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继续参观上博东馆的玺印篆刻馆。</p> <p class="ql-block">篆刻,是在玺印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是中国印章特有的发展形态和发展阶段。随着与书画鉴藏、书画创作的结合,印章的功用拓展至文化生活领域。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文人用印体系。随着宋元以后石质印材的逐渐普及,以明晚期文人自篆自刻为标志,篆刻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样式。明清至近代,产生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与卓越的创作大家。</p> <p class="ql-block">唐宋元,文人用印的早期阶段</p><p class="ql-block">唐代出现了斋号等非凭信类的文人用印内容。文人用印类型的孕育,对中国印章文化功用的拓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人介入印文的内容与设计,在印文内容、文字风格和艺术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至北宋末年,姓、名字、号、书斋、书柬和表达心志的诗句闲章都已齐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钱氏名昶,字世瑞,卒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生前官至枢密院副使,后贬为湖州府尹,主要活动在北宋期间。</span></p><p class="ql-block">钱世瑞木质组印共十五件,均为黄杨木撅钮。印文内容包含姓名、文房、封缄、表敬、诗文等,钮顶有钤用方向的“上”字款。组印文辞丰富、工艺精湛,可视为北宋末南宋初文人用印风尚的珍贵标本。</p> <p class="ql-block">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和繁盛</p><p class="ql-block">以文人自篆自刻为标志,篆刻在晚明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样式。吴门、徽州等地区先后出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篆刻名家,如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人,因籍贯、师承不同而被列入不同的流派。清代以来,以浙派、邓派为主要代表流派,又有各具风格的名家涌现。他们以追摹秦汉典范为号召,重视形式与技法探索,创造了文人篆刻的全新风格。</p> <p class="ql-block">朱察卿印·朱氏邦宪 两面印 明·黄铜</p><p class="ql-block">1969年上海丽园路明代朱氏家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晚明-清中期</p><p class="ql-block">晚明文人治印借鉴传统,探求技法个性,出现了一批卓有名望的篆刻家。引发文人参与自篆自刻的文彭、何震被后世尊为篆刻的开山人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在当时经济、文化繁荣的江南地区先后形成,逐渐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扬州画派中以治印为兼擅的名家不蹈故常,意趣率真;云间一脉受晚明遗风影响而更趋含和工稳,已开海上文人篆刻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清代文人篆刻的主要流派</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嘉庆之际,以丁敬为先驱的浙派人物先后出现,形成了简古质朴的印风。乾隆年间皖人邓石如别开门径,以淳真自然的书风与流畅的刀法,创立“以书入印”的新风格,作品刚健婀娜。承接徽州旧体的巴慰祖等人作品古雅清正,独标一时。出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一些地区性印人,技法自成一格,由此形成清代中期篆刻流派及艺术风格精彩纷呈的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清中期扬州地区书画家荟集,受书画创作风气的推动,一些文人兼擅治印,作品多表现率真意趣,不蹈故常,有清新风貌。</p> <p class="ql-block">云间派,乾隆时期活动于上海地区的流派。主要代表有王睿章、王玉如、鞠履厚,印风含和工稳,讲究章法的形式变化,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自具个性的金石家篆刻</p><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金石家多擅长篆刻,其创作得力于深厚的古文字底蕴,强调秦汉传统,不趋时尚,各具风貌。</p> <p class="ql-block">浙派,又称西泠印派,为清代两大流派之一。清雍正乾隆之际,浙籍印人丁敬以纯熟的切刀法治印,一改时风,形成古朴冷峻的面貌,产生推陈出新的深远影响。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等人先后继起,形成流派。浙派印风延续至晚清,赵之琛等人谨守传统,杨懈、钱松则虽受熏染而终于变化。</p> <p class="ql-block">邓派和歙派</p><p class="ql-block">邓派的形成稍晚于浙派。其特点是融合明代何震和清初程邃两家之长,参以汉篆碑额题字笔法,强调以书入印和刀法的流畅。</p><p class="ql-block">乾隆嘉庆时期活动于歙县地区的篆刻家巴慰祖、胡唐承传程邃的印法,刀法含蓄稳健,风格典雅,与汪肇龙合称“歙四家”。</p> <p class="ql-block">晚清印风</p><p class="ql-block">晚清书法篆刻群体锐意创变、注重个性表现的意识更为强烈,风格谱系继续拓展,篆刻艺术独立的审美与技法体系趋于成熟。</p><p class="ql-block">邓石如一脉经吴让之等人推向精熟,为更多印人所效法吸纳。徐三庚、赵之谦、胡镬、黄士陵、吴昌硕等人多方取法,融铸一体,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表现,称誉当时。一些金石家雅好治印,多以摹古为法。晚清印坛群峰并峙的局面,成为当代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起点。</p> <p class="ql-block">现当代,海上风华与南北交融</p><p class="ql-block">上海开埠以后,经济地位迅速崛超。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对周边的文艺人才形成很强的吸附效应。汇聚于海上的现代名家各擅胜场,传人递承继续树帜印坛;更多特立独行的个性印家及艺术社团先后驻足于此。南北风格流派与流寓海上的海外印人在联结中外的大都市环境中交融、衍变,在经典中演绎新的篆刻风格。</p> <p class="ql-block">篆刻艺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部类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全文完。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