爵士乐,罗伊屋顶花园从而成为当时犹太难民交流思想、室外休闲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在犹太人聚居区,近距离地感受当年犹太难民的生活。当年无处容身犹太难民从欧洲大批大批的逃亡到上海——这个遥远的东方都市。这里不仅给了他们容身之地,无数朴实的上海市民还给了他们温暖和帮助,让他们过上了正常生活。尽管日本人限制了他们活动的范围,设置了隔离区,但是这里有安抚他们苦难灵魂的会堂,有供他们欣赏高雅艺术的会所,有供他们休闲娱乐的公园,还有让他们放松心情的咖啡馆,更有时时提供给他们帮助的上海人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结束,行文至此,虽然我对与犹太人有关的诸多不解依然不解,我却对我们的上海更加理解与热爱。因为上海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这也是我来到上海就立刻融入上海,爱上上海的原因。因为上海从不缺温暖,当年的上海,就像一艘狂风恶浪中的诺亚方舟,载着犹太人的安全与希望;今天的上海,就像大海面向世界敞开怀抱。这个城市有几度,不取决于寒流,也不取决于热浪,而是那些发自内心的善良。这个城市不缺乏善良,疫情面前,无论是无人值守的爱心站,还是投喂一线的医生护士。战争是残酷的,疫情是冷酷的,上海是温暖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加沙战火重燃,以军被指“系统屠杀”, 490名儿童丧生。希望今天的犹太人,不忘当初被纳粹压迫的岁月和曾经经历的苦难。雨果说“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这个世界不是一座孤岛,被焚烧的,也从来不只是一个国家与地区,人类命运本就是相互依存!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和平的曙光,和平鸽飞满世界。</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3q3vfq" target="_blank">崩密列——坍塌的神庙</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h0a2si" target="_blank">天之崖 地之角——罗卡角</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pit533" target="_blank">米哈斯 地中海边的明珠</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