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雨绵绵,我漫步在徽州古城的一座古老石桥上。桥下新安江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远处被薄雾笼罩的山峦,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桥上的拱门错落有致,每一处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远处山峦起伏,近处白墙黑瓦的房子错落分布,新安江穿城而过,将整个古城分割成一幅静谧的画卷。两岸树木在春雨中显得格外青翠,仿佛为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屏障。我沿着江岸缓缓前行,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古朴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江面上停泊着几艘红色的船只,与远处的古塔相映成趣。岸边盛开的粉色花朵在春雨中显得格外娇艳,为这片景色增添了几分生机。</p> <p class="ql-block">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1997年,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并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南谯门前的广场上,人们手持五颜六色的雨伞,或拍照留念,或欣赏周围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小巷两旁的白墙黑瓦在春雨中显得格外古朴,屋顶上挂着的红灯笼在雨中显得格外鲜艳。漫步在这条小巷中,感受着这座古城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的入口在春雨中显得格外庄重,飞檐翘角的屋顶上挂着红色的灯笼,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悬挂着的红色灯笼在春雨中显得格外鲜艳,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氛围。传统的中式建筑在春雨中显得格外迷人。</p> <p class="ql-block">徽州名小吃烤毛豆腐小摊前,一位穿着白色外套的女士正在品尝美食,旁边厨师他们忙碌的身影,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市井生活之中。</p> <p class="ql-block">渔梁街,属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759年)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渔鳞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称之为江南第一水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在狭窄的石阶小巷里,两旁是古老的建筑。狭窄的石板路上,路面上有积水,两旁是古老的石墙。我撑着伞,沿着这条湿漉漉的小路前行,感受着这座古城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徽州街巷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街首处"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木牌坊,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赐建。大北街为府城商业区。该街朱家巷口有"豸绣重光"坊,蕴含明末朝廷斗争故实。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凿箍。井边方士载宅为明大学士许国府邸部分遗构,已辟为许国生平展览馆。中山巷为阶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风貌,巷内有两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囚禁处。</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防科工委神剑艺术协会会员,旅游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