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疯狂的三月,出了一趟远门——三千多公里外的尼泊尔,尝试了人生第一次的高原徒步,尝试了人生第一次的滑翔伞,也参与了他们最疯狂的节日洒红节。</p><p class="ql-block"> 旅途中带了两本书,但是只读了一本,令人欣喜惊奇的事情太多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乱哄哄灰蒙蒙的加德满都</p> <p class="ql-block">徒步中的我。</p> <p class="ql-block">以喜马拉雅为背景飞一会儿,老鹰在我的脚底下……</p> <p class="ql-block">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鱼尾峰。</p> <p class="ql-block">布恩山的高山杜鹃。</p> <p class="ql-block">走了那么久还能意气风发,老太太健身没有白练。</p> <p class="ql-block">本月读书六本:</p> <p class="ql-block">1.《撒哈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作者】三毛</p><p class="ql-block">重读这本书的起源是小红薯,动不动推给我各种关于三毛的讯息,于是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从书架上翻出已经发黄的《撒哈拉的故事》,看看还能不能找到当年的心动。读完以后,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自己:我依然喜欢读三毛,是她开启了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初读三毛的时候,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杭州,绿皮火车咣当咣当五六个小时,为了省钱住在人家的教室里。尽管这样,已经是班里去过最远地方的孩子了。在那个除了公务没有人出国的时代,三毛笔下的马德里、柏林、小镇阿雍,那些遥远而陌生的故事,那些形形色色的沙漠居民,她三分戏谑两分得意不无夸张地记叙在我们看起来是天方夜谭一般的远方。我曾为《中国饭店》莞尔,为《娃娃新娘》担心,为《沙巴军曹》感动,为《哑奴》落泪……再读,依然会被她的文字打动。</p><p class="ql-block">2024年的九月,我也去了三毛念过书的马德里。在丽池公园的水晶宫前,我跟朋友说:“这里,是少年荷西把学生帽卷起来,握在手心里一边倒退一边喊着:ECHO,再见(ECHO,再见……其时,漫天雪花纷纷飞舞。”在普拉多美术馆,我找到了三毛留影的机位,拍了同款照片。</p><p class="ql-block">年少时候读过的书,就这样深深地刻入了记忆深处,不思量,自难忘。</p> <p class="ql-block">马德里的丽池公园,三毛跟荷西告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爱吃的西班牙油条,当年三毛留学马德里的时候也吃过吧?</p> <p class="ql-block">三毛有张照片就是在普拉多美术馆外拍的,她也是个爱看美术馆的人呢。</p> <p class="ql-block">2.《散散的完满》</p><p class="ql-block">【日本】山村暮鸟</p><p class="ql-block">【翻译】美空</p><p class="ql-block">【绘画】小满</p><p class="ql-block">一直以为山村暮鸟是女性,直到看了前言才知道这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讲给孩子的寓言故事。百度了才知道这是一个当过传教士的男性诗人,只活了四十岁,今年是他去世的第101年,时光飞逝啊。</p><p class="ql-block">整本书由36个小故事组成,文字细腻恬淡,故事的主角是孩子们熟悉的鲷鱼、母鸡、青蛙、田鼠、猫头鹰……淡淡的故事里有人生的无奈和悲凉,也有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的勇气和信心。</p><p class="ql-block">最喜欢的是第一篇,《海的故事》,短短的故事,有温柔,有残酷,有语重心长的教育,有不谙世事的勇敢。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你们要快快长大,趁着这里冷冷的风还未吹来,雪还未落下时,就飞回遥远又遥远的故乡去呀!回到那迢迢故乡的家,必定要经历长长的旅途。是这样啊,有森林树木的地方还不算太坏;但是,飞累了也不能收拢羽翼,腹中空空也无以为食,必须要飞过那无边无际、无遮无拦的大海。即使没日没夜地飞,不花上七天十天也无法穿越那么大的大海呀。”“哎呀”小家伙们听到这些都吃了一惊。“所以呀,羽翼嫩弱、身体不强壮的,就会在途中可怜地坠海死去。”“帮它就好了”一个性急的抢嘴。“可是,帮不了的。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谁,自己的事情都只有自己能做,个个都在拼命呀!要帮别人的话,自己也难免一死,那就一事无成了对吧?真的,帮助和被帮助都不能,只有薄情的自己,只是自己。除此无他啊,知道吗?”“可是,如果妈妈您飞不动的话,我死去也无妨,我会帮您。”</p><p class="ql-block">因为是诗人写的寓言故事,所以语言也很诗意很温柔,但温柔中又有着现实和残酷。小朋友们读读这样的故事也挺好的。不足之处是版面有点过于铺张浪费,经常一页只有几行文字,太不环保了。不过,装帧是真的很美啊,插画有点丰子恺的味道,淡淡的水墨,抽象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3.《东京本屋》</p><p class="ql-block">【日本】吉井忍</p><p class="ql-block">读这本书是因为吉井忍,更是因为自己的书店情节。童年梦想是成为图书管理员,可惜一直没有得以实现。总记得童年时过年走亲戚,每次都巴巴地跑去供销社,把鼻子贴在柜台玻璃上,一遍一遍盘算自己口袋里几张崭新的压岁钱可以用来买哪本书。</p><p class="ql-block">再长大一点是新华书店,然后是独立书店。所在的城市不算小,但独立书店并不多,因为买书而结识了“书友”书店的老板,因为怕他的书店开不下去而拼命买书,甚至掏钱众筹他的以书为主题的民宿。当然,他的书店苦捱几年后,终究还是关了门。另一个众筹的独立书店“半书房”更加短命,两三年就关门大吉了。以书为主题的民宿也是打卡的人超过买书的人,抱一本书摆几个姿势,拍完照片,书的使命就完成了。小红书上在讨论“公共场合读书会不会有羞耻感”?呃,读纸质书已经是这么小众这么让人感觉是“装”的事了吗?现在,我所在的城市已经没有一家像样的独立书店了。</p><p class="ql-block">日本的情况虽然好一点,但是图书业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了。但不管怎么式微,总还有理想主义者在坚守,吉井忍采访了12家位于东京的独立书店。这本书完成距今已经近十年了,她采访过的这些书店不知道有没有撑不到现在的。关于日本的书店,去过代官山的“茑屋”,很大型的综合体,卖书卖画卖杂志卖文具卖日用品也卖咖啡,而我,买了一只僵尸玩偶。(书都是日文的,看不懂)</p><p class="ql-block">吉井忍关注的是那些开在社区的开在地铁口的开在弄堂里的只有二十多平米三十多平米的小小书店,他们在时代的洪流里挣扎,与亚马逊对抗,努力生存。有的店主是“选书师”,为大企业或店铺甚至老人院搭配书籍;有的老板只卖超级专业的书籍,专业到大书店都找不到的;有的是采用新的噱头,比如一周只卖一本书;有的把咖啡馆和书店结合在一起,有的通过组织各种与书相关的活动来赚取费用……看完之后,我完完全全放弃了开书店的念头;看完书之后,我再去上海杭州会去独立书店买上几本书以示支持。(在中国开独立书店更难,网店折扣更吸引人)</p><p class="ql-block">独立书店,还是有他们存在的意义的。逛书店,你会与店员老板产生联结,会有思想碰撞;逛书店,你会突破自己阅读的茧房,意外遇到自己平时很少接触的类型的书;逛书店,你会有一种小小的冒险的刺激。</p><p class="ql-block">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我还是喜欢纸质书捧在手里,一页一页翻动的感觉,喜欢在书页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喜欢合上一本书后的小小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4.《草枕》</p><p class="ql-block">【日本】夏目漱石</p><p class="ql-block">【翻译】陈德文</p><p class="ql-block">之前读一本书,是坂本龙一的《阅读不息》,他在其中提到了这样一句“在我的人生中,让我购买过作品全集的作家只有两位,就是太宰治和夏目漱石。”他当年上大学打工挣钱在旧书店买下了夏目漱石全集并进行通读。由此好奇,下单了《草枕》。(至于《阅读不息》,就先放一边了,稍后再读。反正我是胡乱读书吗。)</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一次读夏目漱石的作品,这部小说据说是用世阿弥创立的梦幻能的结构写就的(不明觉厉)。一个做着陶渊明的桃源梦的画家在山中温泉地避世,他用努力洞察山中一切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山中的一切,努力去印证他的桃源梦。山里的景色:花开、鸟鸣、溪水潺潺、高空的云朵……山里的人:特立独行的那美姑娘、多嘴八卦的剃头师傅、豁达禅意的了念和尚……</p><p class="ql-block">作者的叙述零零散散细细碎碎,写几笔景物,写几笔人生哲学,写写几笔艺术鉴赏,写几笔人物对话……文字很优美,很多句子也很击中人心,值得反反复复地读。(但我不想再读第二次了)</p><p class="ql-block">“一边在山路攀登,一边这样思忖。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嗯,人世难居,居也不易。</p> <p class="ql-block">5.《死于威尼斯》</p><p class="ql-block">【德国】托马斯.曼</p><p class="ql-block">【翻译】钱鸿嘉 刘德中</p><p class="ql-block">这是我读过的很不喜欢的一本书,但因为强迫症发作,还是读完了它。对,这是一本很“男凝”的文章,再优美的描写也无法掩盖“男凝”的事实。(男凝是指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视觉凝视方式,强调女性在视觉艺术中被表现为满足男性欲望的对象。这种凝视往往将女性身体视为审美对象,忽视了女性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现象。)只是这里“男凝”意淫的对象不是女性,而是未成年的美少年。和《洛丽塔》一样,令人恶心的居高临下的视角。</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扮演美少年塔齐奥的是瑞典演员伯恩.约翰.安德森。因为俊美的外表,少年的纤弱感,他在屏幕下也被人们称为“第一美少年”,也受到了各色的“男凝”,使他深受困扰,因此恨极了自己的外表,甚至退隐,直到面目全非才重新出来演戏。</p><p class="ql-block">洛丽塔、塔齐奥、金赛纶……在男凝的目光下有无数的牺牲品。生而为人,是有区别于动物的理智和克制的,是知道是与非的,否则,禽兽不如,扯出古希腊的思想家也没有用,他们做得不好不等于你就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6.《素食者》</p><p class="ql-block">【韩国】韩江</p><p class="ql-block">【翻译】胡椒筒</p><p class="ql-block">因为韩江是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所以,这本书在24年可谓是大热。还是没有忍住,凑了热闹。</p><p class="ql-block">读这本书,其实是极度不适的。但是,“宁要痛苦也不要麻木”。好的文学是能警醒人心的,好的文学是能替不能发声者发声,好的文学是能去关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p><p class="ql-block">《素食者》的封面上有细细的小字:“没有人可以帮我,没有人可以救我,没有人可以让我呼吸”。东亚女性的压抑、窒息、被驯服的一生,之前很少有人去关注吧?就连她们自己也觉得习以为常,甚至成为男权的帮凶。故事当然比平常人生更极端一些,但是,身边的种种,甚至是自己的亲历,在阅读中一点一点被唤醒。很痛苦,但是很清醒,很奇妙的阅读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