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清明时节雨纷纷,突然提醒我今年是父亲100周年的诞辰。翻开父亲生前的记事本,照片和遗物,我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和整理这些宝贵的资料,提笔凝思, 落墨为念,写下“父亲的人生”一文。十几年前曾从不同的角度写过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 后来用我的笔名发表在华夏文摘(海外华人网上期刊)上,该文截图“清明忆父亲”附在本文的最末。父亲的人生经历与昆明(上海)延安医院发展历史密切相关,本文中扼要的罗列了从1949年到1971年间,延安医院的成立,发展以及变动,衷心希望这段“延安医院院史”永远不要被遗忘。</b></p> <p class="ql-block"><b>父亲王大同, 原名郑振业(乳名宝宝)1925年12月8日出生于上海。幼年丧父,很小就去到无锡鸿声镇的殷家里,在他外婆家度过了童年生活。1938年毕业于鸿声镇附近的马桥小学,父亲学习成绩很优异,但家境清寒不允许他继续求学,13岁那年到鸿声镇存德堂国药号内当学徒,三年后转正为每月有薪金待遇的店员。</b></p> <p class="ql-block"><b>1941年到1945年期间,父亲在中药店结识了一位俞医生(中共地下党员),跟随他一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父亲主要任务是保管一些秘密文件,红色期刊和书籍,因为中药店各种药橱柜,药罐等非常多,便于隐藏物件。1945年2月经俞医生的介绍和安排,父亲长途跋涉去了苏北新四军根据地,位于苏北青口镇附近的苏中公学(原抗大九分校),被分配在二十七队学习。1945年8月苏中公学推荐父亲到军区卫生学校学习,在卫校学习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军区供应部医务所任医务员。</b></p> <p class="ql-block"><b><i>1946年苏中军区卫生部卫生学校三队全体同志毕业典礼摄影(民国35年2月26日),父亲第三排右三。</i></b></p> <p class="ql-block"><b><i>在苏北解放区学习期间的学员们,父亲后排右。</i></b></p> <p class="ql-block"><b><i>1947年父亲在山东荣获三等功,华东总部供给部颁发圆形铜质掛章一枚。</i></b></p> <p class="ql-block"><b>1948年新四军第三野战军成立财经办事处(后勤部门),调派父亲去财经办新组建的医务门诊所任所长。1949年华东财经办事处接到南下接管上海工作的命令,全体人员经过了入城政策等的学习,1949年4月22日他们随后渡江大部队从浦口渡江到南京,后沿京沪线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到达上海,首站入驻金门饭店。办公地点在外滩中国银行,后搬到淮海中路上方花园。到上海后,上海华东财经办事处改称为华东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b></p> <p class="ql-block"><b><i>1949年华东军区颁发的横渡长江胜利的纪念章。</i></b></p> <p class="ql-block"><b><i>1949年解放上海时,上海市军管会解放军佩戴的臂章和胸徽。</i></b></p> <p class="ql-block"><b>当时华东财委所属各大单位来上海接管的干部共有二万多人,他们在上海看病和住院遇到了困难。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难题,1949年7月华东财委决定要自己创办一个干部医院,派父亲等人在上海尽快筹建一所医院。新建医院最初命名为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保健医院,后改称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保健医院,院址设在常熟路91号。开始时设床位八十张,一切医疗设备都很简陋。当时还有一个供应商店(负责供应财委所属各单位的办公用品等)和一个托儿所均属保健医院领导。1950年医院迁至延安中路816号,病床扩充到二百八十张。1951年医院又从延安中路搬到北京西路1400弄,床位增加至四百张。1952年医院划归上海市卫生局领导,改称为上海市第一公费医疗医院。1956年5月医院从北京西路搬迁至延安西路251号,与华东医院相邻。196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在上海的指示,撤消华东医院和公费医院,两院合并改称为“延安医院”。</b></p> <p class="ql-block"><b><i>两枚先后保健医院的院徽。</i></b></p> <p class="ql-block"><b><i>一张1951年的油印的节目单,庆祝保健医院成立两周年。</i></b></p> <p class="ql-block"><b><i>1951 年保健医院开办了附属护士学校,并一直延续至昆明延安医院护训班,为院内外培训大量优秀护士。1962年上海公费医疗医院第二届护士学校毕业生合影留念,父亲前排中。</i></b></p> <p class="ql-block"><b><i>1958年上海市柯庆施市长颁发给父亲的任名书。</i></b></p> <p class="ql-block"><b>我母亲韩惠兰,1949年刚从上海“人和”高极助产师学校毕业,就被保健医院聘用了。1949年7月27日我母亲入职第一天是我父亲负责接待工作,他们从相遇到相知, 从相恋到步入婚姻的殿堂。</b></p> <p class="ql-block"><b><i>1950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母亲</i></b></p> <p class="ql-block"><b><i>1953年医学理疗技师培训班结业合影留念, 母亲前排中。</i></b></p> <p class="ql-block"><b><i>1956年父母亲和10个月大的我</i></b>。</p> <p class="ql-block"><b><i>1959年祖母,父亲和我。</i></b></p> <p class="ql-block"><b><i>60年代初的父母亲</i></b>。</p> <p class="ql-block"><b><i>1969年我和妹妹都长大了</i></b></p> <p class="ql-block"><b>1966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延安医院职工分裂成两大派,一派以原公费医院职工为主,另一派以原华东医院职工为主。 由于派性斗争激烈,影响到医院的工作,1968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已合并的华东与公费两个医院分开闹革命。两院分开后称公费医院为延安医院。1970年上海市革会领导五人会决定,延安医院全迁去云南昆明,成立昆明市延安医院。1970年国庆节后,首批带家属的支边职工由我父亲带队出发了,我们全家(包括七十多岁的奶奶和不到十个月的小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支边大军,从上海乘坐六十四小时的火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昆明。上海来昆明延安医院的职工共有三百九十八人,在上海没有能来昆明的职工有四十六人。</b></p> <p class="ql-block"><b><i>1970年刚到昆明时的父亲和小弟弟。</i></b></p> <p class="ql-block"><b>经过大约一年时间的房屋修建与各项准备工作,于1971年7月昆明延安医院正式开始对外门急诊和收治住院病人。医院开设七个病区,病床三百六十九张。 急诊室设有观察床三十张。</b></p> <p class="ql-block"><b><i>1972年昆明延安医院刚开诊不久,母亲在针灸科看门诊的工作照。</i></b></p> <p class="ql-block"><b><i>1974年昆明市延安医院第一届护士培训班毕业生合影, 父亲前排右五。</i></b></p> <p class="ql-block"><b><i>1976年昆明市延安医院医士班毕业生合影, 父亲前排左四。</i></b></p> <p class="ql-block"><b><i>1986年父母亲在昆明大观楼</i></b>。</p> <p class="ql-block"><b>1986年父亲离休后回到了上海养老,才刚刚过上了几年安逸的生活,就不幸患了重病,1991年7月30日六十五岁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呕心沥血为延安医院发展和壮大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父亲的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b></p> <p class="ql-block"><b><i>1988年离休后的父亲。</i></b></p> <p class="ql-block"><b><i>上海龙华烈士陵园。</i></b></p> <p class="ql-block"><b>时光轮回,年复一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近三十四个年头了,但他那傲然挺立的形象,像巍峨的高山,像参天的劲松,永远耸立在我的眼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执笔于2025年清明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