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躯——石瑛先生 <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10日上午,通山县在燕厦乡举行“石瑛杯”诗联赛事启动会,参加会议的有县人大、宣传部、燕厦乡党委政府等领导,石瑛后裔、县诗联学会及各分会会长秘书长等。会议由县宣传部副部长阮胜利主持;燕厦乡党委书记肖燕致欢迎词;石瑛后人介绍石瑛一生;县委常委、县宣传部长徐丽华在会上作热情洋溢讲话,并预祝赛事园满成功;县诗联学会执行会长邓昌繁宣读竞赛规程;最后县人大主任方家忠在会上庄严宣布竞赛正式启动!</b></p><p class="ql-block"><b> 会后,大家乘车赴新庄坪石瑛故里采风……</b></p> <p class="ql-block"><b> 这次活动由通山县诗词楹联学会主办,石瑛困难助学基金会负责承办,燕厦乡人民政府负责协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民国第一清官”湖北三杰之一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石瑛其人其事</b></p><p class="ql-block"><b> 石瑛(1879-1943),湖北通山燕厦新庄坪人,出生于耕读世家,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读书过目成诵。1897年补博士弟子员。1903年,参加湖北乡试中举。后游学省城,与田桐、居正等结为异姓兄弟。他秉性刚直,嫉恶如仇,敢于抵制权贵的奢靡之风,一生为国效忠,为民请命,鞠躬尽瘁,享有“一身正气的民国第一清官”、“不亚于于谦、海瑞”之美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与元勋</b></p><p class="ql-block"><b> 1904年,石瑛抱着“振业崇武,富国强兵”的理念,以此达到“驱逐列强,兴我中华”的奋斗目标,来到比利时皇家学院学铁道,1905年转入法国海军学校学海军。</b></p> <p class="ql-block"><b>1907年入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海军制造,并获全英高校统考“超等文凭”。在欧洲留学期间,积极迎接孙中山先生赴比利时宣传革命,号召留学生加入“革命团体”,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建同盟会欧洲支部,并主要负责为国内革命活动筹款。他坚信在孙中山的带领下,中国一定能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创立民国”!“三民主义”一定能够胜利实现!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取得胜利。1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石瑛于12月也应召回国 ,被派往烟台任都督。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石瑛奉调回南京任孙中山大总统军事秘书兼全国禁烟总理。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石瑛即辞去禁烟总理之职后返回武汉,任湖北同盟会支部长;后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他即转为国民党党员。 1913年他当选湖北省议员和国会众议员.,在第一届国会上,他与革命党人一道提案要求袁世凯罢职,发表“讨袁书”, 积极投入“二次革命”和“护宪”的斗争。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石瑛则重返英国,并担任“同盟会”伦敦支部长。1922年初夏,在北伐战争开始之时,石瑛回国来到广州,为振兴中国的钢铁工业,走“实业强国”之路.,将在德国兵工厂任工程师的积蓄拿出来投资兴办“钢铁机械厂”。正当钢铁机械厂投产之时,却被叛军陈炯明的大炮夷为平地;在孙中山被困于永丰舰时,石瑛同居正等四人冒死坚持给永丰舰送给养,谋划、保护孙中山脱险。 1924年1月20至30号,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完成了对国民党的改组,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国共合作,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石瑛被选为25位中央执委之一。 1927年6月,在北伐战争风起云涌之时,石瑛出任上海兵工厂厂长,源源不断的为北伐战争提供武器弹药。 石瑛从一个清末举人、普通的留学生到成长为中国第一代革命发起人、</b></p> <p class="ql-block"><b>推翻满清王朝的功臣之一,紧密跟随孙中山先生,忠诚于“三民主义”,是名副其实的革命先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他享有“布衣市长”的美誉</b></p><p class="ql-block"><b> 石瑛的廉洁是出了名的,1932年,他任南京市市长。到任后,感于南京百废待兴,市府财力拮据,故力去浮华,力戒奢侈。他以身作则,就职当天,特意避开欢迎仪式,手提旧皮箱,身穿旧衣旧鞋进入市政府;搬家时自己搬行李,平时坐车仅坐三等车,坐船仅坐统仓。故有“布衣市长”之称,以赞扬他为官清廉的作风。要知道这时的石瑛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兼市长,他率先垂范的作用不可小觑。石瑛的这些行动并不是作秀,绝非欺世盗名,而是一以贯之的。据载:“石氏饮食粗劣,与寒士无异,生平无任何嗜好,颇类老僧。”石瑛自小便养成节俭的习惯,天一亮便起床读书,只为借助天色看书,即使有戏班唱戏也不曾浪费白日读书的时间,只为白天多看点书,以免晚上点菜油灯。他在求学期间,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葫芦,只为方便缝补袜子,后来这个葫芦还被带往了欧洲。回国之后,履任要职,要想升官发财很容易,但他一直克己奉公,安贫如素,就连官家的一张纸、一支笔都不允许家人使用。从政者最难做到的便是一生都能恪守本心、廉洁自守,而石瑛做到了,他一生不喝酒不吸烟,吃食也是一切从简,即使住在由牛棚改造而湿热昏暗的小屋里也毫无怨言,在他临终之时,身着的一衣一带都是土布制成的,这种始终如一、廉洁朴素的作风为世人所赞赏。所以辛亥革命先驱曹亚伯称其为“湖北圣人”,冯玉祥称其为“民国以来第一清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拒绝接受最高统治者蒋介石所荐的黄埔毕业生</b></p><p class="ql-block"><b> 1937年4月,石瑛在第二次任湖北建设厅厅长的某一天,有一个衣着整齐、头发梳得光亮的高个儿青年,走进了厅长办公室。他向石厅长自我介绍说:“我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并双手呈上蒋介石手书的推荐信。石瑛看完信后,一边与此人交谈,一边观察其行为举止,觉得此人言行举止轻浮自大</b></p> <p class="ql-block"><b>,善于夸夸其谈,实无真才实学,决定不用。遂致电蒋介石说:“钧座命我为湖北人民办事,又命我为钧座推荐的人安排官职,这样我就不好办了。我要治好湖北,必须选用廉能干练的官员。钧座推荐的人,我认为不合条件,不能安置。”蒋 介石虽不悦,但也无办法,只好不了了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铁脸反对林森扩建中山陵园</b></p><p class="ql-block"><b> 1933年12月中旬,石瑛就任南京市长才10个月,参加国府主席林森主持的中央会议。林主席以纪念孙中山逝世10周年为由,提议扩建中山陵园,添建亭榭,并要新建国府礼堂,要南京市政府辟地修建。与会者大都随声附和或者沉默不语。石瑛挺身而出,为民请命道:“纪念总理,固然是党国大事,可是要扩大陵园界址,要新建国府礼堂,势必要驱逐原来住在那儿的百姓,叫他们到哪儿去落脚谋生?总理是提倡民生主义的,是总理的忠实信徒,就要按总理的意志办事,绝对不能扰民。何况现在是何等时期?许多穷人需要政府安置,日本的炮火就在眼前。扩建中山陵园、修建国府礼堂,势必影响国防、市政建设的开支,总理倘若九泉有知,也绝不会同意此举。”在此案被通过后,石瑛愤而提出辞职。正在西南的蒋介石闻之此事,立即致电慰留,并使林森的提案搁置。国民党元老冯自由,为此事挽诗赞曰:“世风日下竟贪污,高洁如君德不孤;铁面无私继包拯,园陵界址不含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为民请命,怒打孔祥熙</b></p><p class="ql-block"><b> 1934年初,在一次中委会议会间休息时,石瑛气冲冲地走到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面前,面带愠色地质问孔:“你为什么借口经费困难,而取消了铁道部协助南京市的12万元?”“南京从一个中等城市跃为国都,增加了多少中央机关?这些机关除大官们外,还有多少小职员要生息、要给养、孩子要受教育,你了解不了解!?有多少贫民没有房子住、小孩没有书读,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你知道不知道!?”孔祥熙忘不了石瑛整顿南京市税务,一次就征了他几千元现洋的税,</b></p> <p class="ql-block"><b>心怀夙怨讥讽地说:“南京市的税收不是很可观吗?”石瑛听后,怒火中烧,随手抓起桌上墨盒向身穿英国毛料西服的孔祥熙砸去,并大声斥责说:“你别忘了南京市的全年税收尽管很好,但还不到你现有家产的百分之一!”说罢,拂袖而去,并于当月27日提出辞呈。蒋介石与汪精卫再三挽留,社会各界也敦请慰留,石瑛才同意留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维护国家尊严,痛斥汪精卫媚日</b></p><p class="ql-block"><b> 石瑛任南京市长时,正是汪精卫任行政院长时代。那时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对日本忍辱负重,避免和它发生冲突,有时自然免不了退让,甚至屈辱的地方。而他却极力维护国家尊严。1934年,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汪精卫大谈:“对日外交的根本方针,遵奉总理遗教,中日应携手共同发展。中日冲突唯以和平方法的正常步调去解决。”石瑛听了汪的谬论后,愤怒之情油然而生,不能自已。石瑛将桌子一拍,站起来大声质问汪精卫:“东三省已沦入日本之手三年有余,南京街头流亡的东北父老,你为何视而不见?!热河长城口被日军占领,驻天津的日军正加紧演习巷战,难道这些你都不知道?这一切是所谓和平方法、正常步调,解决得了的吗?”1935年,日本侵华战争一触即发,石瑛同汪精卫的媚日投降路线的斗争也达到高潮。3月5日,南京报纸披露,日本将派《朝日新闻》访问团飞来南京。这下可忙坏了汪精卫,3月19日他从上海坐飞机赶回南京,亲自布置迎接,同时打电话命令石瑛:“明天下午2点,请你率市府科长以上的职员,全体到机场迎接日本贵宾。”石瑛接电话后,正气凛然地回答说:“我的科长决不迎接敌人!”“啪”的一声搁下电话,转身神气严峻地向秘书口授指示:“明天下午,全体市府职员放假半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安贫若素,拒绝陈诚提议盖小楼的意见</b></p><p class="ql-block"><b>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宜昌沦陷后,陈诚任第六战区司令兼湖北省政府主席。在一次省府委员会上,陈诚提议盖六栋小楼,并诚恳地对石瑛说:“石议长两腿风湿很严重,现住的房子太潮湿、太简陋,对健康很不利,先给您盖</b></p> <p class="ql-block"><b>一栋。”石瑛立刻反驳说:“我不要。人家小职员住的是什么?一家好几口挤在一间屋里,有的人家,桌子底下还养头猪、喂几只鸡。不光湿,还又挤又臭。要盖就给他们盖,何况现在还在打仗呢。”陈诚不得不取消自己的提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辞职抗议动用国家钱财为方便个人修筑公路</b></p><p class="ql-block"><b> 1938年下半年石瑛任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前,与严重(立山)代主席力主恢复难行的旧蜀道,修通了与四川万县交界的“施利路”(恩施到利川)、与湖南交界的“咸来路”(咸丰至来凤)、恩施至宜昌的“施宜路”。这些道路相对易修建,而且造价低。当时共修通了两千多公里,对抗日时期沟通东西南北,保障军民物资供应补给起了重要作用。陈诚的亲信、当时的省府秘书长柳克述违背省府决议,为了个人能舒舒服服地乘坐小汽车上下班,竟擅自调动大量民夫,毁林开山,动用国家有限的财力,将从宜昌安安庙起到省府所在地韩家坝的20余公里人行小道扩建为汽车公路。石瑛与张难先得知后怒不可遏,于1939年元月向严代主席提出辞去省府委员的职务,以示抗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劝居正生日要节俭</b></p><p class="ql-block"><b> 居正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居官清廉方正,在野则甘于寂寞,堪称淡泊宁静,在近世政界为不可多得的人物。居正生活节俭,不喜欢铺张。但当他1935年60大寿时,在许多朋友的怂恿下,在私宅举行了盛大的宴饮,庆祝花甲大寿。宴会厅里屏联镜架、歌声绕梁、灯火通明、笑语喧飞。石瑛知道此事后,给居正写了封长信,托彭临九转交,对居正祝寿的铺张行为进行讽劝。居正读信后非常感动,反省自己,并请彭临九向石瑛转达他的歉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与共产党合作主办“湯池培训班”,培养抗日骨干</b></p><p class="ql-block"><b> 1937年,石瑛再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期间,亲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主任董必武,在应城区县汤池举办湖北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由共产党人陶铸、许子威、沈德纯等分管教务与事务。他坚定地认为,抗战是全民族的大事</b></p> <p class="ql-block"><b>要打败日本,必与共产党合作。遂主动找到当时中共代表团和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董必武说:“国民党是腐败了,我想培养一批像你们共产党人那样能吃苦耐劳,为民做事的人,到湖北各县去推广合作事业。”董必武欣然同意,在应城湯池办起了培训班,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湯池培训班”。由时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陶铸负主责。训练班一共办了三期,受训学员达数百人。培训班毕业学员,均以合作指导员的合法身份,在全省各地宣传和组织人民群众团结抗日,发动沦陷区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为后来建立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为组建新四军第五师培训了大批骨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巧为周旋营救共产党人</b></p><p class="ql-block"><b> 1940年秋,陈诚回鄂任省主席,拟逮捕中共地下党员董冰如(省议员),石瑛巧为周旋,使董安全离开恩施。共产党员石克继在宣恩被捕入狱,身患重病,石力保其狱外就医。陈诚对石多方庇护共产党人不满,于省议会上试探,谓“恩施中共地下活动频繁,石老先生看如何处理为宜?”石慨然道:“胡宗铎、陶钧在湖北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使湖北元气大伤。希望辞修主席以保存湖北元气为宜。”董必武电请石设法保护入狱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石一再斡旋。陈诚当面唯唯,背后却密令将何杀害。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重视教育成为武汉大学创始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石瑛于1937年再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1939年就任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在任湖北建设厅厅长期间,他与省财政厅长张难先、民政厅长严立三紧密团结协作.三人时称“湖北三杰”.他们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这块辛亥革命发源地,义不容辞,千钧在肩.从规划、人才、资金着手,将水利建设作为突破口,筹资整修长江江堤,开发交通、通信,农业、工矿,以市政长远规划建设为要点,筹划设计武汉长江大桥。他一贯重视教育,从国外回国后任过北京大学教授;历任民国元年建立的江汉大学校长;历任原国立武昌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校长,并为落实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址出谋划策,是武汉大学创始人之一,为武汉大学前任</b></p> <p class="ql-block"><b>校长。在任武昌大学校长期间,他除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外,更注重育人和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聘请众多知名教授,提倡多讲西学和新学,反对保守;组建文哲院、理工院 ,与李四光等名人名师一道筹组研究生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招收研究生。在短短一年内,使武昌大学由一所师范院校改造发展成为了一所全面的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在担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期间,亲自出马做罗家山长老的工作,说服其将他们的祖坟山和“风水宝地”卖给政府修建武汉大学.他们先是不管多少钱也不卖,后在石瑛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感化下,他们终于开明大义、分文不取,无偿的献出了这大片“风水宝地”.现在的武大是何等的壮观、气派、美丽,为中华崛起培养了多少人才! 他在担任南京市市长时,更是注重发展中学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将私塾的优良者改造为小学,开办义小40所,免费招收失学儿童. 在重视儿童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展社会成年人文化和扫盲教育,开展识字运动、卫生运动、国货宣传、禁“烟、赌、娼”三害运动和新生活运动,最早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扫除从官场到民间的“贪横”、“狡惰”、“蔽塞”、“野蛮”,他认为人民道德、精神建设重在官员的表率,官德乃社会道德之中坚,要求公职人员养成“清廉高尚的人格与爱国爱民之蓬勃精神”。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病逝于重庆</b></p><p class="ql-block"><b> 1941年春,石瑛抱病主持会议,历时10余日,精力久耗,宿疾日深。兼之平时饮食粗劣,胃病更趋严重。1943年1月就医重庆,12月4日病逝。他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民党《中央日报》辟专栏纪念石瑛,编者按语有“一代楷模”之语。中国共产党《中华日报》亦发表短语,老报人龚德伯发表了《我所知道的石瑛》的回忆文章。12月27日上午,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及湖北省政府、省参议会、湖北旅渝同乡会、铨叙部、南京市政府、阳新县同乡会的代表500余人,汇集在重庆夫子池新运总会服务所,为石瑛举行公祭仪式。蒋介石没有参加同一天举行的中央执委、军事参议院院</b></p> <p class="ql-block"><b>长陈调元上将的追悼会,却身穿藏青色丝棉长袍,臂带黑纱,在哀乐声中缓缓步入石瑛的灵堂,向这位德高望重的国民党元老虔诚地三鞠躬,上三炷香,默哀三分钟。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也以个人的身份前来参加追悼会。灵堂正中是蒋介石亲笔书写的挽幛:“勋留党国;高风亮节。”花圈、挽幛、挽联、挽诗满灵堂。从政清廉自守;处世刚正无私。这是董必武代表中共送的挽联,此联对石瑛一生作了高度概括。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这是与石瑛、严重并称湖北三怪杰之一张难先悼念石瑛的挽联,字字饱含着痛惜战友之情律身以俭,接物以诚,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是其好友、时任国民政府要职居正写的挽联。“造次”两句语出《论语·里仁》,意谓君子即使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君子”两句:语出《论语·宪问》。意为这个人啊,好一个君子,这个人啊,多么尊尚道德。人传清操真余事;世际艰难悟大贤。这是于右任的挽联国少一元老,巍巍龙山顿减色;民挥几行泪,潺潺雉水助哀声。这是石瑛家乡阳新籍的军人以“阳新袍泽”之名写的挽联,还有不少挽联,这里从略。</b></p> <p class="ql-block"><b>抗战胜利后,灵柩从重庆歌乐山麓迁葬武昌九峰山。其讲话、文稿汇编《石蘅青先生言论集》。</b></p> 石瑛先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石瑛与孙中山等同志一起合影</b></p> 石瑛铜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赞石瑛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石柱历春秋,雨雨风风磨玉骨;</b></p><p class="ql-block"><b>瑛光辉日月,星星点点绽晶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华夏元勋,中华圣哲名垂万古;</b></p><p class="ql-block"><b>布衣市长,天下楷模史记千秋。</b></p> 石瑛故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秀美新庄坪村</b></p><p class="ql-block"><b> 走进通山县燕厦乡新庄坪村,绿树环绕、风景优美,村湾中心广场石瑛铜像矗立,数位游客驻足观看。</b></p><p class="ql-block"><b> 近年来,该村利用名人石瑛之气,募集社会各界资金修建石瑛广场、石瑛故居和展览馆等,并加大宣传持续提升乡村名气,吸引各地游客前来。</b></p><p class="ql-block"><b> 与此同时,该村还利用本村地处万亩富水库区有利条件,在沿湖百座岛屿建花果山,让游客玩在湖中,沿湖观景;争取上级支持,将水泥路修到村民门口,在山腰建蓄水池,将自来水引到百姓家中;着力整治村庄环境,对生活在村湾的734家农户实行门前绿化,建花坛、栽花卉、路边栽风景树,确保环境美、村庄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围绕下列栏目创作</b></p><p class="ql-block"><b>1、莲花宝地(石瑛出生地——新庄坪)</b></p><p class="ql-block"><b>2、牛鼻飞虹(即牛鼻孔大桥)</b></p><p class="ql-block"><b>3、宝塘风光</b></p><p class="ql-block"><b>4、武大兴教</b></p><p class="ql-block"><b>5、执政金陵</b></p><p class="ql-block"><b>6、拜谒铜像</b></p><p class="ql-block"><b>7、新庄坪巨变</b></p> <p class="ql-block"><b> 本次《石瑛杯》赛事已启动,現将有关注意事项附后</b></p><p class="ql-block"><b> 一,根据县诗联下达我分会应完成的参赛作品任务,现分解如下 :</b></p><p class="ql-block"><b>1.每位老师诗3首,多投不限。</b></p><p class="ql-block"><b>2.联5副,多投不限。</b></p><p class="ql-block"><b> 二,诗,联第一首为约定参评作品。</b></p><p class="ql-block"><b>1.诗用平水韵,其余用韵需标明,例如:(通韵)。</b></p><p class="ql-block"><b>2、词要求标明什么体,例如:(贺铸体)。</b></p><p class="ql-block"><b>3、编排顺序为:姓名、标题、正文。诗两句一行排。词分上,下阙排。向左对齐。诗,联分开编辑,投稿。</b></p><p class="ql-block"><b>4、参加本次活动的作品不发交流群。收稿时发有关收稿人员私窗。</b></p><p class="ql-block"><b> 三、截稿时间为2025年8月20号以前。</b></p><p class="ql-block"><b> 剩余作品一般会录入本次活动出版的书集。</b></p><p class="ql-block"><b> 顺祝各位老师创作愉快!奖项连连!谢谢大家![抱拳][抱拳][抱拳][握手][握手][握手][咖啡][咖啡][咖啡][玫瑰][玫瑰][玫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通山县燕厦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奇山秀水千重景 滨湖燕厦绽新篇</b></p> <p class="ql-block"><b> 在碧波荡漾的富水湖畔,巍峨婉转的幕阜山脉,雄卧着湖北省东南边陲古镇——燕厦乡。古名宝塘,因集镇在河堰下方,习称堰下,文人墨客将该镇与相邻的龙港镇合夸为“龙游之港,燕栖之厦”,在明清前即已雅化为燕厦。燕厦乡地处鄂赣边陲两省三县(通山、阳新、武宁)交界,扼守着通山的东大门,属全省27个重点老区乡镇之一(咸宁市唯一)。全乡面积23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1万。</b></p><p class="ql-block"><b> 这里,自然禀赋卓越,矿产、林木等资源丰富,享有“怀金孕宝”之誉;这里,好人好事辈出,舒诚树“火海勇救4名儿童”、邓福国“58岁大叔勇救80岁溺水太婆”等事迹被传为佳话,感人至深;这里,红色根脉坚实,彭德怀、叶畅周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点燃星星之火,追逐共产主义理想。</b></p><p class="ql-block"><b> 白云,银子一样发亮;湖水,深海一样蔚蓝;山色,画面一样清新……这是通山县燕厦乡给人的第一印象。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智慧的先哲们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开发了燕厦这片依山傍水的沃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燕厦得天独厚、人文交融、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燕厦的山水钟灵毓秀。燕厦的山水美景数不胜数,高山峡谷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展现着极致的山水诗意,素有“小汉口”之称,也有南鄂“小漓江”的美名,坐拥富水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富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奇秀象狮谷、峭拔崇崖岭、婀娜芦苇荡、粼粼富水清,富水湖的独特风景成为人们竞相追逐打卡的乐园。由于富水湖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燕厦冬季降雪较周边九宫山、太平山少,夏季气温略低于县内非库区地方,非常适合人居。乡域内林地20万亩,耕地3.2万亩,水域面积3.8万亩,可供开发利用的林地、耕地、水面面积广阔。境内矿产主要有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等资源,曾有“大理石之乡”的美誉,出产大理石占全县总量的一半以上,全县唯一的饰面用石灰石矿选址在燕厦乡雨山。</b></p><p class="ql-block"><b> 燕厦的产业欣欣向荣。燕厦以石见长,以林见特,以水见美。近年来,燕厦乡党委政府高度谋划、科学布局,依托富水湖形成了环富水湖集水果采摘、生态观光、民宿体验、泛舟垂钓等于一体的乡村游总体格局,富水山居原始风貌动人、金宏家庭农场金柚飘香、牛鼻孔崇崖岭峭壁千仞、龙燕湾千亩绿涛。依托荒山资源大力发展油茶、柑橘、脐橙等,全乡油茶种植总面积3.5万亩,形成了马桥金珠、潘山周家垅两个规模化油茶基地,农户油茶林遍地开花,燕厦油茶产业有望重放光彩;全乡脐橙、柑橘、红心柚等水果种植面积过万亩;畅周白茶成功注册“富水湖白茶”商标,万亩茶园持续巩固,加工车间、农家院、产业路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出产的高品质白茶俏销江浙沪,已成为燕厦绿色发展新亮点。湖畔贡菊、畅周脐橙、北冲苗木、理畈光伏……绿色产业亮点纷呈,全乡绿色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线穿珠、遍地开花的可喜态势。</b></p> <p class="ql-block"><b> 燕厦的交通日趋便利。陆路有大广高速、106国道穿境而过,县乡道富新路、马洋路、龙燕路、甘燕路贯穿燕厦东西南北,与106国道相连,构成燕厦交通网络大动脉,且四大交通大动脉全部完成升级改造,交通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坐落在富水湖畔,通过富水湖航道可至大畈、慈口、通羊和阳新县富池镇(富水大坝)等乡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绕镇路、燕畅大桥等一系列重点交通项目已纳入“十四五”规划,正加快推进中。</b></p><p class="ql-block"><b> 燕厦的文化厚重悠久。燕厦人重耕读,古文化如斯,近现代亦不乏可陈,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仅清代就有七贡、五举、双进士,采茶戏享誉南鄂,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燕厦是“民国第一清官”石瑛的故乡,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燕厦是革命时期鄂东南苏区中心地带,这里涌现出了华鄂阳、成子英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积极投身革命;叶畅周、黄月涛等一大批革命烈士在这里战斗牺牲;更有彭德怀、李灿、何长工等一批早期革命家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境内有鄂东南兵工厂、红军疗养院、红军总医院、苏维埃政府、苏府银行石币局、军服厂、弹药库等红色革命遗址。</b></p><p class="ql-block"><b>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现如今,燕厦乡正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奋斗姿态、全新的工作绩效踏上新征程,一颗崭新的通山“富水明珠”正在富水湖畔冉冉升起,散发着她无穷的魅力。谈及未来,燕厦乡党委书记陈东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县委‘三个主题年’活动要求,紧扣滨湖康养小镇奋斗目标,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三业支撑、五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优做强康养旅游,做实增厚绿色优势,在打造通山富水明珠征程上取得新的辉煌”。</b></p> 牛鼻孔大桥 人们纷纷前来拜谒石瑛铜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满江红·再谒石瑛铜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王振华(2025年4月)</b></p><p class="ql-block"><b> 负笈英伦,机电术、先研为绝。更转赴、法兰西岸,冶金新页。万丈雄才惊异域,一身龙血酬丹阙。遇逸仙、盟誓汉家兴,心如铁。</b></p><p class="ql-block"><b> 官鄂省,贪泉竭。治钱塘,功勋越。纵连城价重,难移清节。耻列蒋家豪贵席,甘蹲市井藜羹啜。伫广场、铜像映青松,光难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赵敦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鹧鸪天.石碤故里行</b></p><p class="ql-block"><b>四月春深景致明,石碤故里采风行。</b></p><p class="ql-block"><b>后昆盛意迎宾客,前辈诚心现面情。</b></p><p class="ql-block"><b>斟美酒,上佳羹。融融一派席间盈。</b></p><p class="ql-block"><b>轻轻数语杯中尽,不绝余音脑际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周启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乙巳春谒石瑛故里</b></p><p class="ql-block"><b>铜章锈蚀辨曾经,苔覆门楣姓字铭。</b></p><p class="ql-block"><b>铁谏千行藏旧牒,虬松百尺护新亭。</b></p><p class="ql-block"><b>补天手印崖间赤,裂帛襟痕石上青。</b></p><p class="ql-block"><b>泉眼无声流剑气,一山苍翠养孤灵。</b></p> <p class="ql-block"><b> 石瑛先生生于1878年9月30日,144年前,燕厦山水孕育了这位旷世先贤,他在通山县燕厦乡新庄村出生、启蒙、成长;119年前,他中举不仕,毅然选择新学,谋求救国,从此踏上漫漫的征途,两度留欧,先后出任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武大校长、南京市政府市长,被老百姓称为是“布衣市长”“湖北圣人”“现代包拯”;80年前,他力呼三声“救国”声后辞别人间。</b></p><p class="ql-block"><b> 为了继承和发扬石瑛先生救国爱国的优良传统,弘扬他“救国必须读书,读书始能救国”的精神,石瑛先生的后裔们,每年定期一次前往家乡燕厦乡新庄坪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特别是近十年期间,为把通山县革命先辈文史资料收编好,他们筹资100万元,修整通山县博物馆和石瑛展厅,捐资100万元成立通山县石瑛济困助学会,支助上百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b></p><p class="ql-block"><b> 石瑛先生的家乡新庄坪村,是一个集山、库、苏于一体的库区移民后扶村,全村12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湾,786户3048个人口,他们生活在富水库区沿湖岸边的山垅四岔。为了维持生计,该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挣钱,留下的是老年人和幼小的孩童。2019年清明节,石瑛先生的嫡孙石聿新参事回家扫墓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新庄村支书协商,争取燕厦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倡议以石瑛的名字在家乡创办“通山县石瑛幼儿园,继承祖父石瑛先生一生重视教育的爱国情操”,一是向孩童们传播老一辈传统和事迹,激发孩子们奋发向上;二是让留守儿童有学习接受教育的场所。在石聿新的倡议支持下,村里积极向上争取库区移民后扶资金,建起了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通山县石瑛幼儿园”,园内建有舞台、教室、卧室、厨房,配有空调、电视、电脑等。为村里的孩童们安了“家”,“通山县石英幼儿园”建起来后,石聿新每年从“石瑛济困助学会”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村里做好“通山县石瑛幼儿园”条件改善,幼师教学水平提高,让村里的孩童们在幼儿园欢心,幼师工作舒心安心。如今人们走进新庄坪村,看到的是51名孩童们在“石瑛幼儿园”操场上唱歌跳舞,听到的是教室里传来孩童们齐声朗诵诗歌声……</b></p> 本美篇内容仅作创作参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