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晨的黑龙江畔,晨雾还未散尽,北极村的木刻楞屋顶已披上薄霜。这里是祖国版图的“金鸡之冠”,寒风呼啸的边境线上,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忠诚与信仰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推开“最北邮局”的木门,一封封盖着“神州北极”邮戳的信件从这里飞向全国各地。邮局的老张叔说:“再冷的天气,也得把党的声音送到乡亲们手里。”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党徽,眼里映着窗外的五星红旗。二十年前,这里连电灯都没有,如今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光伏板闪闪发亮,党的政策像阳光一样照进了最北的村落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穿过北字林,石头上刻满形态各异的“北”字。村支书文竹阿姨曾在这里说:“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是咱们的根!”她是党的二十大代表,从大学生村官到镇党委书记,用十年青春让北极镇从贫困村变成旅游胜地。她带着村民建起“流动党员驿站”,给游客讲红色故事,让冰天雪地化作精神的热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江第一湾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图强林业局红旗岭段,是黑龙江流经此处形成的长约30公里的“Ω”形江湾 。江湾环绕的半岛上绿树成荫,边缘因江水冲刷形成一圈由鹅卵石与黄沙构成的沙带,阳光映照下宛如金环镶嵌,故又名“金环岛” 。冬季,江面银装素裹,岛屿松林耸立,形似银色巨龙静卧;夏季碧水环抱,岛屿如翡翠宝石,秋季则层林尽染,四季皆成画卷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夕阳西下,我站在“戍边夫妻警务室”门前。民警史叔叔和沈阿姨的巡逻地图上,画满全村47户人家的位置。冬天巡边时,积雪没过膝盖,他们的脚印连成一条蜿蜒的线,像一根红线系着国与家。“守好边境,就是守好党中央交给我们的责任!”他们的话和胸前的党徽一样炽热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幕降临,村里的孩子们围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抗联战士在密林里战斗的故事。火苗跳动,映着墙上的标语:“最北最冷最忠诚,最偏最远最放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家的路上,北斗星在头顶闪烁。我知道,北极村虽远,但我们的心永远向着北京。因为在这里,每一盏长明灯都是信仰的火种,每一句“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都是八万里兴安大地上最坚定的誓言 。按照我们团长的行程安排,还旅游了长春、哈尔滨、天池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的伤疤与警示的丰碑。伪满皇宫坐落于长春市光复北路,这座融合中日欧风格的灰黄色建筑群,曾是末代皇帝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的“帝宫”。它没有紫禁城的恢弘壮丽,却在每一块砖瓦间刻满了殖民统治的屈辱与荒诞,成为日本侵华最赤裸的罪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其前身是1937年伪满时期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满映),1945年由中国共产党接管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正式定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包括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等,并拍摄了《白毛女》《英雄儿女》《董存瑞》等经典影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月的长白山,是云雾与山风交织的秘境。我们乘坐景交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上攀行,车窗外掠过连绵的原始森林。海拔渐升,盛夏的暑气被抛在身后,山风裹挟着寒意拂过,远处黛青色的群峰若隐若现。当最后一阶石台被踩在脚下时,眼前豁然开朗:群山环抱中,一泓碧水如蓝宝石般镶嵌在火山口,这便是长白山天池。湖水蓝得深邃纯粹,与天际相接处,云絮堆叠如雪,仿佛触手可及。导游说,天池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源头,水面面积达9.82平方公里,最深处达373米,这般壮阔竟隐于海拔2189米的山巅,令人惊叹造物之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街漫步:体验砖石间百年的交响 。中央大街的“面包石”路承载着哈尔滨的欧陆风情。巴洛克建筑群下,马迭尔冰棍的甜香与手风琴旋律交织,华梅西餐厅的大列巴蘸着红菜汤,让人恍若置身莫斯科街头。向东穿过中东铁路桥,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以“中西合璧”颠覆视觉:巴洛克立面下藏着四合院的天井,传统剪纸店与俄式咖啡馆比邻而居。这里曾是闯关东商贾的落脚处,如今成为市井烟火与历史沉淀的共生之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