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企业家的孝道传承:深切怀念慈母

岚源文化

<p class="ql-block">  【编者按】清明时节,林生雄董事长以长文追忆母亲陈尾姑女士(1930-2024)的一生。这位历经抗战、建国、改革开放的世纪母亲,培养出了七位优秀子女,用95年人生诠释了“忠厚传家久”的真谛。今日刊发此文,既是寄托哀思,更期待与大家共勉孝道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我们兄弟姐妹来到马尾为父母扫墓。当脚步踏入陵园那一刻,我对母亲的思念再也难以抑制,泪水夺眶而出。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一周年(2024年4月9日—2025年4月9日),在清理墓前杂草时,我的思绪弥漫,随着手中的枝叶飘回往昔有母亲悉心守护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母亲在次子林生雄办公室</b></p> 母亲的坚韧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伟大女性,出生于1930年,在一个充斥着战乱与动荡的年代中长大。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母亲是那段厚重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十八岁时,母亲经媒人介绍与父亲喜结连理。然而,新婚生活并未带来多少宁静与温馨。新中国刚刚诞生,社会正经历巨大的变革。由于家庭被划定为富农,加之父亲长年疾病缠身,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生活的重担便早早压在了母亲单薄的肩上。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母亲成了家中的顶梁柱,操持着田间繁重的农活和饲养家禽家畜等一切家务事。凌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之中时,母亲却已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喂养着一群家禽家畜,只为能换取微薄的收入来支撑起这个家。台风季节来临时,母亲更是辛苦,凌晨三四点便起床,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去耙捡用来烧饭的木麻黄(本地叫“耙草”)的树叶,为家中的每一餐辛苦奔波。</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一段记忆我至今仍然清晰,那时,家中的存粮告急,母亲毫不犹豫地摘下田里尚未成熟的地瓜煮成地瓜汤来喂养我们,自己却空腹去田间劳作,中午时分,还要挑着沉重的杂草回来喂猪。生活的艰难,可见一斑。更让我们心痛的是,为了贴补家用,母亲竟然劝说父亲,将外婆赠予的那只珍贵玉手镯变卖。那只手镯,不仅是外婆的心意,更是家族几代人的传承之物。母亲心中的不舍可想而知,但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母亲毅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多年后,当我出差至香港,特意为母亲选购了一只玉手镯,希望能弥补当年的遗憾。母亲看后告诉我,那只外婆赠送的手镯上,有红丝隐隐流动。言语间,我感受到了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淡淡的忧伤。对于那时的选择,我知道母亲无怨无悔,但我心中,却永远留下了一份对母亲无私奉献的感激与敬意。母亲起早贪黑,几十年如一日地劳作,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田地里都有她辛勤的身影。然而,长期的劳作使她深受风湿病的折磨,晚年只能坐着轮椅生活。母亲于2024年4月11日上午10点火化后,我们还能见到母亲那一只患有风湿病脚的骨头,颜色变成了淡淡的绿色,仿佛在诉说母亲生前的痛苦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母亲陈尾姑</b></p> 母亲的奉献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爱护子女,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兄弟姐妹成长,她的关怀与呵护,是我们人生路上最温暖的依靠。我从小体弱多病,每次生病肚子会痛上一周。那个年代医生说是因为肚子里有胆道蛔虫。每次生病我都在床上大哭翻滚,痛不欲生,都是母亲与爷爷轮流背着我在屋里走动,才能减缓我的一点疼痛。在昏暗油灯的光亮里,在狭小的小屋里,母亲忍着困乏,忍着我的啼哭声,忍着怕我一病不起的极度担忧,母亲背着我走来走去,走来走去,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有时医生开的药吃完了也不见好,母亲只好到路边烧香烧纸,祈求老天爷保佑,并自己安慰自己:“生雄八字贵格,从小受尽磨难,长大必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每次生病,都是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我,以致我在结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当工作繁忙感冒生病、人难受时,依然想着:“如果母亲在我身边,一定会拿药给我吃。”母亲的温馨陪伴,我永生难忘。我们兄弟姐妹都在母亲的关怀下长大,从未遭受过母亲的责备或打骂。即便是在家庭经济最为拮据的日子里,母亲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总是乐观地善待一切。每当我们被父亲责备时,母亲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为我们遮风挡雨。记得有一次,父亲刚买回来的泡沫拖鞋,被我剪下几块,用做写作业的铅笔擦,父亲发现后,用乡下锁门用的横棍从我腿上一杆打过去,我应声倒地,膝盖立即变得红肿,当场无法走路,母亲与宝珠姐抱着我伤心大哭,在母亲的怀抱里,我得到了安慰、感受到了温暖。</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呵护与关怀,我们将永远铭记心中。2002年,我在福州创办思嘉工厂,母亲时常替我操心,每天打电话给我嘘寒问暖。母亲怕我挨饿胃痛,便吩咐家中兄弟姐妹要经常煮好饭菜送到工厂给我吃;母亲知道我体虚胃寒,于是又特地叮嘱兄弟姐妹及弟媳,一定要买厚的棉被给我保暖。2003年,思嘉工厂厂房建好,机器设备安装好后,由于公司运转缺少流动资金,机器无法开动。我去三明借钱没借到,郁闷之下酒喝多了,半夜打电话给母亲,忍不住大哭一场,没想到此事后来让母亲担忧至深。母亲经常对我念叨:“现在各家兄弟姐妹都生活得非常好,你这么辛苦,搞得一个人在福州,家又在厦门,身边没人照顾,更要注意身体。”母亲的叮咛嘱咐,直到现在也常常在我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母亲生日与次子林生雄的合照</b></p> 母亲的智慧 <p class="ql-block">  在我念小学时,有次中午放学回家,约了同学一起去拔兔草。当时我们在生产队的一片花生园中拔草,不料被村干部发现,便被他们一路追赶。我们跑到隔壁乡村的“横山寺”时被抓住,箩筐及锄头都被没收。我同学的父亲下午就将箩筐和锄头取回家,可我家的东西三天都取不回来。母亲只好带着一袋地瓜粉送到干部家,才取回箩筐和锄头。这件事发生后,母亲不但没有责备我,也没有抱怨村干部,还鼓励我说:“你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今后离开贫穷的农村,到城市去发展,才能光宗耀祖,照顾好全家兄弟姐妹的生活。”因此我奋发读书,努力做一个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都得益于母亲当年的教诲。我从母亲身上不仅学到了如何化解人生中的难题,更领悟到面对困难时应停止无谓的抱怨,不将责任推诿于他人或社会。母亲一生明智,是一位拥有大智慧、有远见的人。母亲用自己对家庭大事的独到见解与明智抉择,引领我们构筑美满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末,随着出国工作热潮的兴起,三明地区很多人选择走出国门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我与我大哥而和相商,决定让几个兄弟共同前去欧洲打工,以期望改善生活。经得母亲同意,而和、生豪、生杰三个人决定一起远赴欧洲。我费尽心思在三明办了护照,兄弟三个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欧洲工作,他们在那里辛勤工作了数年,其间不断寄钱回家,给家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当时,生豪、生杰都已结婚,各家的孩子都是母亲在照顾,有一天,母亲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三兄弟应该回国发展,不宜久留异国他乡,赚钱重要,但家庭和孩子的读书教育同样重要。这之后,而和、生豪、生杰陆续回国发展,才有今天的事业成就和美满幸福的家庭,这都得益于母亲充满智慧的正确决策。</p> <p class="ql-block">  三个兄弟回国之后,于九十年代在福州晋安区岭头镇办了一个雨衣厂,凭借兄弟们共同努力和经营,产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甚至出口至欧洲、美国。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公司开始实现盈利,这时,母亲察觉到了兄弟之间有了不同意见,认为长此以往会伤了和气。母亲及时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必须快速解决这个问题,我立即召集兄弟几个开会,算出工厂利润,将全部利润分给各个兄弟,雨衣厂交给生杰经营,其他兄弟自己成立公司,各自发展,互帮互助。如果没有母亲的果断决定,七个兄弟姐妹就没有如今在福州的七家独立的公司,我们应该万分感谢母亲的远见和英明决策。和气待人是母亲一生的准则,母亲以这样的态度教导并影响着我们。母亲从来不在人后闲言碎语,也不会直接当面批评别人,而是温和地教育引导后辈要积极向上,努力做事,乐观面对生活的挑战。母亲经常告诉我们兄弟姐妹应和谐相处,不应该在小事上过于计较,应该有宽大的胸怀和格局。正是母亲高尚的品德和智慧的感染与引导,才使我们七个兄弟姐妹如今依然能够团结一心,相互鼓励,努力拼搏,为社会、国家做贡献。</p> 母亲的幸福晚年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七个兄弟姐妹。自母亲从平潭搬到福州友兰苑定居后,尽管我工作繁忙,但其他兄弟姐妹、儿孙们都时常来看望和慰问母亲。每年都有许多人来祝贺母亲的生日,从直系子女孙儿女发展到外曾孙、曾孙女,共有70多位直系亲属,让母亲的晚年充满了温暖和陪伴。2024年4月3日,母亲不会进食之后,眼睛一直闭着,孙子浩辉、文涛,孙女雅兰、外孙邱文鹏等到家中看望母亲时,我们见到母亲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之后几天,母亲的五十多个孙辈、曾孙辈都陆续前来看望母亲。母亲躺在床上,依然在苦苦坚持着,我们兄弟姐妹感觉到母亲似乎在等待着谁的到来,大哥提出母亲应该是在等待孙子林启东从美国回来。4月7日晚上,林启东在深夜从长乐机场赶回直奔母亲的床前;4月8日孙子林国梁、儿媳妇林红婷从厦门赶来福州看望。在见过所有人后,母亲于第二天下午4:20安详地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母亲与次子林生雄、五子林生智</b></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而又充满了光辉的一生,您抚育我们七个兄弟姐妹长大,又帮助儿女照顾几个孙子、孙女。正因为有母亲倾注心血的教导和照料,才有我们兄弟姐妹今天的幸福生活。母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温馨的回忆与宝贵的教诲,母亲的爱永远陪伴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左图:母亲在平潭海坛古城参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右图:母亲与孙女林思嘉</b></p> <p class="ql-block">  母亲,请您放心!您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我们兄弟姐妹依然时常抽空回到老家看看您亲手建造的农村五层四合院,我们知道这是您在世时打算给我们兄弟五人每人分一层的房子,倾注了您的许多心血。虽然房子现在空置着,但为了铭记您的养育之恩,最近我们决定重新翻修房子,让这幢承载着母爱的房子,成为教育子孙后辈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母亲,请您放心!我们兄弟姐妹几人谨记您的教诲,一定会继续努力奋斗,奉献社会,感恩时代,感恩祖国的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母亲,我们七个兄弟姐妹及下一代近70位子孙,依然保持着您最珍视的家庭观念:逢喜事必相聚,遇困难共分担,团结包容,互相鼓励,健康幸福地生活着。看着下一代勤学奋进的身影,他们研习人生哲学、精进经营之道,在各行各业为家乡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姿态,想必正是您最欣慰的模样。您的教诲已化作后辈们努力奋斗、感恩社会的实际行动。这份传承,或许就是对您最好的告慰。</p><p class="ql-block"> ( 林生雄写于2025年4月9日福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家族合照</b></p> <p class="ql-block">  特别声明:本期推送的文章所使用或引用的个别网络下载的图片和历史资料,谨郑重向各位图片摄影者和文史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文章撰写中如有不妥之处,也敬请大家见谅。欢迎大家发言、关注、收藏、转发。欢迎乡亲乡贤及“东岚人”投稿,稿件内容包括word文本+相关图片视频,或已编辑好的美文。联系电话:19959370359。</p><p class="ql-block"> 作 者:林生雄/文. 图</p><p class="ql-block"> 编 辑:念 龙 林清怡</p><p class="ql-block"> 审 核:郭祖兴 念孝明</p><p class="ql-block"> 监 制:郭祖兴 冯秉瑞 杨际岚</p><p class="ql-block"> 【岚源文化】《带您读平潭》第47期第1篇(共225篇)</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