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豫旅行笔记(十)镇北台与红石峡

刘桐

<p class="ql-block">4月10号早上6点从老牛湾出发,驱车一路沿着黄河驶向陕北,大约上午10点左右驶过黄河大桥,从晋入陕,进入陕北府谷县。经过六小时奔波我们抵达了神木。</p> <p class="ql-block">途中,黄河以她壮丽的身姿映入眼帘。天空湛蓝无云,山峦起伏连绵,河水清澈碧绿,在这段还没有变黄。</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在神木用午餐。这地方特产手工挂面。午餐后,天气预报显示神木市神王路当前温度为19度,天气晴朗,最高气温22度,最低气温8度,空气质量良好,指数为54。此外,还有一条大风蓝色预警信息,预计白天会有大风天气。</p> <p class="ql-block">  高家堡古城主街。高家堡古城位于陕西省神木市城西南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公里。这座古城历经多次修葺,如今成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据说因在这里拍过一部电视剧而提升了知名度。城中的文革元素令我这个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看着不禁引起大量痛苦的回忆,遂不忍多视,也不愿意拍摄这些东西。于是怱怱离去。</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镇北台呈正方形,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共四层,由下至上逐层减小,台之各层均包砌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总高30余米,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镇北台上,西风猎猎,旌旗招展,仿佛让人置身于明时的边塞风云之中。远处的地平线隐约可见,天空阴沉,长城烽火台在风中矗立,显得格外坚固和威严。</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是“榆林八景”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分南北两段,东西两壁,长约350米,峡内红岩对峙,杨柳成荫,群花生艳,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北峡两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飞流瀑布,石坝横截,北水南流,穿东壁石刻而下,水石相击,如狮吼雷鸣,滚滚翻浪,蔚为壮观。南峡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一水中流,榆柳荫映,山水争秀。</p> <p class="ql-block">关于红石峡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宋朝时,榆林一带归西夏国管辖。当时榆林红山有泉水涌出南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另一种说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榆林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当地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之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石质为砂粒岩,松散易风化,故因历经几百年风雨,所刻字迹多漫漶严重。</p> <p class="ql-block">晚餐在榆林市的这家湘菜馆小酌。这家馆子“湘”味十足。餐厅内部装饰古朴典雅,天花板上悬挂着各种干制食品,包括鸡、鸭等,旁边还有许多篮子和罐装调料。餐厅内摆放着整齐的桌椅,环境整洁舒适。砖墙与木质结构相得益彰,悬挂着各种腌制肉类制品,展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美食文化。柜台上有整齐排列的各种调料罐子,旁边还摆放着一些红色包装的商品,营造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