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2025年4月清明小假期,4日上午~6日利用两天半的时间继续践行“这么近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这一次目标曲阳,顺路途经灵寿、行唐。此次缘由河博白瓷展,对曲阳石雕仰慕不已,故成行。历史很远文物很近,迈出脚步寻古探宝~</p> <p class="ql-block">D1:2025年4月4日,第一站 灵寿石牌坊,石牌坊座落在灵寿县城北关村,是崇祯皇帝为表彰傅永淳及其父辈、祖辈三代四人而建造的功德牌坊,因傅氏三代官至兵部称“中枢”,所以石牌坊又称“三世中枢”石牌坊。始建于崇祯十三年(1640),落成于崇祯十四年(1641),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座向南北两面一体同式,高12.1 米宽 8米,通体用淡青细石料精琢透雕而成,为四柱五楼三重檐仿木结构。柱面匀布流云图案,主间斗拱6朵,次间3朵,布局匀称,斗昂端严。每层檐两边各有鸱尾1个,三对对称。上端主间正脊之上,以神兽负宝瓶为顶饰。三层檐大小额枋精雕各式流云,飘然若动。</p> <p class="ql-block">上层明间檐下正中竖匾,额题“皇恩宠锡”,其下为“云中翱翔的双雉”;中层明间檐下正中横匾,正书“三世中枢”,刀笔刚劲,力透石上,为石刻中不可多得之佳作。匾下为六鹤并排云游图,再下为随云舞动的双蟒。双侧次间均饰流云图案;下层主间通间横匾,恭书3行楷字。匾下横梁透雕三巨蟒,正中者屈曲盘绕,凝视前方,左右仅露蟒首,怒目张口。</p> <p class="ql-block">两侧次间檐下各竖刊记,一刊监造官员的职衔、姓名,一记筑造牌坊的年月干支(刊记为阴文,余皆为阳文)。 其下两层托梁,各有一条行云游蟒,玲珑剔透,形态逼真。整个牌坊以造型完美,雕工精细而享誉全国。老公说肯定是出自曲阳工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近400年的石牌坊默默地看着子孙后代在它面前安居乐业、孩童嬉戏、老人晨练健身,甚至还有小鸟儿在它身上飞来飞去,这也是一种幸福吧!据说在牌楼底部的四根石柱两侧共附雕有8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或立、或卧、或蹲、或伏,个个栩栩如生。遗憾的是来的时候石牌坊正在维护下面搭建围挡,无法近距离欣赏石雕之美~</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 灵寿幽居寺塔,幽居寺位于灵寿县砂子洞村,现寺早已荒废只有砖塔保存,始建于北齐,距今约1500年,重修于唐代,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塔高约 23 米,密檐7层,平面为方形,是目前我国已知高型砖石古塔中确切年代最早的珍品,极为罕见。前几天在河博看到介绍这次看完石牌坊说怎么也来灵寿了就一块儿看看吧!结果驱车40多分钟,还都是山路弯弯还有乡道,终于到了可是锁着门,问了塔寺相邻的大姐说钥匙在大队书记那里,也不知道电话。 还好心地告诉我里面啥都没有了,都调到省里了(回来一查应该在河博的曲阳石雕馆里,其中还有星云大师捐赠的佛首回归),有时间一定要去拜会,以不枉我这段艰难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幽居寺因背依翠峰面临清流,景色秀丽、清静优雅而得名“幽居”。砂子洞村曾是真定府到五台山的穿越太行山的古驿道口,由赵郡主高叡建大寺院。寺内有2通北齐石碑2通元代石碑。《常山贞石志》中赞颂它:“流光溢彩,犹如秋月之光华;峻拔高挺,好似白云之飘举”。这是塔初建成时流光溢彩的样子。寺内发现有三尊大型佛造像和18尊小佛像,均为北齐传世之作。90年代三尊佛首被盗,18年后三佛首其中之一释迦牟尼佛首回家。</p> <p class="ql-block">左图是从网上找的幽居寺北齐释迦牟尼佛像,单看衣饰流畅繁而不乱,就是上好的工艺,现在已经身首合璧了。院墙下边有一个排水口,我就是通过这个拍到了里面塔的照片,有的不在中心位置,有的没拍到塔刹和石碑,请原谅,我尽力了~有意思的是这个塔的出檐,是用砖角做出了菱牙状,而不是常见的仿木斗拱,也许它承托的就是北朝的风格~据说塔体四五六层有彩绘壁画,经过风吹日晒雨淋色彩依然艳丽~</p> <p class="ql-block">从灵寿县城到砂子洞村有50公里,中途路过横山岭水库,自然风光真好,水质非常干净,真佩服古人选址建寺的眼光~</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 行唐博物馆,行唐秦代置县2300多年建县史,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前296年)后属赵国,号称“千年古县”。联想到平山灵寿的中山国,古中山国的脉络一点点清晰起来,把这里作为古中山国溯源的结束吧:春秋中期白狄鲜虞部建立中山国(前770年)(定都中人城今保定唐县)—晋灭(前457年)—中山武公复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414年)(</span>建都于顾今定州)—魏灭(<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406年)—</span>中山桓公复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380年)(</span>建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君厝继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327年)</span>国力达到鼎盛—赵灭(<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296年)</span>。古中山国三起三落,战国中山国小而富,青铜器大都有铭文,是否有小国居安思危随时有灭国的危险但还是希望被后世记住流传呢~</p> <p class="ql-block">行唐清凉寺三菩萨壁画,就为“您们”而来!抬头望着高4米宽3.9米端庄的三位菩萨像,面庞圆润体态雍容、眉眼低垂神态各异、头戴花冠衣饰华丽、衣带飘动栩栩如生,大概这就是当时人们心中的美好吧~在这殊胜的菩萨面前,不敢高声语,不敢行不端,不敢心生恶~~清凉寺位于正定至五台山的进香道上,原壁画绘制明永乐年间,绘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极具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河北省博物院郝建文老师与河北师大等教授团队按照等比例临摹并捐赠的,精彩再现了三菩萨像的原貌,非常震撼!原壁画真迹目前在大英博物馆,虽仍飘零海外,但其魂韵已回归故里~~</p> <p class="ql-block">图1是二号车马坑的复原,由五辆车组成出行阵列规模宏大,是目前河北省经过精细有序科学发掘、保存状况最完好、装饰最华丽的大型车马坑,为研究戎狄族群的华夏化进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具有重大意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2、3、5为马头骨,</span>图4是4号车的复原。行唐博物馆展出的骨质文物是目前国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骨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p> <p class="ql-block">在敦煌莫高窟61窟中的《五台山图》上,其中“永昌之县”为现在的行唐县。</p> <p class="ql-block">图1虎形牌饰(战国初期,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可能是护身符)、图2铜护甲(战国早期,制作精美,浮雕镂空透雕龙18条虎14只蛇2条)、图5铜鼎(战国初期)、图6青铜瓠壶(战国初期)、图7铜戈(战国早期冷兵器)、图8青铜敦(duì)(战国早期,出土时内盛肉羹)、图9铜壶(战国初期),虽然没有平山灵寿古中山国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技艺,但也件件是精品。馆藏总数517件套,其中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15件。</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 曲阳修德寺塔,始建于隋宋全面重修,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孤零零地矗立着,四周就是民居和小菜地。修德寺塔是上为楼阁式塔下接花塔的平面八角形七层砖塔孤例,通高32.29米。一层是空心的还有小门,二层是实心花塔,上下有仰莲花瓣平座,再往上都是八角楼阁式塔,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墙体剥落,但也难以遮盖它的玲珑秀气之美~</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修德寺叫恒岳寺,是隋朝第一批颁赐舍利的30个寺院之一,后来战乱佛寺被毁,仅剩孤塔。1994年地宫出土了隋朝壁画、放舍利的石函和2000多件精美的白石造像窖藏。和旁边在菜地里干活的大姐聊天,说原来塔的周围也都是房子,因为挖地宫迁走了居民,2010年又从塔刹顶上发现了不少宝贝,运到须弥座上面的平台,搭着梯子往下运的,都上调到了省里(河博曲阳石雕馆😂还有国博),其实这是文物最好的安排,让它穿越千年万年与我们相逢,向我们倾诉它的古老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 曲阳北岳庙,从修德寺塔往北走一条窄路就到了热闹的大马路,马路对面就是北岳庙。北岳庙规模宏大,古建成群,碑碣林立,石雕荟萃。占地面积8.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占半个曲阳城,坐北朝南,布局呈“田”字形。第二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岳庙位于曲阳县城西部,始建于北魏,唐宋元明清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是自汉到清顺治2000年里历代帝王祭祀古北岳恒山的场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祀五岳四渎在汉代成为定制常礼,相传尧舜时即封禅五岳),古北岳恒山在曲阳大茂山,古南岳衡山在安徽天柱山,由于历代帝王都城不断北移,一直有争议,直到清代才将北岳恒山改在了现在的山西浑源古南岳改在了现在的湖南衡山。</span></p> <p class="ql-block">朝岳门,单檐歇山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2003年原址复建。门口的这两个龇牙咧嘴、<span style="font-size:18px;">披头散发</span>的石狮子有点元代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御香亭,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又称敬一亭、更衣亭,为祭祀北岳之前更衣上香之地,平面八角形,重檐三滴水攒尖顶,设计精巧,造型美观。</p> <p class="ql-block">凌霄门,建于明嘉靖之前,单檐硬山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前设有八字照壁墙。1987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三山门,建于明嘉靖之前,单檐悬山布瓦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为三连门形制,后改建成一门。1986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飞石殿遗址:据《定州志》和《曲阳县志》载 : 虞舜和唐贞观年间,先后两次有飞石坠落曲阳,便建殿祭之,故取名飞石殿。舜帝就是在落石处遥望祭拜,奉为北岳。飞石殿于清宣统元年(公元 1909 年)烧毁。现存遗址保存有明代浙江人樊献科所书“飞石”二字和民国时期沈阳人李经正书“飞石殿遗址” 碑刻。</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图:此碑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曲阳知县周寅刻石。此碑绘制了北岳庙的范围和建筑布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就是当年北岳庙的全景图。</span>碑阴记载了立图碑的缘由。北岳恒山在曲阳祭祀由来已久,明代出现了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的争论。顾虑日后庙地被占用,故将北岳的地产财物绘于图上。正是古人这一点小心思让我们有依据地去复原北岳庙~</p> <p class="ql-block">台基之上就是仰慕已久的德宁之殿,心之向往蒙曼老师解读的巨幅壁画《天宫图》,想亲眼看看那行云布雨的四海龙王、忧国忧民的五岳之神还有吴带当风的“曲阳好鬼”,但不完美是常事,大殿在维修不能进去参观(幸好在博物馆有复原壁画),也算了了心愿吧~</p> <p class="ql-block">德宁之殿 -- 北岳庙主体建筑,始建于北魏时期,取自以德治国,天下安宁之意。该殿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重檐九脊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占地 2009.8平方米高 25.6米,规格高,体量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元代木构建筑,也是五岳祭祀中规格最高的古建筑。殿内东西两壁保存有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巨幅彩色壁画《天宫图》,全国罕见,国之瑰宝,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珍品。1981年至 1987年德宁之殿落架重修,保持了元代建筑原貌。</p> <p class="ql-block">仅仅站在下面就感受到了压迫感,重檐庑殿顶皇家御用规制,代表着庄严与权威。粗大的斗拱、巨大的鸱吻、青黄琉璃屋顶的琉璃瓦剪边,美不胜收。竖匾上的德宁之殿每个字就有1米,足够雄伟。四角的螭头吐口、百年的丁香正值盛花期、99只望柱上形态各异、灵动的小石狮子,无不诉说着德宁之殿的过往烟云~</p> <p class="ql-block">德宁之殿太庄严了,太值得一看了~</p> <p class="ql-block">德宁之殿旁边草地上的石刻馆,曲阳雕刻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曲阳县志》载:“黄山自古出白石,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曲阳城南的黄山,盛产汉白玉大理石,洁白晶莹,纯净细腻,是石雕的优质材料,这种特有的石料资源是曲阳石雕早期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条件。北岳庙内保存着从民间征集的古代雕刻200余件,有人物、动物、佛像、经幢等,这些珍贵的石雕作品展示了曲阳石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和特点,是曲阳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看了这个就有了我们明天的黄山行~</p> <p class="ql-block">碑廊,北岳庙现存碑、碣 200 余通,自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到民国时期,跨越时间1500余年。碑刻内容大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用诗词歌赋记的观后感。书法有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韩琦碑楼,单檐歇山顶,2000年重建。碑楼内保存《大宋重修北岳庙之记》碑刻一通,宋皇祐二年立,韩琦撰文并书丹,字体楷书,兼具颜真卿和柳公权之风骨。韩琦是当时定州的地方官,曲阳归属定州。</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的诗词碑刻《中山松醪赋》苏轼撰文并书,《行香子》中的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在宋元祐八年至绍圣元年任定州知府(曲阳归定州管辖),经常往来于曲阳定州。</p> <p class="ql-block">曲阳县博物馆位于北岳庙一个单独的跨院里,为仿明、清四合院式建筑。在门口有个临展—曲阳石雕历史展,将曲阳石雕的发展介绍得很清楚,汉代曲阳就是“石雕之乡”,曲阳城南的黄山盛产白石,周边涌现了大量的雕刻匠人,赵州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五台山龙泉寺石牌坊、圆明园、颐和园、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题纪念堂等国家工程,都凝结着曲阳工匠的艺术智慧。曲阳博物馆里主要介绍了北岳文化,有五岳祭祀的由来、诸朝诸代帝王及官吏的祭祀仪式与变迁,还有许多从民间征集来的蹲狮、蹲虎、石羊等动物雕像,当然我最期待的还是德宁之殿壁画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壁画复刻有是有但远远没有在大殿里看实物有震撼感(大殿壁画通高8米长度18米27米,这种规格、这种震撼也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也只能自我安慰画面小更清晰能看全~</p> <p class="ql-block">东西壁画描绘的是五岳四渎会聚北岳恒山,东壁画《云行雨施图》是神仙上班图,描绘的是天宫中众天神兴云布雨,普降甘霖的画面。壁画正中长达6.4米的苍莽巨龙,是整幅壁画的精华之处,传说云中龙是兴云降雨之神,它体态崎曲蜿蜒,两目晶莹、须发柔媚、四爪苍劲有力,腾云驾雾、行若浮云、气势威猛,颇具动感。西壁画《万国咸宁图》是神仙下班图,描绘的是众天神胜利完成为民降福的任务后偃旗息鼓,鸣金收军得胜回宫的宏大场面。在壁画左上方画有“飞天神’,俗称“曲阳鬼”是西壁画之精华。它相貌狰狞,肌肉粗健,横枪倒戈,腾空飞奔,气势逼人。</p> <p class="ql-block">河北的俗语“沧州的狮子定州的塔真定府的大菩萨”“赵州水曲阳鬼”,好好看看“曲阳鬼”吧,它相貌狰狞、人丑心善、手搭凉棚张望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发遒张、</span>肌肉粗健、横枪倒戈、腾空飞奔、气势逼人,吴带当风名不虚传,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饱满灵动的关心人间疾苦的“好鬼”形象~</p> <p class="ql-block">冥冥之中我终究是幸运之人,从早晨就一直阴着的天在我们到了德宁之殿时候突然放晴了,16:15分阳光透过来了,心中的遗憾也随着暖暖的阳光消散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小节:老公威武把我两天的行程多半天就转完了,那就明天继续往北去大保定转转吧!第一天给到震撼的是1.行唐博物馆的三菩萨临摹壁画;2.北岳庙的德宁之殿。遗憾的是1.德宁之殿没有开放,不能亲眼目睹壁画的震撼;2.河北文保单位维护的状态令人堪忧~晚上赶紧做保定攻略,看到大部分景点都有门票,临时买了两张全冀游河北省内年卡~</p> <p class="ql-block">D2:2025年4月5日 早晨给到的惊喜是在我们住的酒店就能够清晰地看到北岳庙的德宁之殿还有远处的修德寺塔~</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 陈文增定瓷艺术馆,了解了曲阳定瓷发展历史、明白了为什么在河博白瓷展看到定瓷的大师大都出自曲阳了。</p> <p class="ql-block">作为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一的定窑,早在北宋定窑出名之前曲阳就开始烧制瓷器,可以追溯到隋唐,唐宋时期曲阳隶属定州因此得名定窑定瓷。定窑以烧制白瓷闻名,宋金鼎盛,元逐步衰落,烧瓷历史长达800年之久,500年贡御朝廷历史。直至1970年经过陈文增等艺术大师不懈努力使失传数百年的定窑技艺再现人间,定窑白瓷得以重放光彩~陈文增还在诗词书法上颇有建树,2001年“瓷、诗、书”三联艺术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被称为“中国定窑第一人”。其作品多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等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艺术馆门口看到在木板上练习凿刻的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高英坡艺术馆,这是要去黄山八会寺路过之地,高英坡的专业是雕塑,他的作品在白瓷的基础上添加了雕塑的技艺,在这里还收获了一个花插瓶~</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 曲阳黄山八会寺刻经,原名八会寺石佛龛。石佛龛坐东朝西,刻经于一块与山岩连为一体南北长约4米,东西宽3.5米,高2米余的方形巨石上。刻经石外建石室围护,石室为毛石垒砌、石板盖顶。石佛龛平面大致呈正方形,南北长9.4米,东西9.55米,高约3米。刻经石在石佛龛的中央,与石佛龛内壁的距离约为1.2米,刚好可以让人进行跪拜及通行。石佛龛高2~2.4米,上部用乱石砌成圆柱,上部微向外挑出至屋顶覆以水平石板。在屋顶石板之上又堆垒数层石片,使石佛龛顶外观略成圆拱形。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整体石室无木构及其他建筑材料,内部巨石四面皆刻经、造像,总计刻经6部造像79尊。石经历时隋、唐两代所成。石经字体为隶书,有的略带楷意,是隶书向楷书演变时期的重要证据。八会寺刻经是重要的北方早期刻经,是北朝以来刻经“护法”的重要遗存,不仅弥补了佛教石经由南向北传播途径中的空白,而且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佛教早期经典、雕刻工艺及书法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石房子里面拍的视频,能更清楚地看到屋顶是大石条搭成的,而且是经常有人来礼佛的,想想这是非常方便当地百姓礼佛的一种方式呀~</p> <p class="ql-block">八会寺刻经是北朝以来刻经“护法”的重要遗存,内容丰富,石龛形制独特,在佛教刻经中较罕见,是研究隋代佛教刻经乃至中国佛教刻经发展史重要的实物史料。</p> <p class="ql-block">八会寺位于曲阳县城南八公里处的“雕刻之乡”黄山,素有冀中佛圣地之称。始建于南北朝时的北齐,因寺有八院而得名。宋初契丹南下诸院荡为灰烬,唯有开皇石经龛独存。此山原名“少容山”,因后汉黄石公隐居此山布道传技,授于百姓采石、绘画、雕刻等谋生技能,故又名黄山。山路崎岖、松柏苍翠、山高路险,几乎都是胳膊肘弯而且非常窄错不了车,我们就把车停在了一个不碍事的地方,步行爬上去的。就这个窄路还是2021年春才修建好,这是爬山途中经过的一些建筑,佛、道都有方便百姓祭拜~</p> <p class="ql-block">不知道是不是山上气温低,山桃花开得正好,和远处的黄石、错落的亭院让“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跃然在我的眼前😀下山路上看到了传说中的苏轼题书“燕南奇胜”~</p> <p class="ql-block">山上都是上好的石材大料,想想之前没有公路运输石材是相当困难的,山脚下简易厂房一个挨一个,都是石料厂,而且是前店后厂,曲阳石雕的石材就是靠的这个山,但所幸一路见到的山体并没有过度开采~</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 保定满城汉墓打卡、八卦阵,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撑起了半个河博,到满城了怎么也得打个卡吧~八卦阵就算是给一卡通开个光吧,景区就是蹭流量的估计没有自己买票去的~值得一提的是满城汉墓的山洞式宫殿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确实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超出了常人的智慧,要不是1968年解放军挖战备洞被偶然发现就连盗墓贼都没有想到这个山竟然是空心的~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景区前未央广场上人们在放风筝、打篮球乒乓球,让老祖宗每天看着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这也是一种天伦之乐吧~</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 保定淮军公所 始建于光绪14年(1888),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修建的昭忠祠,同时兼有安徽会馆的功能,集<span style="font-size:18px;">徽派祠堂式建筑与北方四合院建筑于一体,并融入欧式建筑元素,呈现出南北融合、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特色,是北方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徽派祠堂。</span>占地3万平米,东部为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南部为徽派建筑、东北部为北方四合院建筑)</span>,西部为园林区。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戏楼博物馆依托淮军公所而建,这种形式在前一天的曲阳北岳庙就感觉到了,这让古老的建筑焕发了新生,增加了逛古建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戏楼是淮军公所的精华所在,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建筑特色的典型代表。戏楼分上下两层,楼上是包厢和雅间,楼下是散台,占地面积980平米,戏台坐南朝北,面积约40平方米,高出地面约1米。戏楼整体布局精巧,内部却暗藏玄机,尤其是穹窿状螺旋藻井的榫卯设计,兼具拢音与扩音功能,演员们在戏台上的声音会回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整个戏楼内部雕刻精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室内戏楼。</p> <p class="ql-block">非常喜欢这里的建筑,迎宾楼、戏楼、享堂、昭忠祠均为徽派建筑风格,房屋高大宽敞,两侧墙壁层层叠落的马头墙如骏马昂首,青砖灰瓦镶嵌着精美的砖雕、石雕与木雕;北部的几座院落是四合院形式,低矮古朴,透雕花窗与垂花门相得益彰、月亮门上方砖木结合的门罩,以透雕狮子滚绣球为墙柱、垂柱成花篮状、屋脊翘起如雀尾,雕刻工艺精美异常。两种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南北兼容的独特美学。特别是徽派建筑并不是我们在南方见到的白墙,这就与旁边的北方建筑放在一起没有丝毫违和感,还是比较协调的。尤其图二这个门上的五角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据说70年代这里的院落都居住着市民,90年代初才开始安置搬迁腾清。</p> <p class="ql-block">当年李鸿章一共建了四座淮军将士昭忠祠,苏州无锡武汉保定,保定修建于淮军鼎盛时期,祭祀人数较多,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李鸿章死后朝廷下特旨将这座昭忠祠改为“李文忠公祠”,即李鸿章享堂,所以是“敕建李文忠公祠”。作为军事重镇的保定,给人的感觉总是粗犷而硬朗,然而这座淮军公所因为有了戏楼而让这些军人们的思乡之情有所寄托,人也变得柔软和细腻了~</p> <p class="ql-block">跟随古装小姐姐的脚步来到了花园荷花塘。这里的荷花🪷品种稀少,据说夏天是观赏菏花的好去处。走在园子里,清静惬意、青砖黛瓦马头墙、古朴典雅,让人恍惚觉得“一梦到徽州”~</p> <p class="ql-block">第十站 清河道署(保定水利博物馆),17:09分到清河道署刚刚闭馆,门口的师傅好心的让我们进去在外面转转,里面的展厅已经闭馆了。</p> <p class="ql-block">清河道署是清代清河道员办公和居住的场所,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水利管理机构衙署和道台衙署,我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道台衙署,具有清末官邸建筑特色。</span>清河道全称“分巡道直隶清河道”,主要负责大清河、滹沱河及各淀泊等畿南水系的治理,<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皇城的安宁,对皇权统治也构成一定威胁</span>。清河道设立后,一直驻在保定市。清河道署建筑群总占地面积 4000 平米,共分为三个轴线。中轴线上共四进院落,是清河道员待客、办公和居住之所;东轴线上仅存东跨院,是幕僚办公和居住的地方;西轴线上现存花厅及其后两进院落,是清河道员与下属聚会欢宴的场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保定水利博物馆依托清河道署古建筑而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水车、压水机等和水利相关的器具,让我眼界大开,而且都可以体验使用,感觉非常好。看这个小朋友推了一圈又一圈,玩得都不想走啦😇而且师傅非常热心地告诉我们,下次可以把车停到这里,这里面停车免费。感觉更好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小节:今天还有明天的惊喜都是老公给到的~尤其是晚上安排的保定老字号白运章的素鱼香肉丝,平生第一次吃酸甜口的鱼香肉丝,非常和我的口味😀对保定印象非常好,城市有文化底蕴(想当年直隶总督府的地位之高、责任之重,就是京城的贴身侍卫,那来这里任职的都督可都是皇帝最嫡系的部队、都是精兵强将呀,还毕竟曾是河北省省会)但低调不张扬(南北人口的流动带来文化的交融包括餐饮文化,咱保定人啥没见过😄)就犹如养在深闺里的大家闺秀,平静而内敛~</p> <p class="ql-block">D3:2025年4月6日 因为今天要去的地方都集中在莲池区裕华路上,怕不好停车,我们8:30就来到了总督署广场,对面的直隶总督署门前已经排队等候了,看来不管什么节假日景区都人满为患呀😇</p> <p class="ql-block">总督署的标志物大旗杆,这是后来修建的,原来的是民国时期曹锟将20米的两根木制旗杆改为用进口水泥制作的33.6米高的旗杆,在当时可了不得,为全国旗杆之最。1971年10月被拉倒,图3就是当年水泥旗杆的一部分。保定城市原点设立于2011年,位于总督署门前广场上。</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站 直隶总督署,“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保定直隶总督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门(清代共有八个总督衙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span>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规模宏大,东西宽130米,南北长220余米,占地总面积3万平米。直隶总督署管辖的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的大部分,还有山东河南的一部分。直隶地处京畿,总督位高权重,直隶总督为清代督抚之首,疆臣领袖。直隶总督多为朝中重臣,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均在此任职,其中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达25年之久。有清一代,历经八帝187年的历史,共设有直隶总督74人,99任。</p> <p class="ql-block">整座衙署严格按照清朝规制修建,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路三路,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设在中轴线上,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仪门,旧时官衙第二重门,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仪门上悬挂的“威抚畿疆”表明了直隶省的首要任务就是拱卫京城。火炮是在便门处,轿子在仪门通道,估计是按照旧时有来访的官员停放的吧~</p> <p class="ql-block">公生明牌坊,也叫官场戒石坊,公生明廉生威被纳入官场箴规。两侧的侧柏和槐树都是四、五百年的树龄了,但依然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大堂,又称“正堂”,面阔五间,前有抱厦三间。该堂始建于明朝初年,于雍正八年(1730年)改为直隶总督署大堂。堂内装备肃穆,仪卫森严,是封建社会官衙权威的象征。这里是总督拜牌迎旨、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这里不像地方衙门一样升堂问案、审理老百姓的官司。该堂是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为背景复原的。正中悬挂的“恪恭首牧”牌匾出自雍正皇帝御笔,匾额下方为清代一品官员朝服补子的图案。公案两侧是总督出行的仪仗,大红牌子上写满了直隶总督所领的各个头衔。这个回避肃静牌子上趴着的兽头奶凶奶凶的~物阜民安应该就是为官者的职业抱负吧~</p> <p class="ql-block">二堂面阔五间,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与官员议事的地方,也是每逢“衙门期”(逢五排十)总督复审案件的地方。二堂东侧是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与幕僚议事、更衣或休息的场所。二堂西侧是启事厅,是署内幕僚和书吏为总督办案时查找或整理案卷的场所,也是为总督处理公务代笔行文的地方。厅内用蜡像复原了总督与幕僚议事场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就是当年的廉政建设~</p> <p class="ql-block">三堂又称“官邸”,面阔五间,中间为过厅,可以直接通道四堂。东侧屋两间为“内签押房”,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的地方。西侧室为总督的书房,是总督温经习字、读书作画的地方。曾国藩在此屋为莲池书院的学子写过“劝学篇”。</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设置陈列展室,这里介绍了直隶总督对近代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洋务运动期间,铁路🛤运输线路建设、工业制造局、新型船舶制造业、煤矿、邮政等方面将中国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后来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上房,就是总督和家眷日常起居的地方,也是总督署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院落,正厅悬挂的寿字和对联是慈禧太后为曾国藩写的,四堂整体陈设布局就像大户人家的民居一样,有火炕有总督就寝的木床,一品大员的家眷也得纺线做衣呀~</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这是东路的花厅、箭道。</p> <p class="ql-block">这个厨房干净利落,也是饭厅</p> <p class="ql-block">省政府办公旧址,1949年-1958年河北省政府设在直隶总督署。现在为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展厅和青少年研学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又一处廉政建设教育宣传</p> <p class="ql-block">天下衙门—中国古代官衙文化专题陈列及清代幕府专题陈列。</p> <p class="ql-block">勤政爱民的榜样人物有方观承(清河道、修缮“靴城”城墙)、于成龙(拒礼立檄)等</p> <p class="ql-block">就在热闹的裕华路上,“她”竟然还在~</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 古莲花池,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元代汝南王张柔于1227年始建初名“雪香园”,为私人园林。明代为扩建为官府花园,因荷花茂盛称 “古莲花池”,有 “水鉴公署”之称。清代建莲池书院,改皇帝行宫、后被八国联军连同直隶总督署一起烧毁。历经私家、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09年修缮后的风貌,体现了清盛时期的建筑布局。</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现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以池水为主体,亭、台、楼、阁等一组组玲珑别致集南北风格的古典式建筑环池而建。有莲池行宫十二景(春午坡、高芬阁、蕊幢精舍、绛堂、含沧亭、篇留洞、藻泳楼、宛虹亭等),而妥妥的C位当属湖中心的临漪亭和旁边的宛虹桥~</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修建了闻名遐迩的“莲池书院”,书院因莲池园林秀美,聚引学子,弘扬教化而声播四方。当时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最高学府,是传播传统儒家文化,培育文品双佳的封建士人的官学化教育机构,深受清廷重视,乾隆皇帝四次莅临书院,赐匾题诗勉励师生。</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年(174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建皇帝行宫,乾隆皇帝七次到此,嘉庆、光绪、慈禧太后也曾在此地停留。</p> <p class="ql-block">古莲花池是具有江南风貌的北方名胜,掩寓于巧夺天工的山林之中和濠浦之畔,被誉为胜甲畿南的“城市蓬菜”。虽然没有在莲池最美的荷花🪷季节到来,但春天的古莲花池依旧如少女般明艳动人,池畔两侧那三颗高大古老的西府海棠正是盛花期,落英缤纷落到水面,恰有雪、香的意境,难不成就是“雪香园”的缘由?吸引游人纷纷与她合影拍照;园子里的丁香、贴梗海棠也不落后,我居然还见到了不常见的黄色的玉兰花~</p> <p class="ql-block">园子里碑碣林立,有著名的《莲池书院法帖》、唐碑、清代御制碑和王阳明诗碑等,这些都是直隶保定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居然还有两座明弘治十五年(1502)的西夏文经幢,一个高2.63米刻有1029个西夏文字,另一个高2.28米刻有983个西夏文字。这个非常罕见,说明在保定曾有党项西夏人生活的痕迹,为研究古代党项族晚期的历及其文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直隶图书馆,是河北省最早的图书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直隶提学使卢靖创建收藏图书2000余种,供平民借阅。现在对外开放了,举办研学讲座之类的。</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大保定,其实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大气、大度、大方、大家风范、大家闺秀~这两天与保定人的相处,不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路人,都极具幸福感和自豪感,话语中透着幽默与自嘲,但平和而包容,这大概就是城市文化底蕴带给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吧~</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站 保定钟楼,又叫鸣霜楼,原名宣德楼、干云楼, 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属大型木式建筑,坐北朝南,建筑格局仿辽金形式建于高台之上。底层一大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布瓦顶。二层楼上悬挂有大钟,铸成于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 整个建筑外观秀美玲珑,体现了古建筑的典雅与庄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是保定市内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木式建筑。后面的钟楼商厦有钟楼面包🍞,据说天天排队~</span></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站 保定大慈阁,原名大悲阁,和古莲花池一样也是同一年元朝汝南王张柔主持修建,建于1227年,以“市阁凌霄”列保定“上谷八景”之首,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处于保定市区内繁华地段,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受地理位置的约束,建筑群结构紧凑,错落有致,佛寺配置一应俱全,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慈阁、倒座关帝庙。当初张柔建此阁目的是军事瞭望,“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大慈阁的二层原来是可以登临的。清顺治以后渐变为佛寺,并增建了天王殿和钟鼓楼,亦称“真觉禅寺”,是保定市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现在里面有僧人和居士。</p> <p class="ql-block">大慈阁高31米共三层,一直到清代都是保定城内最高的建筑。阁内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和5.5米高木制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但眼前金碧辉煌的怎么也不像呀?据说在特殊时期被拉倒了。东西两侧墙壁上的壁画是清末绘制的十八罗汉和辩经图,毁损非常严重,据说是来自正定的画匠所绘,佛像后面顶部平棊藻井上的图案感觉还是旧物。这里香火很旺,经常有法会,常年有来做义工的居士。</p> <p class="ql-block">“红见”出自杜甫《晴》“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真源觉海”。后院充满了生活气息,石雕的小沙弥们盘坐喝茶聊天,整个一个户外趴,还有习武的,发现了一颗遒劲的小树,也可以说是“拧巴”的,不知道受了多少约束与束缚才能这样盘枝错节的生长,并且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在保定大慈阁,仰望高高的佛阁,你是否感受到了闹市之中的凌霄仙境,耳边聆听着佛家弟子悠悠诵经之吟和洪亮绵长的吉祥之钟声,仿佛穿越到了古时候……但眼前看到的新新的大慈阁和新的佛像,总有跳戏的违和感~</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站 保定天主教堂,始建于1898年,1905年扩建,名“圣伯多禄圣保禄教堂”,是由法籍传教士所建,是河北省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每周日礼拜日是对外开放可以进去参观的。</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位于裕华路与莲池大街交口西北角,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风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教堂长54.3米,宽17.6米,主高20.38米,气势恢弘,风格典雅,可容纳千余人礼拜,是天主教保定教区主教府驻地,保定市天主教两会驻地。</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面有顺天楼、奉天楼和圣母玛利亚的小花园,感觉是天主教会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时候没有开放,在外面围着教堂转了一圈,正面有三扇木门,窗户上都是彩绘玻璃,墙壁上布满精细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网上找的图片,当时只在门缝看就感觉里面很庄严神圣。内部有14根红色圆柱支撑起了20米高的穹顶,东西两侧16扇长形窗户上分别绘有耶稣不同时期的重要事迹。广阔的穹顶,舒展的空间使教堂显得庄严而神圣;每当琴声响起,悠悠空灵的圣乐在整个教堂内回荡,形成一个非常肃穆而圣洁的宗教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