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华州民俗继承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与华州皮影</p> <p class="ql-block">一、民俗与皮影概论</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民俗</p><p class="ql-block">——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又称民间文化。</p><p class="ql-block">“民间文化”——是相对于“精英和典籍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的一种生活文化。</p><p class="ql-block">——为传统文化,是民间大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p><p class="ql-block">广义上讲:是泛指一个民族、地区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p> <p class="ql-block">2.华州皮影</p><p class="ql-block">①皮影</p><p class="ql-block">——皮影是用兽皮雕刻影人,借光投影幕布,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俗称灯影戏。</p><p class="ql-block">——是一种用兽皮或其它材料剪刻物象并借灯光显影而表演的戏曲形式。</p> <p class="ql-block">②华州皮影戏</p><p class="ql-block">——华州地区和华州人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平面皮偶,利用借光显影原理,在特制舞台上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③华州皮影的起源发展</p><p class="ql-block">——华州先民劳作休息时,捡摘草叶树叶,在阳光下耀影影鹐仗玩耍,休闲娱乐。</p><p class="ql-block">——它源于秦汉,成于唐,传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已两千余年。</p><p class="ql-block">——西汉鹐影出自华州。华州当地流传歌谣:“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p><p class="ql-block">《汉书》载“武帝招魂”是最早的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唐书唐史记载:唐玄宗创办梨园“弄影戏班”,“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标志皮影戏的诞生;艺人尊李隆基为祖师爷。唐人笔记“贵妃吹荔枝,伶奏碗碗, 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演唱的就是碗碗腔。宋代《百宝总珍》载有“杨妃啖荔耳添味,拽弦击碗品华州。——它标志皮影戏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④华州皮影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总体艺术特征:造型优美多姿,雕刻细腻大气,染彩绚丽厚重,唱腔委婉动听,被誉为人类皮影艺术的“开山祖”。</p><p class="ql-block">——传统班社“五人忙——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后槽。</p><p class="ql-block">——华州影戏唱腔分为:碗碗腔,音乐源于2800年前“郑声”,生动婉啭,周总理定名“华剧”;老腔,肇始黄渭洛三河滩,演出“满台吼″为“秦腔之祖,发展成各地的梆子戏,为“中国戏剧之父”。</p> <p class="ql-block">⑤华州皮影的艺术位置</p><p class="ql-block">——华州,是皮影艺术的发祥地。世界皮影之先。</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艺术理论界认知主流:</p><p class="ql-block">“世界皮影源于中国,中国皮影源于陕西,陕西皮影源于古华州。”</p><p class="ql-block">——华州皮影以其精湛优美的艺术形式,被誉为:</p><p class="ql-block">“中华戏曲之父”,</p><p class="ql-block">“世界电影之祖”,</p><p class="ql-block">科技“动漫鼻祖”——机器人,</p><p class="ql-block">人类原生态艺术的“活化石”——原始艺术。</p> <p class="ql-block">⑥华州皮影的传承保护</p><p class="ql-block">——华县(州)皮影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即“国家非遗”</p><p class="ql-block">——2008年华州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皮影生产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2017年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华州皮影中国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p><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在巴黎成功注册“华州皮影”首个国际商标,成为世界品牌。</p> <p class="ql-block">3.皮影与民俗文化的关系</p><p class="ql-block">①局部与整体</p><p class="ql-block">——小与大的关系,皮影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②引擎与动力</p><p class="ql-block">——皮影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③两者相辅相成</p><p class="ql-block">在服务人类社会进步中,互相影响,互相弥补,共同完善。</p> <p class="ql-block">二、皮影文化给人类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小剧种,</p><p class="ql-block">都没有像中国皮影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这么广泛的!</p><p class="ql-block">1、人类音乐史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创建了两大音乐体系“轻音乐、打击乐”。</p><p class="ql-block">一个剧种“华剧”。</p> <p class="ql-block">2、对文化语言学页献:</p><p class="ql-block">——在《史记·五帝本纪》《汉书·外戚传》中,讲到同一个故事“武帝招魂,一个皮影诞生故事,200字中创造了3个成语;另有二三百个成语和固定词组都起源于皮影艺术。</p><p class="ql-block">“若隐若现”——“倾城倾国”——“珊奶来迟”</p> <p class="ql-block">3、对人类科技史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小孔成像——投影—一日晷—一立竿见影——借光显影—一手影——剪影——皮影表演——诞生了现代电影。</p> <p class="ql-block">4、对美术造型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从头茬—一侧面二分之一…………到十分之七,黄金分割线168。</p> <p class="ql-block">5、对美学艺术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构图——皮影图谱,生旦净末丑</p><p class="ql-block">操演——喜怒哀乐,翻跳腾挪</p><p class="ql-block">声腔——抑扬顿挫,板眼唱腔</p><p class="ql-block">文学——剧本创作,故事情节</p><p class="ql-block">语言——史诗般的描写,唱词唸白</p><p class="ql-block">如《金琬钗·借水》中陶小春与崔护对唱词:</p><p class="ql-block"> 桃小春:姓桃居住桃花村,茅屋草舍在桃林。</p><p class="ql-block"> 桃夭虚度访春讯,谁向桃园来问津?</p><p class="ql-block"> 崔护:(上唱)名落孙山心恼恨,酒后闲游到荒村。</p><p class="ql-block"> 碧桃花放红似锦,绿柳叶绽黄似金。</p><p class="ql-block"> 良辰美景观不尽,抬头又见一花村。</p><p class="ql-block"> 大胆移步向前进,呀!(见桃惊奇)把人的酒气解三分。</p><p class="ql-block"> 见一位佳人站门庭,倒叫崔护疑心中。</p><p class="ql-block"> 莫不是桃源仙洞,莫不是广寒月宫。</p><p class="ql-block"> 莫不是天台路径,莫不是高唐巫峰。</p><p class="ql-block"> 云鬓堆压庞儿正,莲脸生香唇又红。</p><p class="ql-block"> 弓鞋袜小可人心,衣宽袖大惹春风。</p><p class="ql-block"> 柳腰斜倚碧桃影,人面桃花相映红。</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洛水逢仙子,必是蓝桥遇云英。</p><p class="ql-block"> 叫人意马难捡定!(桃急闭门而避。崔唱)倒不如借水问一声。</p><p class="ql-block"> 好一小小女裙钗,闺门之戒记心怀。</p> <p class="ql-block">三、怎么发展继承华州皮影民俗</p><p class="ql-block">1、批判扬弃</p><p class="ql-block">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华州皮影民俗的精髓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2、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为华州皮影加入现代元素,让其适应溶入到现代社会中,让华州皮影民俗为全社会所喜爱。</p><p class="ql-block">3、符合国家主旋律</p><p class="ql-block">让华州皮影民俗的主题紧贴国家和社会主旋律,更好地为宣传国计民生服务。</p><p class="ql-block">4、广泛宣传</p><p class="ql-block">要利用一切机会,广泛宣传华州皮影民俗,让全国全世界人民都了解和喜欢华州皮影,让华州皮影民俗得到永久的传承。</p><p class="ql-block">5、社会力度</p><p class="ql-block">要争取得到全社会对华州没影民俗的重视,大力保护和传承华州皮影民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刘高潮,原吉林大学文学系本科毕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民俗博物管特邀研究员、关中民俗专家、华州区老年大学民俗礼仪学会名誉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