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一、从一场“爬树实验”说起</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普陀山徒步途中,一场“爬树”的场景引发深思:有人卡在树杈上使不上劲,有人在下方拼命加油却徒劳,最终在“上面拽、底下托”的协作中突破。这场看似诙谐的体验,暗藏着教育、成长与心学的深刻隐喻。正如善才老师所言:“教育是力与力的相互作用,找不到着力点,所有努力都是徒劳。”</span><br></p> <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教育的本质:找到力的作用点</h1><br> <b>教育是力与力的相互作用,心是一切的原点</b><br><br>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定力、经济力、慧力”需与孩子的成长需求形成“作用点”。就像爬树需要抓住树杈,教育的关键是“心与心的同频”——父母若自己不会“爬树”(缺乏成长示范),便难以为孩子创造向上的契机。<br> 这次活动视频中孩子跪地为母亲加油,母子动作同频,印证“父母伟大孩子伟大,孩子伟大父母伟大”的共生关系。<br><br> <b>改变有三个维度: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最高级的是心上改</b><br><br> 表面的行为调整(事上改)、理论学习(理上改),都不如从“心”出发的觉醒(心上改)。心是境界,是“道即心,心即道”的本源,唯有“心上改”才能真正触动生命能量的流转。<br> <h3><p><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心的三层境界:形象、印象、心印</span></p><p><br></p><p><b>1. 形象:第一眼的“形”与看不见的“象”</b></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大象无形,象是看不见的感受,是心的投射。”</span><br></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初见是“形”(外貌、身份),相处是“象”(气质、能量)。如老子所言“大象无形”,真正决定关系深度的,是超越外在的“心之气象”。</span><br></p><p><br></p><p><b>2. 印象:在互动中照见真实生命状态</b></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印象是当下生命状态的显化,心在哪,命就活在哪个世界。”</span><br></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次分享、一次服务,都是“心”的折射。组长的用心程度,藏在对组员的每一次回应中,细节即“心”的刻度。</span><br></p><p><br></p><p><b>3. 心印:从“相印”到“相信”,打开能量阀门</b></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相信是最大的阀门,相信传习社比相信自己还坚定,奇迹才会发生。”</span><br></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从“形象”到“印象”再到“心印”,是关系从浅层到深层的递进。当“心印”达成,便如“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实现能量的共振与传递。</span><br></p></h3> <h3><p><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组长的超级身份:在践行中百炼成钢</span></p><p><br></p><p> <b>“组长是超级身份,是铺路石,更是引领者”</b></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传习社的“组长”不是头衔,而是“超级符号”。如同铁匠铺里反复捶打的钢材,组长在服务组员的过程中,历经“敲打”才能成钢。逃避挑战,便是放弃成长的机会。</span><br></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不敢站出来拿超级符号,不仅傻而且蠢”</span><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个时代,引领者才能突围。组长的每一次分享、每一次担当,都是“输出倒逼输入”的成长。别怕犯错,“好面子”才是成长的最大阻碍。</span><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痛苦不是拿来难受的,快乐也不是拿来享受的,都是拿来觉醒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带班中的困惑、磨合中的矛盾,皆是“心”的修炼场。就像爬树时的卡顿,正是突破认知局限的契机。</span><br></p></h3> <h3><p></p><p>五、传习社的初心:从“解决问题”到“让问题消失”</p><br> <b>“学得多不如学得深,少则得,多则惑”</b><br> 信息爆炸时代,盲目学习只会“问题越多”。传习社追求“心上改”,从根源切断问题的滋生,而非头痛医头。<br><br><b>“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位,阴阳和合才有‘三生万物’”</b><br> 夫妻如“阴阳”,孩子是“三”,唯有夫妻同频(心相印),家庭才能生发出蓬勃的“生机”。正如陈香学长夫妻的“灵魂伴侣”状态,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土壤。</h3> <h3><p></p><p></p></h3><h1>六、结语:把每一次“爬树”,都变成心的修炼</h1> 善才老师的分享,从爬树的具体场景,延伸到教育、关系、成长的底层逻辑,核心始终围绕一个“心”字:<br>• 对家长而言,“心”是放下焦虑,成为孩子的“爬树榜样”;<br>• 对组长而言,“心”是担当使命,在服务中修炼“超级身份”;<br>• 对所有人而言,“心”是相信的力量,是“心连心,心相印”的终极答案。<br> 下次当你遇到“爬树”般的困境时,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找到了“心”的着力点?是否愿意在捶打中,成为那块百炼的好钢?<br><br>行动建议:<br> 1. 本周完成“拥抱陌生人”挑战,(选择同性拥抱)检验“心”的开放度;<p></p><p> 2. 梳理一次与组员/家人的“心之互动”,写下3个可改进的细节;<br> 3. 记住:“用心,心才有用”——把每一次践行,都变成“心印”的修炼。<br> 愿我们都能在“爬树”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心之树杈”,向上生长,向下扎根。</p> <p class="ql-block">编辑:何佳莹</p><p class="ql-block">审核:文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