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小黑板</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40373</p> <p class="ql-block"><b> 昨日上午,美篇同城上海知青交流圈活动於泰晤士小镇,一个充满英伦气息的梦幻之地。漫步在石板路上,周围的建筑既有古典的风韵,又融合了现代的元素,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艺气息。</b></p><p class="ql-block"><b> 尤其是书店设计独具匠心,让人在品味阅读和欣赏建筑美学之间犹豫不决,书店的咖啡馆,享受一杯香浓的咖啡,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与朋友分享这片梦幻小世界的奇妙。</b></p><p class="ql-block"><b> 泰晤士河静静流淌,仿佛将时间定格在这宁静而美好的瞬间,知青在此留下集体照。</b></p> <p class="ql-block"><b> 下午,知青们来我宅邸,观赏收藏的古董文物,宅邸氛围非常舒适安静,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静止的时间节点。心情格外放松,可以静心去品味每一段历史,感受到时光在文物上留下的痕迹。</b></p><p class="ql-block"><b> 每一步都仿佛在历史中行走。观赏精美的文物,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艺术品位。</b></p><p class="ql-block"><b> 摆在在阳光房的三足红陶鬶特别引起老知青们的关注,这文物有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文物都消失不见。有的是被人为毁坏,有的是深藏地下,还有的则流失海外。在这些消失的文物中,最容易被人发现的,便是深埋地下的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占山东泰安地区,旋即沿铁路南进,继而逐步侵占泰安地区农村各地,至1941年日军控制了91个乡镇,1150余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某一天日寇一个军官在大汶口农家门口看到又臭又脏的黑陶鬹,看了半天突然发现宝贝似的,对着臭陶鬹笑个不停,抱鬹情有独钟,要求鬼子兵在各家强行搜索寻找陶鬹。当年大汶口农村穷人家的陶鬹,都在野外土洞找来当夜壶用的。夜壶也称尿壶、夜壶在乡村主要是老汉所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现藏品11万多件文物,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馆,在考古分馆中有不少是中国大纹口文化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红陶鬹、白陶鬹和黑淘鬹。</b></p> <p class="ql-block"><b> 上海广富林遗址公园展示厅,展出“广富林文化”出土的“三足白陶鬶”的陶器。鬶是古代陶制炊具。</b></p><p class="ql-block"><b> 广富林遗址揭示了上海从“崧泽文化”到“广富林文化”的过渡阶段,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空白。考古发现表明,这里曾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的聚落,并存在祭祀与手工业分工,为研究长三角地区早期社会组织形态提供了关键证据。遗址中出土的带有中原文化特征“三足白陶鬶”印证了古代上海作为南北文化交融枢纽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笔者杳阅《康熙字典》《古汉语字词典》《说文解字》以及《宋本广韵》等参考文献有关“三足陶鬹”。鬹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陶制炊事用具,有三只空心的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说文解字》:“鬶,三足釜也。有柄喙,有柄可持,有喙可写物。是一种炊、饮两用的陶制器具,形制与鬲相似。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空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宋本广韵》:“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古汉语字词典》:鬹,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瓷鬶颈部加粗,有的甚至与腹部连成一体,三足有袋足和圆锥形实足,鸟嘴形流加大并朝天上扬。鋬渐粗壮,呈绞索形。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制作更加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流外侧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康熙字典》:“居隋切,均窺切,音規三足釜也,有柄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集韵》:“鬹,俱为切,音妫。悬圭切,音携。鑊也。通作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是约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治理河道挖河泥首次发现并挖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汶口遗址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除红陶外,还有彩陶、白陶、黑陶。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陶质比以前更加细腻,器物制作方法仍以泥条盘筑法为主,间有手工捏制,晚期出现轮制操作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观鬶后的感想:远古智慧凝三足,火土交融见匠心。鬶影沉浮藏岁月,文明薪火照今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