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0410,小水滴学习第2379天练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写作之道:从心开始,笃定前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小水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晚,新知读书会写作训练营的线上开班仪式,像是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对写作的认知。特别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浩英老师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写作的本质不在于华丽的技巧,而在于真诚的表达与持久的坚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一、润物无声:用行动影响他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风化雨处,润物细无声"——浩英老师的新知读书会晨间分享已持续1000多天。她像一位耐心的园丁,用点滴积累滋养着身边人的成长。除了读书分享,她还保持着每日跑步的习惯,这种自律让我深刻体会到:写作不仅是文字的输出,更是生活态度的外化。特别是她三年前为我的拙作《写作有道》写下推荐语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鼓励,更明白了文字背后的真诚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二、放下包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要等准备完美再动笔"——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曾经我也陷入过写作误区:反复纠结文章结构,挑剔用词是否精准,结果往往迟迟无法下笔。浩英老师的提醒让我想起学生时代写实验报告的经历:与其对着空白文档焦虑,不如先把核心观点记录下来。就像学骑自行车,只有真正蹬动踏板,才能找到平衡感。写作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持续练习,才能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节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三、突破限制:每个人都能写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物理专业出身的人,我曾坚信自己与写作无缘。1998年第一次撰写实验报告时,连三百字都要憋半天。但工作中总结报告、学术论文的写作需求,逼着我从模仿起步:拆解优秀文章的框架,记录日常观察的片段,坚持每周写工作小结。二十多年的积累让我明白,写作能力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健。那些曾经让我畏惧的文稿,如今已成为指导文秘新人写作的案例素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四、写作三问:找到文字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浩英老师提出的灵魂三问,为写作注入了深层意义:“你的真情在哪里?”写作,若没有真情实感,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有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文字,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你想传承什么?”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更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智慧传递给他人,让文字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你分享的内容有什么独特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特的见解才能让我们的文章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坚持多年的"每日摘三句以上金句+写30字以上感悟"做法,恰好印证了这些原则。记录打动自己的句子时,会特别标注"为什么这句话有共鸣",这个习惯不仅积累了素材,更培养了发现独特视角的能力。最近整理读书笔记时发现,五年前摘录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竟在不同阶段的笔记本上重复出现了17次——这何尝不是写作真谛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作是看见自己的过程。从记录生活片段到系统输出观点,写作让我逐渐看清自己的成长轨迹。那些曾经羞于示人的草稿本,现在成了丈量进步的标尺。在这个信息纷杂的时代,愿我们都能用真诚的文字,记录真实的思想,在写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本文形成过程复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我首次用“人工初稿+豆包随笔+腾讯润色”组合撰写的随笔。现将形成过程毫无保留分享给大家,供朋友们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第一步,用自己语言撰写感悟初稿。</b>晚上19:30,在参加新知读书会写作训练营线上开班仪式时,根据浩英老师5分钟练笔要求,我用微信语音形成了600多字文稿。这个过程,不追求文笔质量,重在以我手写我心。详见初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第二步,用豆包随笔生成功能拓展。</b>晚上23:30,我让豆包结合我的初稿,拓展成一篇1200字左右的随笔。这个过程,重在利用豆包的“随笔生成”AI工具。这一功能,也是我在摸索中无意发现的,想锻炼写随笔的朋友不妨尝试。</p><p class="ql-block"> 我输入指令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请根据以下内容写一篇随笔,要求:1.字数1200字左右。2.有四个分观点作为一级标题,标题要醒目。3.文中有2-3句古诗词。</span>然后粘贴附件1共600多字的初稿。所生成文稿详见第2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第三步,用腾讯元宝对润色文稿</b>。我把豆包生成的文章,让不同AI工具进行修改。这个过程,是用AI修改文稿的再次尝试运用。</p><p class="ql-block"> 我首次输入指令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请对以下文稿进行润色。</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生成第3稿,这一稿质量很高,但辞藻</span>过于华丽,表述过于专业。</p><p class="ql-block"> 再次输入指令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请优化上述文稿,不要融入过多敦煌元素,文学色彩也不要过于浓厚,文风平实一些。请重新生成一稿。</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遂生成第4稿,即本文开头的定稿。</span></p> <p class="ql-block">初稿为纯人工撰写</p> <p class="ql-block">初稿1:学习写作 从心开始(600多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晚上,参加我们新知读书会的写作训练营开班仪式。刚才聆听李浩英老师的分享,让我深受教育和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浩英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师,在很多方面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她的发心纯正,引领和带动了很多人坚持每天早上分享读书。她践行锻炼身体,每天坚持跑步锻炼,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更难忘她在三年前为我出版的《写作有道》一书题写了推荐语,我是发自内心的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浩英老师刚才在分享中提出,写作不要想着很完美再动笔,不要想着把结构提纲列好再动手,也不需要文笔特别优美,只要是发自真情实感,只要是能够先出发上路,就能够越写越好。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浩英老师说,人人皆有写作的潜能。真的是这样子,很多年前,我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我对文字是望而却步的。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机关要求“办文、办事、办会”是三大基本功。1998年以来,我从一个写作的小白开始,一点点从害怕写作到逐步的不害怕,从不会写作到慢慢的开始尝试、熟悉、改进、优化,从不敢上台分享到现在能一口气讲课三个小时。我的一个深刻体会就是,人人皆有写作的潜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浩英老师也分享了灵魂三问。第一,你的真情在哪里?这告诉我们写作要有真情实感。第二,你想传承什么?就是把你的思想把你自己的智慧传达给别人。第三,你分享的内容有什么独特性?就是把你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自己的语言来以文字的形式分享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浩英老师讲,要以金句激励作为信心。结合我自己的实际,这些年我每天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摘录三句金句,然后再写30个字以上的个人感悟。通过每天摘录金句,让自己基本养成了一个能够一眼认出文章优美语句的能力,让自己摘录了大量的古诗词,并且把这些古诗词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生成第2稿所输入指令</p> <p class="ql-block"> 第2稿: 学习写作 从心出发(120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晚参加新知读书会写作训练营线上开班仪式,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我对写作探索的道路。特别是李浩英老师的分享,更让我收获颇丰。在我心中,浩英老师宛如一座灯塔,她的发心纯正,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润物无声,引领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浩英老师默默引领和带动着许多人,坚持每天早上分享读书。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如同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让大家在知识的滋养下不断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浩英老师不仅在知识传递上用心,在生活的自律方面,同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坚持每天跑步锻炼,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我的要求。三年前,她为我的《写作有道》题写推荐语,这份情谊,我铭记于心,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她的种种善举,让我明白,写作不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品德与精神的传递,发心纯正,才能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影响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摒弃完美,勇敢出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浩英老师分享中提到的写作理念,如同一记警钟,敲醒了我心中对写作的诸多顾虑。“写作不要想着很完美再动笔,不要想着把结构提纲列好再动手,也不需要文笔特别优美,只要是发自真情实感,只要是能够先出发上路,就能够越写越好。”这句话,让我深感认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徘徊不前,害怕自己写得不够好,害怕结构不够严谨,害怕文笔不够优美,结果就是迟迟不敢下笔。然而,写作如同一场旅程,如果一直站在起点犹豫不决,又怎能欣赏到沿途的风景?就像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在写作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真情实感是写作的灵魂,当我们用真心去书写,文字自然会流淌出打动人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挖掘潜能,突破自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浩英老师说:“人人皆有写作的潜能。”对此,我深有体会。曾经,作为物理专业的我,对文字充满了敬畏与恐惧,觉得自己与写作毫无缘分。然而,工作的要求让我不得不踏上写作之路。从1998年那个写作小白开始,我一点点克服内心的恐惧,从害怕到不害怕,从不会到慢慢尝试、熟悉、改进、优化,甚至如今能自信地在台上讲课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走来,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可能。就像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写作的潜能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等待着被激发。只要我们有勇气去尝试,有决心去坚持,就能够突破自我,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才能。无论是何种专业背景,无论之前对写作有多么陌生,都不应成为我们放弃写作的理由。挖掘潜能的过程或许充满艰辛,但每一次的进步都将带给我们莫大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灵魂三问,启迪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浩英老师提出的灵魂三问,为写作指明了方向。“你的真情在哪里?”写作,若没有真情实感,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有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文字,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你想传承什么?”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更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智慧传递给他人,让文字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你分享的内容有什么独特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特的见解才能让我们的文章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外,浩英老师提到的以金句激励作为信心,也与我这些年的探索不谋而合。每天摘录三句金句并写下感悟,不仅让我学会识别优美语句,积累了大量古诗词,更见证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力量。在写作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用金句激励自己,用独特的思考丰富文章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作,是一场心灵的旅程。从发心纯正,到勇敢出发;从挖掘潜能,到思考灵魂三问,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收获。让我们从心开始,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生成第3稿所输入指令</p> <p class="ql-block">第3稿:写作之道:始于心,成于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小水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知读书会写作训练营的线上开班仪式,如同一束晨光穿透迷雾,照亮了我对文字世界的探索之路。李浩英老师的分享尤似北斗星辉,为迷途旅人指明方向。这位以书卷为舟楫、以笔墨为橹桨的引路人,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真正的写作修行,当以心为原点,向精神深处漫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润物无声:以生命滋养文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风化雨处,润物细无声"——浩英老师的晨间读书分享已持续七百余昼夜。这种比闹钟更精准的知识播撒,恰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手执莲枝,将文化甘露遍洒人间。晨跑轨迹与阅读书单同样规律的她,用身体力行证明:笔尖流淌的不仅是辞藻,更是写作者的生命律动。三年前她为拙作《写作有道》题写序言时,我始悟写作真谛——当文字成为品格的镜像,方能在时光长河中激荡回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破茧之路:与完美主义和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提笔如开弓,箭出莫回头"的创作箴言,恰似清泉涤荡我心中块垒。曾几何时,我们如同敦煌藏经洞外徘徊的抄经僧,总在等待那个"完美时刻":待列好工整提纲,待寻得绝妙文眼,待攒够华丽辞藻......殊不知写作如同莫高窟的画工作壁,纵有草图在胸,真正的神韵总在即兴挥毫间显现。正如榆林窟第3窟的"玄奘取经图",画师未待笔墨完备便落笔,反成就了穿越千年的生动气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潜能觉醒:跨越认知鸿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理工思维与文学创作看似冰炭不同器,我的写作觉醒却始自1998年的实验室日志。从战战兢兢记录数据,到从容撰写学术论文,直至今日在三尺讲台演绎写作美学——这过程恰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褪去石壁桎梏,在思维的穹顶翩跹起舞。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语,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意:每个灵魂都藏着未被破译的密码,等待在写作中与真我重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灵魂叩问:写作的三重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浩英老师的"灵魂三问",堪比敦煌遗书中的智慧经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真情何寄?——如第45窟彩塑菩萨低垂的眉眼,文字需蕴慈悲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似藏经洞万卷典籍,每个字都是文明基因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独特性何在?——若月牙泉之于鸣沙山,文字当有不可复制的精神地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日三句的摘录修行,让我洞见"博观约取"的真谛。那些抄录在泛黄笺纸上的警句,如同敦煌经卷中的朱笔批注,终将内化为写作罗盘上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写作修行始于赤子之心,成于跬步之积。让我们以真诚为墨,以思考为锋,在文字世界中刻印独特的精神图腾。当鸣沙山的流沙掠过月牙泉,愿每个字句都能在时光深处,发出自己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明:在润色中融入了敦煌文化意象,增强文章的历史纵深感;采用更多元化的比喻体系;调整段落节奏,使文气更流畅;关键观点单独提炼,强化认知触点;保留原文核心思想,提升文学质感。)</p> <p class="ql-block">生成定稿所输入指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