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战争文物故事

郁郁林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为了保卫祖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元帅在1945年8月23日向远东第一方面军前线部队——李思孝同志发布最高统帅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您在远东同日本人的战斗中,发挥出色、做出杰出的贡献表示感谢!通令嘉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伟大的战无不胜的苏联红军和红海军舰队万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原俄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全俄武装力量老战士社会联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前苏联驻华大使馆武官处武官,原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和国际第88特别旅参谋部部长助理瓦西里·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先生著:《国际第88旅的真实历史》,原版俄文版关于中国老战士李思孝(江子华)被授予斯大林嘉奖令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李思孝简历</p><p class="ql-block">为了保卫祖国</p><p class="ql-block">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元帅在1945年8月23日向远东第一方面军前线部队——李思孝同志发布最高统帅令</p><p class="ql-block">对您在远东同日本人的战斗中发挥出色、做出杰出的贡献表示感谢!通令嘉奖。</p><p class="ql-block">伟大的战无不胜的苏联红军和红海军舰队万岁!</p><p class="ql-block">“这种嘉奖令只有真正参加战争的人才能拿到,我的父亲有同样的嘉奖令,那是在柏林战役中颁发的。”杰尼所夫</p><p class="ql-block">李思孝的嘉奖令诠释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士用鲜血和牺牲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李思孝,又名江子华,男,汉族,1921年6月15日生,黑龙江省安达县人。1935年参加抗日革命工作,1945年8月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团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曾任阿城糖厂管理专员、国营松江胶合板厂处级科员,享受副省级待遇。</p><p class="ql-block">主要业绩:1935年末任滨州交通员。1937年任庆城三肇地区交通员。1937年末任东北抗日联军三军一师战士、班长。1938年5月至1939年5月,任庆城、铁力、三肇地区交通员。1939年6月至1940年3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所属第三军独立二师连长。1938年至1940年参加了以小兴安岭山区为依托的抗日斗争,期间两次负伤,1940年参加了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举办的军事指挥员短期训练班。1940年4月至1941年末,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12支队战士、班长、小队长,参加了著名《三肇烽火》的斗争,“攻破肇州和肇源”震动了全满。在中共龙江工作委员会策动下和抗联第三路军第12支队《三肇烽火》抗日革命大风暴的感召下,满洲国空军驻王岗第三飞行大队官兵举行了反满起义,导致了满洲国空军的彻底瓦解。被关东军宪兵司令部和满洲国治安部称为“三肇事件”和“王岗事件”。1941年末在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教导队与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工作。</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越境入苏到达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维亚茨科耶村所属叶拉布加行政区阿穆尔河畔集体农庄附近山地上的北野营实施战役、战斗间休整。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和远东方面军独立步兵第88旅建立以后,曾在旅后勤部、特务排特别班、参谋部工作,上士军衔后晋升为少尉。在苏联接受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期间,在远东步兵军官学校的学习和军事教练受益匪浅。1945年7月到苏军秘密集中,被派遣到远东第一方面军参加对日战争,1945年8月23日被授予斯大林嘉奖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5年8月末抵达哈尔滨市后进驻阿城县,任苏军驻阿城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兼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人民自卫军军代表。历任:东北人民自卫军阿城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兼连长、代理营长,东北人民自治军哈东军区三团代理团长,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二师三团代理团长,阿城县公安局副局长等职。后接管阿城糖厂任管理专员负责铁路公路运输等工作。1952年调入国营松江胶合板厂任科员,1981年离休。在对日战争中江子华曾三次负伤,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中国战士将在战场上流尽最后一滴鲜血,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自己的战旗而让战旗显得更加鲜艳夺目。建国以后一直在基层工作,从不追求名利。1981年12月15日病故于哈尔滨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