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南岛乐城镇博鳌城隍庙:历史、文化与信仰交织的圣地。

CMU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探秘海南乐城城隍庙:历史、文化与信仰交织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月中旬,我来到海南海口市博鳌镇游玩,期间顺道探访了附近的乐城城隍庙。这座庙宇虽为重建,却依旧香火鼎盛,承载着悠远的传统,令人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琼海市乐城的城隍庙,是海南建筑年代较早的城隍庙之一,其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历史底蕴深厚。提及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城内的城隍庙,在清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昌化县志·祀典》中有明确记载:“城隍庙,知县璩之灿、典史陈汉捐资重修。”由此推断,既然在清初进行过重修,那么它极有可能始建于清代以前的明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乐城镇坐落于琼海市博鳌的西南部、万泉河的入海口,是一座被开阔水面环绕的小岛。乐会古城就建于这座小岛上,天然的水面屏障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需修筑高大坚固的城墙,便能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在乐会古城,不仅有城隍庙,四个方向还各有一座庙宇,分别是东关朝王庙、西关朝王庙、南关华光大帝庙和北关石角侯王庙。古人笃信,这些庙宇中的神明共同庇佑着城市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乐城的城隍庙坐西朝东,门额设计成独特的卷册形,上面书写着“城隍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门左右两侧各绘有一幅武士牵马图,左边武士牵着一匹白马,右边武士则牵着一匹黑马。传说这两匹马是城隍爷出巡时的坐骑,黑马名为“掣电”,白马名为“追风”,奔跑起来风驰电掣,速度惊人。大门内侧悬挂着一副对联:“乾坤定矣;钟鼓乐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步入大门,庭院之中有一座六柱亭式的石亭。院内西厢的副殿是城隍夫人殿,供奉着城隍夫人。主殿城隍大殿的门额上刻有“城隍宝殿”四字。殿前两侧的柱子上挂着对联:“爷爷恩威庇黎民,城隍主宰安社稷”,彰显着城隍爷的威严与庇佑众生的职责。大殿墙壁两侧立着一些陪祀神像,大致能辨认出牛头神和马面鬼,他们通常被视为阴司神明。不过,这座庙里的牛头神和马面鬼却身着文官服饰,牛头神头戴牛头样式的帽子,人身人面,手持判官笔和生死簿;马面鬼同样人身人面,头戴马头样式的帽子,手捧书卷状的神器,这与常见的手持武器的形象和职责有所不同。大殿正中是祭祀神龛,神龛正中写着“英灵显赫”,两侧对联为:“神明有应修功解厄辩邪正,天道无私做善降祥知祸福”,时刻提醒着人们要秉持善念,多行善事。在中国的庙宇中,对联是劝导人们向善的重要文化载体。神龛里一大一小两尊神像均为坐姿,头戴官帽,正中的神像身着官袍,右手拿着一块写有“国泰民安”的笏板,面色红润,气宇轩昂。一般来说,城隍庙里的城隍爷都有一大一小两尊,大的一尊通常是泥塑或石雕,固定在庙内;小的一尊多为木制,便于在农历节日或庙会时出巡。城隍爷坐轿出巡的场面往往十分壮观,是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盛大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镇里的一位老人讲述,庙里供奉的这尊城隍爷神像,极有可能是古代乐会县的第一任县令!然而,据《琼海县志》和其他一些古代海南县志记载,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撤容琼县置乐会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平章阔里吉思平定黎族叛乱后,将乐会县西北境新归附的黎峒寨五百一十九个、民二万余户划出,另置会同县。当时乐会县境东至博鳌港,东北至会同县调懒港,会同县境东南至本县调懒港,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县域基本未变。而乐城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当时博鳌属于乐会县,第一任县令应在公元660年左右上任。那么,700多年后才建成的城隍庙,为何会将第一任县令作为城隍爷来供奉呢?实际上,这源于一种关于城隍的习俗文化。城隍爷被视为阴间长官,肩负着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以及阴司冥籍的重任,因此许多地方常选择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担任城隍爷,期望他们的英灵能如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后世乐会县人修建城隍庙时,选择第一任县令来充当本县的城隍爷,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乐城的城隍庙因历史悠久、灵验异常而声名远扬,吸引了大批善男信女前来朝拜、求签、许愿和还愿,其影响力甚至波及省外,不少来自江浙一带的商贾也慕名前来敬香。每年农历五月十一城隍爷诞辰以及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庙会。元宵节当天,各种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到了晚上,全城灯笼高悬,香烟袅袅,烛光通明。城隍爷端坐在木头轿子里,在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簇拥下游街,家家户户都摆好香案,恭迎城隍爷的到来。大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纷纷跪地叩拜,祈求城隍爷赐予安康吉祥,保佑一方平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隍爷”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每座城市都有一位专属的保护神,那便是城隍爷,而祭祀城隍爷的庙宇则被称为“城隍庙”。那么,“城隍”这个名称究竟从何而来呢?在古代,有水的城堑被称作“池”,无水的城堑则被称作“隍”。“城隍”二字最早见于《易经·泰卦》的记载:“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也就是护城河。“城隍”一词连用,最早出现在后汉班固的《两都赋·序》中:“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这里的“城隍”泛指城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将城隍作为神来祭祀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我国最早的文献之一《礼记》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释道:所祭有八神。意思是说,每年年终的腊八日,即阴历十二月初八这天,都要祭祀八位神,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其中的水墉指农田中的沟渠,位列第七的“水墉神”便是城隍神的前身。东汉道教形成后,自然神被人格化,有的地方将水墉神升格为城隍神,并将其视为城市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隍爷”的级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隍爷被封为神后,很早就与其他神一起被纳入国家祭典。不过,在天地诸神的待遇体系中,城隍神的地位却比许多其他神要低。宋代时,祭祀城隍神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并且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前往城隍庙拜谒。元代时,城隍神被追封为“辅德显忠康济王”。元文宗天历年间,城隍爷开始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便有了寝殿,供奉着城隍爷和城隍夫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称帝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为显佑王,一时间全国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次年,朝廷规定将城隍附祭于天地诸神之坛,并给各级城市的城隍爷封爵:府城一级的城隍被封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官秩二品;州一级的城隍被封为“鉴察司民城隍佑灵侯”,官秩三品;县一级的城隍被封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官秩四品。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还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使祭祀程序规范化,城隍庙在民间的信仰也因此愈发普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注:文章部分内容选自《海南庙的故事》与人文启迪《琼海乐城镇城隍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