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风雪高原军情迫 英雄战胜大渡河》一文中提及《歌唱二郎山》一曲,创作于1951年,由洛水(祝一明)作词,时乐蒙根据大别山区信阳民间小调并融入豫剧音调谱曲,孙蘸白演唱。歌曲讴歌了我军修筑川藏公路时,积极乐观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二郎山位于四川省天全县城西50公里处,海拔3437米。1950年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官兵用手中钢钎和铁锤打通二郎山天险,以近五千名战士生命为代价,用4年时间修通了长达2416公里的川藏公路,使人员与物资源源不断运进藏区。 当年西南军区抽调部队组建四个工兵团,其工兵十团由于出色完成在二郎山筑路任务,被授予“二郎山筑路英雄”光荣称号。 1951年西南军区文工团组织慰问团到一线筑路部队进行慰问时,洛水、时乐蒙为工兵十团的英雄事迹所感动,谱写出激昂豪迈的《歌唱二郎山》。同年7月进京参加全军第一届文艺汇演,获得评委一致好评,并深得总理、贺龙喜爱,1952年荣获全军文艺创作一等奖。<br> 1951年8月工兵十团赴朝参战,1957年4月归国,隶属沈阳军区,为工程兵舟桥82团。 《歌唱二郎山》首唱孙蘸白,他后来曾在总政歌舞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教,我未能找寻到他的演唱录音。 时任西南军区文工团歌剧队队长孟贵彬于1952年录唱的《歌唱二郎山》曾灌制唱片,他的演唱高音清澈、情感丰富,表演风格质朴自然。 《歌唱二郎山》是由大别山风情民歌移植而来,曲调高亢悠扬,具有独特韵味;歌词直白朴实,时代特征鲜明。歌曲以河南豫剧慢板过门为前奏,采取二段体形式创作而成,共分四段歌词,其第三段原词: 帝国那主义国民党狼子野心狂,<br> 人民痛苦那深如海,<br> 日日夜夜盼解放那个盼解放。<br> <div> 中国那共产党呀像那红太阳,<br> 解放军真坚强,下决心进西藏,<br> 保障那胜利呀巩固那国防。<br></div> 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首歌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曾跨越国门,传播至海外。1957年新加坡著名歌手巫美玲在翻唱《歌唱二郎山》时,想必是为尊重原唱,对这一段歌词未妄自修改,而是将其轮空,以乐器伴奏替代。 曾有一位参与联合国军的英国人,在朝鲜战场被我志愿军俘获,在战俘营中天天听到《歌唱二郎山》,对此十分喜爱,却苦于没有曲谱而未能学会。归国数年之后,听闻有中国某文艺代表团访英,专程找到代表团希望能得到《歌唱二郎山》的歌谱。 1961年总政歌舞团孟贵彬再次录制《歌唱二郎山》,将这一段歌词翻新,替换后的新曲谱延用至今。由于52版原声音频目前很难查寻,现如今流传的“孟贵彬原唱”,多出自于1961年演唱版本。 <div> 我还是喜欢52版原唱,儿时听过的歌声尤觉亲切。声发乎于心,音出之于情,似陈年老酒、醇香浓郁,虽经时间沉淀,却仍不失当年气息与韵味。</div> 历经运动“隔离期”后,1986年战友文工团张振富将这首歌重又带回人们视线。遗憾的是那时华语歌坛已转向通俗,港台之风盛行,《歌唱二郎山》很难融入其中。 2007年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吕继宏、梦鸽将《歌唱二郎山》搬上央视舞台,其后众多歌唱演员翻唱此歌,不再一一列举。 坐着旅行观光车去唱“二郎山”,又怎能体会到艰难跋涉之苦。一壶老酒,几经勾兑,历史感淡薄了,亲切感流失了,这就是原音与后续翻唱的最大区别。<div> 乐与政通,听音而知俗,闻乐而察民风。如今音乐转型为“市场化”,其人文属性、社会功能有所缺失。</div> 回首往昔,心中流淌有不尽的歌声,它们虽高山流水,却根植于平民大众;虽阳春白雪,却采风于穷乡僻壤。昔日的歌声已随时代远去,但所刻录的时代印记将永远留存。<br><br> 2025年4月10日<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感谢欣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