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南粤(羊城掠影三、十三行)

大熊(11018892)

<p class="ql-block">文化公园位于闹市区。</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有广州十三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十三行博物馆位于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上,占地306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5000多件(套),2016年开放。</p><p class="ql-block">——摘编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入口长廊。</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清代广东与世界贸易的主要港口城市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右边名为“珠江帆”,展示的是中外船模。</p><p class="ql-block">瑞典 “哥德堡号”</p> <p class="ql-block">美国“中国皇后号”</p> <p class="ql-block">中国“三益号”</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穹顶的环形画是广州商贸繁荣、万船来泊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众多的广州,我们选择参观这个很“小众”的十三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十三行是一个地名,十三行是一片商馆区,十三行是一个商人群体,十三行是一种贸易体制。</b></p><p class="ql-block">从1757年至1842年,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对欧美通商特区。</p><p class="ql-block">伴随着广州十三行贸易的繁荣,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件在这里频频发生,很多影响全国乃至世界,十三行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前言”</p><p class="ql-block">“十三行”是专称一个行业、一种职能,即明清对外贸易特有的机制与行当,其意义超越地域名、商馆数之名、资本集团之名以及制度名,而是历史之名,是传统的延续。</p><p class="ql-block">——摘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通俗的说,十三行是从事政府(朝廷)<b>特许</b>的、垄断性的对内对外商贸活动的商人群体,他们同时拥有相应的管理职权。</p> <p class="ql-block">粤海关是清朝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十三行是财政收入的贡献主体。</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制度,目的是“以官制商、以商制夷”。</p> <p class="ql-block">外洋船牌——粤海关发给瑞典“斯德哥号”商船的通关证明。</p> <p class="ql-block">粤海关不仅为清政府提供了可观的税收,还为宫廷采办前所未见的西洋奇器宝玩。宫廷贵族对舶来品的喜爱,刺激了广东督抚、粤海关监督等依靠十三行这一洋货市场竞相采购进口货。广州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绝大部分是由王恒、冯杰夫妇无偿捐赠。</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刻的国际象棋。</p> <p class="ql-block">再现当年的商号店铺。</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行商是代表清政府对外商进行管理,并拥有茶、丝、棉布等特许商品经营权的商人。在十三行鼎盛时期,行商中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最。除了行商之外,还有行外商人,在十三行一带从事非特许商品贸易。</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 <p class="ql-block">开海贸易以来,尤其是广州对欧美一口通商后,进出口商品都集中在这里,然后经过十三行商人进行交易。茶叶、丝绸、瓷器、棉布及中药材等出口量大增,进口商品主要有毛皮、毛织品、木材、胡椒、西洋参等,广州成为华洋商贸中心。</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商馆名已经很国际化😀。</p> <p class="ql-block">很有趣的广州英语对话😆。</p> <p class="ql-block">当时商船的货仓剖面。</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时期的进口商品以毛皮、毛织品、木材、胡椒、西洋参及工艺品等为主,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造成了洋货在国内市场销路举步维艰。</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 <p class="ql-block">外国人家居厅堂。</p> <p class="ql-block">中式家具。</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地图。</p> <p class="ql-block">通草水彩画——吸食大烟。</p> <p class="ql-block">康熙朱批奏折(红字部分,关于外国人愿为天朝效力的批复)。</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的终结</p><p class="ql-block">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十三行商人与清政府共同进退,为抵御英国的侵略作出贡献。中英《南京条约》的签署结束了十三行对欧美海上贸易的经营特权。</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十三行商馆区被战火烧毁。</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 <p class="ql-block">中英南京条约稿本(局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二楼是“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十三行时期文物专室陈列展”,博物馆的绝大部分馆藏文物都是由这对夫妻捐赠的。</p> <p class="ql-block">五常酸枝家具</p><p class="ql-block">清代广式家具畅销欧美,从而激发了广式家具行业追随西洋风,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形式,专为外销量身定制的酸枝家具。<b>五常酸枝家具是清代后期专供外销的广式家具之一,国内市场未见实物流传,</b>只遗存《广东五常酸枝家具》图谱在世,图谱绘有六百多款家具,为外国买家参考定制之用。</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 <p class="ql-block">广彩瓷</p><p class="ql-block">广彩瓷是在17世纪广州对外贸易过程中催生的。为满足外销需求,善于变通的广州工匠采用青花、五彩、粉彩等色釉,以及进口颜料,按照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在素身瓷器上彩绘各种图案,烘烧后外销。<b>广彩瓷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体</b>,在外销中不断创新、变化、发展,逐步形成色彩绚丽、纹饰多变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p class="ql-block">洛克菲勒广彩瓷</p><p class="ql-block">乾隆晚期,有一种色彩极为富丽,绘工特别精美,题材各异的广彩瓷器,外国藏家追捧为“皇室瓷”。美国洛克菲勒家族藏有数量不菲的该类瓷器。近年,由于清代外销广彩瓷大量回流中国,国内收藏界对外销广彩瓷有了进一步认识,并把<b>此类风格特色的乾隆广彩瓷称之为洛克菲勒瓷</b>,以示珍贵。</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 <p class="ql-block">清代官服补子纹样。</p> <p class="ql-block">徽章瓷</p><p class="ql-block">徽章瓷是按照外商提供的特殊标识图案和要求,在广州加彩烧制。微章瓷是专门定制的瓷器,器物上绘有皇家贵族、西洋宗教传说、商旅军团等徽章标志纹饰,每件徽章瓷器的背后都蕴含着徽章主人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 <p class="ql-block">“银领风潮”部分展示了大量精巧的银制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18世纪前后,广州生产的外销扇风靡欧美,欧洲上流社会的贵妇、少女们都竞相以手执极具东方情趣的精巧扇子为时尚,甚至<b>利用扇子作为社交场合的道具,形成了一套流行于西方的扇语</b>。</p><p class="ql-block">——摘自博物馆说明</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十三行时期文物专室陈列展十分精彩👍,作为个人收藏并捐赠更显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十三行成就了广州的商贸繁荣以及中西合璧的风采。</p><p class="ql-block">接触一下这一段历史,可以更好的了解今天的广州——这座世界一线城市的来世今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