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之曲靖记 15—火腿飘香

走•在云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儿子没有先去宾馆,而是径直去了一家叫作“怡味源”的宣威菜馆。中午没有吃正餐,现在已经是晚上八点半,准备打包几个菜,回到宾馆慢慢享受。我事先已经和儿子商定要什么菜,小炒肉,黄豆腐,都是宣威著名的菜品,当然最著名的是宣威火腿。等菜的间隙,店里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男人主动过来聊天。20分钟内谈得很热闹,让我体会到宣威人的热情。出店之后,老板娘跟着我道歉,说她那个朋友喝多了,怕言语不当冒犯了我。我说没有啊,我们谈得很好,一见如故呢。对细心的老板娘很是敬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顿饭吃得格外香甜,儿子本来不吃肥肉,但对火腿里的肥肉大加赞赏,说不但不腻,反面入口即化。厉害,他竟然一下子说出了宣威火腿的主要特点。酒足饭饱之后,尽管双腿有些酸痛,但奔波了一天,这一觉也睡得格外香甜。次日睡到自然醒,和儿子收拾停当,退了房。外面果然阴雨,气温大幅下降。到了浦在廷故居,停好车,先不参观,到旁边商圈,找了家小店,点上一份米线,一份火腿焖饭,这顿早餐又吃得格外香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观之前,在一家特产店,买了一袋黄豆腐、一袋干酸菜、两个血豆腐,火腿就不需买了,我家还存着几块五年的老宣威火腿,可以生食那种极品。来到浦在廷故居,开始参观这个院落不大、但历史厚重、充满传奇的名人旧居,探索宣威火腿兴旺发达、香飘万里的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浦在廷老先生,生于1871年,逝于1950年,宣威人,云南民族工商业杰出代表,宣威火腿传播者和代言人。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老先生还有一个极其特殊的身份,他是新中国缔造者之一、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伟人邓公小平的岳父,他的三女儿浦琼英,就是邓公夫人卓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卓琳女士是云南第一位考上北京大学的学子,这得益于浦家良好的家教。她的爷爷在清代考取功名,后来在乡里办学教书育人。浦家书香传家,后辈多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唯独浦在廷先生是个例外。本来书读得好好的,但14岁那年,他却作出了一个让家人惊诧不已的决定—— 缀学,跟随马帮去经商。我看着身边刚好14岁的儿子,尽管身高已经超过一米七,但仍然一脸稚气,如果他这时候和我说不想再念书,而去工地搬砖,我该是什么反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这个决定,成就了一位商界大佬。这个转变,是浦在廷用20多年马帮生涯打下的基础。我在游历红河县迤萨古镇时,曾经详细地记录过马帮生活(</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rexbez"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20px;">红河记 26—远去的马帮</a><span style="font-size:20px;">)。依靠走马的艰辛,浦在廷逐渐积累起大量财富,在晚清即将走向末路、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之际,他萌生了创办公司走实业的想法。1909年,浦在廷与人合伙,创办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家乡特产宣威火腿借此扬名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早在雍正时代,定名宣威州之后,宣威火腿即形成定名。宣威地处云南东北部,山高林密,气候湿润,适宜畜牧养殖。当地盛产的黑猪,肉质紧实、脂肪均匀,为腌制火腿提供了优质原料。但在《新纂云南通志》《宣威县志》等史书中,对宣威火腿并未有详细记载。大概是因为火腿腌制太过平民大众化,家家可以生产,所以司空见惯的缘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浦在廷建立公司,以火腿为原料,让宣威这一重要特产形成品牌效应,带起百余家宣威火腿商号。但由于军阀混战,官府盘剥,加上交通壅塞,公司运作几年即告倒闭。但是浦在廷并未气馁,多年马帮生活养成的不服输的性格,让他东山再起,建立“兄弟食品罐头公司”,命名商号为“大有恒”。1915年,浦家“双猪”牌火腿罐头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云南这一特产进打入国际市场。刚刚取得辛亥革命胜利、在广州品尝宣威火腿的孙中山,欣然题词“饮和食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浦先生通过经营火腿,与孙中山结缘,拥戴“三民主义”,出资捐建黄埔军校,出任军需局长,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参与平定陈炯明兵变。上月底我在中山大学学习,校园里有中山先生曾寓居过的一座小楼,外墙上还留有陈炯明炮击的弹坑。后来中山先生去世,拥护廖仲恺政府的浦先生,被叛乱的云南军阀杨希闵投入监牢,被救出后发现公司已被洗劫一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历两次经商失败,已近暮年的浦先生依然倔强。回乡之后,继续带领儿孙办厂。他把生意交给儿孙打理,自己则醉心于社会事务。他支援红军,修桥补路,参加抗战,向当时省主席龙云求情,为乡里百姓减免税费……1950年12月,80岁的浦在廷先生走完了传奇的一生,驾鹤西去。其儿女孙辈,在朝阳初升的新中国,开始了不同道路的新奋斗。他的孙子中有位浦江先生,是当代传奇人物,他在瓦良格航母进入中国、伊拉克战争中解救华侨、抓捕湄公河惨案元凶糯康这三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中,作出杰出贡献,为宣威浦家增添了无上荣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浦家半个世纪的经营,宣威火腿这张深山里的名片,终被擦亮。之后,一家名叫“德和”的罐头公司,以浦家为榜样和超越对象,在省城昆明建立起来,一直做到今天,以宣威火腿为主料的云腿食品,得到发扬光大。德和,并非源自孙中山先生为浦家的题词,其创始人也并非来自浦氏家族,但德和至今将浦在廷先生,视为行业的鼻祖、尊崇的楷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宣威火腿早已蜚声中外。它与浙江金华火腿、江苏如皋火腿并称中华三大名腿,并分别被称为云腿、南腿和北腿。2023年,宣威火腿年产量已近7万吨,产值11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37%,多年稳居中国火腿行业前茅,成为宣威之宝、云南之福。而浦在廷先生及其家族,把醇香的美食带给世人,更把传奇的经历和优秀的人格传遍天下,与美味的火腿一样,四处流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蒙蒙细雨中,我们离开宣威城,前往昆明。四月了,乌蒙山下正是一派早春景象。田垄刚刚翻过,草树刚刚萌出新绿,村庄在微雨中飞快地闪过。一小时后,已进入会泽县境。北面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处,就是我和儿子半年多前去过的雨碌大地缝。最近两次带他出行,都是偏远的山区,都很考验体力和毅力。这次对宣威浦家事迹的挖掘,让我多了些感触。像我们这样再平凡不过的人家,几无可能轰轰烈烈打遍天下,但至少可以潇潇洒洒走遍天下,唯其如此,方得不误此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