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文</p><p class="ql-block"> 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p><p class="ql-block">钤印:大吉祥(朱)</p><p class="ql-block"> 何崝之印(白) </p><p class="ql-block"> 虚室生白(朱)</p> <p class="ql-block"> 该铭文是周武王时期刻在盥盘(脸盆)上的文字,但文献仅记载其文本内容被收录于《大戴礼》中,未说明实物是否存世过,上图是何崝教授戊寅由沪回蓉所作,水浸烟薰不忍弃今重新裱禙。先生戊寅有《应玲璞师命赴沪预纂<古文字诂林>》诗。</p> <p class="ql-block"> 在夏商年代经常将每一个器物从功能、外形上寓道理于其中,使人在使用这些器物的同时看到这些文字,从而实现教化。而为了使这些文字更能够被牢记,撰写者是动了脑筋的,使用的字不仅扣型、扣意,更融入诗的对仗、排比和比喻手法,并注重音韵,以便琅琅上口,警醒世人!</p> <p class="ql-block"> 《盥盘铭》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意义!</p><p class="ql-block"> 又:写在脸盆上的《盥盘铭》,其中的深意是人与自然的抗争还有获胜的可能,而与人类自身的恶群为伍、沉溺于其中是无法自拔的,自省人类的劣根性之难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