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婆塔

<p class="ql-block">越南芽庄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婆古都“Kauthara”核心区</span>,河海交界的渔港岸边,铜岛山顶上屹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千年</span>饱经世事的塔群。我们住的酒店与它隔水同框,傍晚看到它与芽庄母亲河(丐河)上的影村桥和入海口处的陈富桥,灯光璀璨霓虹闪烁通宵达旦。那渔船出海平安龙旗耀眼夺目,渔业丰收满载归巢,船员一定不会忘记回拜主塔里供奉的“天依女神”——心中妈祖。</p> <p class="ql-block">一带一路,郑和曾经到过的地方,我也相约古占婆城驻锚。随旅游团小憩体验现在的越南慢节奏生活,品猫屎滴漏咖啡;吃特色海鲜火锅,喝中国二锅头;听如同妈祖的故事,回顾千年古占婆历史。历史沧桑一览无遗,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是占婆塔的庙门,门眉白底黄字带音标的拉丁文“THAP THIEN-Y THANH-MAU”译:天依女神庙塔(俗称占婆塔)。门楼上方呈现拱形荷花尖顶,内镶墨砂岩石,石两侧浮雕蛇、龙与海浪图案,中间凹雕一净瓶,寓意渔海平安。五重檐叠式门楼尖顶,每层都有向外挑出的门楼檐,典型东南亚地区宗教文化建筑的特征,体现了占婆古国工匠的智慧和技艺。奇数层数喻示九五之尊,曾为皇家寺庙园林。</p> <p class="ql-block">受印度教影响占婆人在这里建塔,印度教的山门叫做坎迪班塔(Candi Bentar)‌,由两半对剖的直角三角形组成,锐角朝天,短边着地,造型像一个中文的“山”字,山门迎东。传说巴厘天神为了众生出行方便,将挡在前面的大山劈开两半,形成一道大门。很显然,占婆塔的印度教山门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山门是依占婆主塔门楼改建而成。山门形式的变化,说明了本土神祇通过“印度教外壳”实现信仰存续,再以“越南内核”融入现代生活。</p> <p class="ql-block">踏进山门步入了神仙境界,心生敬畏。开门见山,一座葱郁小山丘率先映入眼帘,柔和蜿蜒的山路上,有枝繁叶茂参天古树为你遮荫送凉,满坡青草与鲜花肆意生长 。丘顶,那座古朴的主塔静静伫立,塔身造型爬满岁月的痕迹,却依旧稳稳守望着整个芽庄。我与它对视良久,感觉垂直高度不过百米,丘下正面依山规划并没有其它房屋。不由得佩服古占婆人将精巧园林尽设在这风水宝地。听风过林梢、叶落空阶之声格外清晰,满坡谧静。在这里被净化了的心灵觅到久违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路依坡而上,一条中轴线路直达山顶主塔,左右两条辅路曲径通幽至顶,园区不大一目了然,感觉无需再翻译越文标示。此时,我环视四周没见庙塔导游、讲解、介绍等服务人员。我们的中国领队、越南导游和越南翻译三人也不知道去哪里了。还好,参观庙塔的禁忌及注意事项,都在来的路上了解记住得比较清楚。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看到很多人在那里拍照,20个长短粗细不一样的砖石柱屹立在眼前,中间还供奉香火。从人们pose的姿势看得出来,那些游客都和我一样,并不知道这些柱子立在这里是做什么用的,手机无信号无法翻译。只能是先拍下照片,然后请越南翻译讲解,再听故事。瞎子摸象一般的参观,有些行为可能会欠妥,但绝无冒犯之意,默念各路神仙海涵,原谅本人的无心之失。</p> <p class="ql-block">越南公元前214年归属中国行政管辖,稍后虽脱离中国的直接统治,但仍与中国维持一定的藩属关系。直到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后才正式划清与中国的关系。汉字曾在越南使用长达1800年,独立后,汉字改为小语种的拉丁文,这种“国语字”是由法国传教士设计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p> <p class="ql-block">占婆地区在公元前214年也是属于中国领土。东汉末年,192年占族人区连(也作区达或区连,又称释利摩罗)杀死汉朝日南郡象林县令,建立占城国,629年占人自称占婆国,1697年灭亡(有说,越南明命帝在顺城镇改土归流,占城人的国家完全灭亡是1832年)。</p><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占婆国早期信仰印度教,主要供奉湿婆(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大多数的原有旧神,都被印度教诸神所代替,也有将占婆国王名字加在印度教神像之上,供奉在庙塔里。原“天依女神”(民间“妈祖”),便与婆罗门教里的大自在天(早期湿婆)之妻所取代。占婆国后来一段时期改奉佛教,再到后期,人们开始改奉伊斯兰教。“天依女神”却是一直供奉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印度教中,湿婆兼具创造与毁灭的双重性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占婆也是以“湿婆林伽神”崇拜为一体</span>。湿婆是印度教中极为重要的神祇,直到现在印度教在印度的信奉率占总人口的80%左右,长时期以来有关他的故事很多。‌传说湿婆禁欲把自己的男性生殖器割下来扔到岸上,人们称之为“林伽”,对其崇拜至极供奉为“湿婆林伽神”。公元前200年左右,林伽最初的各种塑像和石像开始出现。印度教盛行拟人化的物神崇拜,全国各地湿婆庙宇和家宅湿婆神龛主要供奉林伽,拜人形湿婆像的却较少。</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这些被供奉的砖柱,原来是湿婆林伽神。无知的我忍俊不禁捂住肚子,不用问,印度古代的史籍《往世书》里有记载,认为林伽(梵语:लliṅgaṃ)“标志”的意思,是宇宙的起源。《室犍陀往世书》尊林伽为宇宙的最高存在,主宰宇宙的创生与末日,万物融入林伽。崇尚与林伽有关的各项事宜,没有禁忌。根据所做努力的性质,湿婆神会于任何地点赐予福报,心诚则灵,任何虔诚献与林伽神的东西,都将实现至高目标。崇拜林伽成了印度教寺庙膜拜湿婆的标志,东南亚很多印度教的寺庙都供奉林伽。</p> <p class="ql-block">神话传说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和梵天巧遇湿婆(印度教三大主神)巨大的林伽,于是双方分开,前往寻找林伽的起点与终点。毗湿奴变成一头野猪,不断向下挖掘;梵天则变成一只天鹅,向上飞翔寻找。找不到目标,毗湿奴只好放弃,在湿婆面前跪下,表示湿婆才是宇宙真实的梵。但梵天并不轻言放弃,他不断地飞翔,直到发现露兜树花。由于梵天不甘示弱,他要求露兜树花替他作假见证,说梵天已经发现林伽的起点。此时,全知的湿婆动怒了,诅咒了梵天,使他不被三界众生所崇拜。但湿婆却祝福了毗湿奴,说他将得到和自己一样的崇拜。因此,湿婆的林伽代表“吉祥的宇宙大神的标志”。根据印度教的思想,宇宙的创造、维持以及毁灭都出自同一位神,那就是象征性代表湿婆神的林伽。</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林伽,我陷入了沉思,想起随团导游在车上讲解时说过一句话,“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应该坏不到哪里去”。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仔细的分析道理深奥。看了英国人编纂的《实用梵英辞典》,对林伽一词下有另外十七种定义。我从沉思中走出来,对于古占婆不同文化背景,宗教相关概念和定义,感觉应该保持尊重和理解,避免轻易进行主观批评或抵制。包括印度教中“林伽”等概念都有着深厚的宗教内涵、文化意义和信仰背景,因为在其宗教和文化体系内对于信徒来说是非常神圣和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离开林伽供奉区,上一个比较陡的坡就到了山顶。立定观览别有天地,约有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北纬12度热带,头顶太阳30多度的气温,小山顶上清风送爽沁人心脾。周围点缀很多东南亚风格的红沙陶器、陶俑,另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塔前太阳光线太强不好拍照,我绕到西边清楚地看到排列着一个比一个大的三个庙塔。西北角第二排一个较小一点的塔,塔高也有20米左右独立在后面。据说原来这里一共有九座塔,现在只剩下这四座坐西向东的印度教砖塔。再往西第三排是几间平房展示厅。现有的五个建筑,如果走马观花很快就能转过来。</p> <p class="ql-block">高高在上的庙塔圣地周围,<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草树木郁郁葱葱,</span>一座灵动的小假山瀑布如练,飞珠溅玉。池塘碧水潺潺,游鱼自在穿梭,梵音袅袅,融神灵与自然天地,体悟自然的深邃与生命的澄澈,魂魄此时得到了净化。</p> <p class="ql-block">占族妇女传统服装仍保持民族特色,通常包括传统长衫、里裙和披巾。传统长衣在占族语中叫做“奥卡美甘”(Aw kamei Cam)。其所用布料丰富多样,包括薄纱、丝绒、抽纱等。占族传统长衣为套头服装,衣领为圆形或心形,两侧不开叉。长至或长过膝盖的叫“奥踏”(Aw tah)。长至脚跟的叫“奥铎巴翁”(Aw dwa baung),奥铎巴翁为紧身服饰,腰部有开缝,镶嵌着一排子母扣,穿时紧紧裹着腰部,穿奥铎巴翁的时候里面要搭配裙子,有时还会配上两条互相交叉被称作“塔雷卡巴”的腰带。越南现代年轻女孩穿的是奥黛(Ao Dai),越南的国服‌。</p> <p class="ql-block">呼的传来梵音乐器声,惊鸿一瞥:庙塔檐下,废弃塔基红地毯上,一场小形演出开始了。古老的吹打乐器音色特殊,让我空灵产生对天地神灵的敬畏。“Dao Loan”(唢呐‌‌‌)演奏者头上戴着红绒帽,展现传统服饰传承,大概也象征着演奏者的身份和地位。后边两人布巾缠头,身穿沙笼,操持两只桶型双面鼓,鼓面直径大小不同。鼓槌击大鼓面,鼓声浑厚,能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擂鼓杀场的冷兵器场面;左手指弹打小鼓面,鼓声委婉,像是在敬神祭祖祈求国泰民安。衬托着小唢呐的欢快节奏,和旋撞开古代占婆时空场景,感受到了古人恋神、爱神,依神而栖丰富多彩原生态人与神之间的艺术生活。</p> <p class="ql-block">演出场地有几座石碑,其中汉字石碑有刻《天依仙女传记》,由顺庆巡抚阮威率众官于嗣德二十四年所立。上面记载着有关庙塔的一些记事。</p> <p class="ql-block">演出古代祭祀活动的一段少女舞蹈——天依女神舞,我是这样理解的。三十六弦琴过门,渲染制造出神秘气氛。站台前二后三呈现庙塔门形状,前二为左右门神,后三为左右护法,中间手持黄扇的漂亮女孩为天依女神(黄颜色在越南一般代表皇权或者神权)。演员单膝跪拜、双扇合十行祈祷礼,独特的灵舞开门。头顶陶罐下山于丐河取圣水,登上渔船升红色龙旗出海,婀娜多姿重复摇橹把舵划船的动作。“拉瓦波”(新疆热瓦普)悠悠,鼓声阵阵。把现实世界带入超自然世界互为交汇,那海蓝服装映射着深海的颜色,为了避开潮浪,做挺胸提胯似跳浪的动作,观察到座落莲花之上(扎头发白色纱绢)<span style="font-size:18px;">头顶神灵(陶罐)</span>,喻示人与神之间的联系,黄扇端平海浪伏波。一列五人平安碎步,顶举丰收果实(陶罐),环绕形成圆圈,朝拜中心持黄扇者——天依女神。整套动作如形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舞蹈动作神秘、庄重,展现古占婆人日常生活和劳作离不开信仰文化。</p> <p class="ql-block">看过舞蹈,我开始参观庙塔。先看小的后看大的主塔,注意到第一排第一座东南角庙塔的正面有修葺的痕迹,甬道门头上凹进去的佛龛空空如也;桃形塔楼璇顶外墙上的雕像被取走,只留下那高大身躯斑驳的影子印在墙上。根据越南文化部门及法国远东学院(EFEO)的考古报告,这座小塔被标注为“伽内什塔”,象头神伽内什(Ganesha)<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湿婆与妻子帕尔瓦蒂的儿子,</span>其宗教属相无疑,其他小塔多围绕湿婆家族展开。</p> <p class="ql-block">记得导游说过四座塔不能乱拜,在这座小塔可以祈求财神保佑发财。我虔诚的光脚走进塔内,供桌前摆放着一个像石磨形状的石刻,盘口向右有一直线凹槽,盘中间凸起圆形石柱,端详一下不知何物。供桌上一位坐神,雕刻的石材也是墨色沙岩。雕像的面部线条硬朗,眉骨突出、鼻梁高挺、下颌轮廓分明,显示了刚毅、庄重的男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袍加身、</span>红色背景幕布绣龙纹为越南京族文化符号(龙象征皇权与神力),说明此神已融入越南本土信仰体系。“ÔNG ĐỨC Đơn Anh”,越南语意为“德高望重的独英长者”,指向地方化神祇或英雄祖先(如同关公财神)。由于对那尊石墨状的雕塑不了解其含义,没有贸然的礼拜。</p> <p class="ql-block">出来后绕塔,看到满目疮痍,摇摇欲坠的真实塔姿,它犹如被剥掉鳞片而受伤的龙头,直观的完整性已不复存在,千年前的梵音似在砖缝间流淌转化成为血痂。风蚀的浮雕里舞女裙裾未歇,断裂的檐角仍托着亘古信仰,它坚忍不拔依然在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顽强地存活着。</p> <p class="ql-block">求姻缘的塔高了许多,双层塔基,中间空隙通风避潮。正门接甬道进塔,塔基四角立八只小一点的林伽。哥特式建筑的塔顶四面呈三角形,弧线状收窄合拢,顶尖为林伽造型。整体建筑勾勒出灵动与稳健,门楼等弧线及塔顶三角形,引体向上设计带来高大的视觉冲击充满活力,给人神秘又庄严之感 。</p> <p class="ql-block">其它三面墙均有火焰形门楼影背,五重檐叠式尖形拱券,每层都有向外挑出的门楼檐,中间凹进去的佛龛宝物被移除,门楼框内应该有的造像也不见了,门楼口两侧各一硕大的林伽。</p> <p class="ql-block">走进塔内看到和第一塔样子差不多,定睛望去,这尊坐神头戴“火焰冠”,应该是湿婆。供桌下的石雕作品那个光头多刻了一道曲线。至于这个石雕有必要说一说,简单地说,印度教把男人的生殖器叫林伽(linga),把女人的生殖器叫瑜尼(yoni),林伽和瑜尼的交合便是瑜伽。以女性的内部视角从里往外看,模拟出林伽头部形象雕刻成像。林伽和瑜尼一起体现了印度教哲学中的阴阳平衡和万物生成的理念,被当做宇宙各种表相下阴阳结合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另外,在宗教仪式中,林伽崇拜被称为“提婆罗阇”(Deania),即水从林伽顶部淋下,流经林伽,再从瑜尼水口流出,成圣水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灵水‌‌。这种仪式彰显对湿婆的崇拜,也反映了古代占婆国王权力的象征,树立了神王合一的湿婆林伽崇拜‌‌。</p> <p class="ql-block">占婆塔园区静水环境种植的粉瓣莲,绿色莲房结构清晰、表面密布含种子的突起,品种为亚洲莲/印度莲(Nelumbo nucifera)。第一次见到这个种类的莲花,有些好奇随手拍了下来。很自然的莲花,周期性开花结果呼应印度教“毁灭-重生”的宇宙观,强化庙塔神圣氛围。</p> <p class="ql-block">主塔后面西北角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塔,是信众求子的庙塔。</p> <p class="ql-block">甬道边石雕大概率是湿婆的冥想像,体现占婆印度教“动态(女神)-静态(湿婆)”的二元神性结构。其简朴坐姿与深灰质感,既承载着修行哲学的深邃,也映射出占婆工匠“以形写神”的艺术智慧。蛇形项链或手持法器,鼻下男须,基座装饰方形瑜尼,可以确认是湿婆身份。进塔龛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桌上并无它神,</span>只见林伽正中雕刻着两层相迭盛开的莲花承戴在林伽<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奉</span>。印度人还管男人的生殖器比喻为金刚杵,把女人的生殖器比喻为莲花。因此,占婆人把被崇拜的林伽,形象地加雕饰两圈莲花。莲花,在印度文化的语境中,就是指女性的生殖器,并非是后来所指的洁净,空性,佛性,庄严神圣什么的无知的脂粉话。就如同瑜伽根本不是指健康一样。</p> <p class="ql-block">据说,结婚的夫妻来庙塔拜神的同时,若求愿得一子,就摸一摸“林伽”,而求女就摸一摸“瑜尼”,要是想生龙凤胎的就一手摸一个。比对一下,还是林伽光亮一些。</p> <p class="ql-block">莲花在印度教中代表创造与再生,用于供奉神灵或装饰宗教场所,字面文化比较好理解。占婆文化中莲花的具体用途,也随印度教那种特殊仪式使用,强调莲花在印度教仪式中的角色,颠覆了我的三观!</p> <p class="ql-block">占婆塔主塔。现存最古老的塔楼(主塔)约建于781年(占婆国王哈里瓦尔曼一世时期),后续塔群在11-13世纪陆续增建。考古发现显示,此处早在7世纪已有木质神庙,后毁于战火。目前保留的4座砖石塔为占婆王国晚期(13世纪前后)重建成果,融合了占婆本土与高棉建筑风格。主塔祭祀杨婆那加(Yan Po Nagar)尊称“天依女神”民间称“天依阿娜女神”——占婆文化中的创世女神与大地母神。</p> <p class="ql-block">现存主塔高约23米,共4层,原为7层,上部损毁,逐层收分形成阶梯金字塔式轮廓。顶层开小窗,每年夏至日光直射祭坛中心,强化“神人交感”,自然实现光线声音空气流通以及温度控制。方形台基边长约20米,以砂岩砌筑防潮层,适应海滨湿润气候。基座雕有神牛南迪(Nandi)与摩羯(Makara),分别代表湿婆坐骑与水神坐骑。采用占婆特有的薄型红砖,砖缝以棕榈糖混合树脂粘合,无灰浆痕迹。门框、楣石、神像等关键部位用砂岩雕刻后嵌入砖体,抗风化能力显著。侧柱浮雕杨婆那加女神,头戴多层宝冠,手持莲花与海螺,足踏浪花(象征护佑航海)。</p> <p class="ql-block">天依女神庙塔正门楣石雕刻湿婆(Nataraja),呈宇宙之舞姿态。湿婆头戴“火焰冠”,单曲腿站立,脚踏神牛,上身裸露,腰系兽皮,身缠眼镜蛇,半女之主相,前两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势,发髻中有水线,脖颈上环绕长蛇,胸前挂有骷颅串光着脚翩翩起舞。三只眼睛睁开,分别洞察过去、现在和将来。四只手臂轻轻舒展,后两臂却显现出毗湿奴(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妙见神轮和莲花”,寓意是什么?下面我们聊聊这件有趣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可以看到门楣上的浮雕,反映了东南亚印度教王国在艺术与思想上的独创性。浮雕图案融合湿婆(Shiva)毁灭与毗湿奴(Vishnu)维持两大象征元素,使印度教宇宙二元性统一。暗示两种神力的结合——毁灭与维持共同维系宇宙动态平衡。湿婆“半女相”通常体现其与妻子帕尔瓦蒂(Parvati)的阴阳合一,此浮雕佐证占婆天依女神就是帕尔瓦蒂替身(湿婆妻子有100多个名字)。印度教接纳天依女神为印度教神祇之一,与占婆海洋文明、自然崇拜的本土化适应,形成“三位一体”的元素扩展,展现了占婆文化中印度教神性融合的独特表达。</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塔门,3米狭长甬道过后是看不到顶的侧塔。首先入眼的是一只红色双面鼓,鼓面涂红色象征祭祀之火与血液的灵性力量,白色尖端则暗示阳光的纯净与辐射能量,花瓣状及整个图案延伸融合盛开的莲花意象。强化女神作为丰饶母神的形象,将占婆人对生与死永恒节律的敬畏凝固于双面鼓之间。鼓的后边供奉着湿婆“林伽象征”石雕。头顶圆柱形石雕(林伽)底座为方形瑜尼,湿婆的抽象化身。作女相双手合十礼拜,旨在刚柔并济的信仰体系。引信徒崇拜“母神庇护”、海洋守护、占婆信仰的核心——天依女神。主塔门前东南角见一石雕护法神,以威猛狰狞、怒目圆睁、獠牙外露,传递超自然的威严,让人感觉神力不可直视。进主塔,天依女神正襟危坐宝相庄严。女神石像为复制品,原物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天依女神供桌南侧座椅上,有神像身穿黄色华丽服饰,有复杂花纹和闪亮装饰,头戴金色头饰,面男相。根据印度教和占婆文化的融合,Po Nagar有时被视为湿婆的配偶,因此旁边被供奉的神像可能是湿婆。天依女神供桌旁摆古老石象,印度教中,大象象征智慧、好运和破除障碍。大象在东南亚文化中也常被视为吉祥、力量和稳定等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侧塔里举目看到,主塔门楣的匾额「天依古塔」四字,「天依」直指占婆王国核心信仰女神波那加(Po Nagar),其越语音译为Thiên Y A Na(天依阿那),被越南人奉为庇佑航海、农耕的母神。"天依"即是对这位占婆女神的汉化尊称。匾额上"古"字,暗示女神信仰自占婆时代延续至今的传承。侧塔墙分别挂有两幅牌匾,其中“护国庇民”题刻时间为“保大十一年仲秋月吉日立”(保大十一年即1936年),属越南末代阮朝重修时所刻,牌匾汉字笔法刚劲,属阮朝官方文书体。是越南汉文化圈与占婆信仰交融的典型例证。另一侧墙上的牌匾“洪仁普济”。溯源 “洪”字暗合占婆女神波那加(Po Nagar)的越化尊称Thiên Y A Na(天依阿那),取“洪大无边”之意,呼应其作为海洋女神掌控潮汐、护佑航海的原始神格。“仁”字是汉文化对神性的伦理化转译,将女神暴烈护法的印度教性格(如《林伽往世书》中湿婆之妻迦梨的毁灭性)柔化为儒家式“仁德庇世”。 “普”对应女神信仰的泛海性——芽庄自古为占婆重要港口,女神被渔民、商旅奉为“万船共主”。 “济”则体现神职的佛教化(如观音菩萨“普渡众生”概念的嫁接),赋予其救苦救难、祛病赐子的世俗功能。主塔正门门侧楹联「瓜山彰美 肆鑫化」。「瓜山」:或指塔所在铜岛山(Núi Cù Lao),以象形隐喻女神坐镇山巅护佑芽庄海湾;「肆鑫」:取"鑫"字三金叠形,借汉字吉祥符号祈求香火鼎盛、财源广布;整体暗含"女神显灵于山,福泽广被四方"的民间祈愿,体现汉越宗教符号的创造性糅合。可惜,另一门侧的对联视频没有拍清楚。</p> <p class="ql-block">见到“天依女神”的第一感觉:这不就是福建的妈祖吗,亲切感油然而生。天依女神(Thiên Y A Na)的原型是占婆古国(甚至更古老)的本土母神杨婆那加(Yan Po Nagar),其信仰根源融合了东南亚原始母神崇拜与印度教帕尔瓦蒂(Parvati)神格,形成独特的“文化混血”神系。原始母神(印度教前时期),占婆先民(南岛语系族群)崇拜的大地母神,司掌土地丰饶、海洋安全与部族繁衍。那时常以蛇神(娜迦)或浪花女神形象出现,呼应芽庄沿海族群对海洋的依赖与敬畏。印度教融合期(2-15世纪),占婆接受印度教后,将杨婆那加与湿婆配偶帕尔瓦蒂/乌玛(Uma)等同,赋予其“雪山神女”属性,同时保留本土海洋神职。创世神话重构:占婆史诗称杨婆那加用沉香木与黄金创造山川河流,象征其对自然与文明的“双重护佑”。越南本土化(15世纪后),占婆亡国后,越南阮朝将其纳入“越南神谱”,改名天依阿娜(Thiên Y A Na),强调其“跨族群庇佑者”身份。其功能扩展到从单一海洋神发展为农业、商贸、生育的复合守护神,至今仍是芽庄渔民与稻农的共同信仰。</p> <p class="ql-block">为了不影响他人参观,我在塔里面转了一圈就出来了。站在外面回想占婆主塔内部,那建筑、天文、艺术与自然力的交织,创造了一个多重意义的“圣域”。信徒在此感受到的不仅是天依女神的威严,更是宇宙节律的可视化(天顶之光)、肉身渺小的自省(压迫性空间)、符号迷宫的启悟(雕刻叙事)以及时间暴力的警示(废墟伤痕),等等。这种体验既是感官的震撼,也是哲学的叩问,最终指向占婆文明对“人如何与宇宙共处”的终极回答。</p> <p class="ql-block">残塔静默如谜,曾饱尝战火裹挟的神像似半阖双目,看尽沧海桑作青苔,王朝泪凝成香灰。更有婆罗门祭司的祝祷、占族舟楫的盐渍、时光碾碎的舍利。此刻斜阳镀塔,恍见湿婆的第三眼在暮色中睁开,将人间兴亡照作一缕轻烟……其他的五座塔就是这样丢掉的吗?</p> <p class="ql-block">凝视这些坍圮的塔基,破碎的红砖在烈日下泛着铁锈色,恍若凝固的血迹。当人类停止祭祀神灵,自然便接管了庙宇。那些被苔藓包裹的砖块,每一块都是文明的密码。法国远东学院1930年代测绘图纸显示,此处原为星相观测塔,月食之夜祭司曾在阶梯上铺设铜箔,借反射月光占卜海疆安宁。如今散落的陶罐残片中,仍可辨出鲭鱼骨与龙涎香的痕迹,那是当年献给航海女神Yan Po Nagar的祭品。</p> <p class="ql-block">湿婆与帕尔瓦蒂的儿子伽内什(Ganesh),可爱的象头神,象头人身在印度教艺术中具有高度辨识度‌。原本在占婆塔群里有他的一栖之处,现在只能裸屹在外。十五世纪越南南进战役焚毁了三十七座塔庙,其精魄早已渗入大地的记忆层,在游客踩过的每一粒砂砾中,仍有梵语咒文的振动频率。</p> <p class="ql-block">西北角处展示厅规模较小,聚焦占婆塔相关文物。展品核心看点‌是印度教神像与本土化符号‌。展厅内展品标签多为越南语或英语,建议提前了解印度教基础知识(如湿婆、毗湿奴等神祇体系)以提升观展东南亚印度教艺术。展厅外以陶器与祭祀用具‌为主题,陈列占婆渔民使用的香炉、陶罐等,与占婆塔台阶两侧的陶器景观呼应‌。</p> <p class="ql-block">照片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创造之神梵天(Brahma)雕像。多臂持法器如《吠陀》经书、莲花、念珠和水壶,姿态各异"。雕像两侧的天鹅是梵天坐骑抽象化表现。半女相,强调神性本质的统一而非性别融合。其双目微闭、神情超然的特征符合梵天冥想创造万物的意象。繁复的多层头冠与项链装饰华丽程度区别和高于其他神像。身后的火焰状雕刻象征“宇宙之卵”或梵天从莲花中诞生的神话,基座雕莲花坐瑜尼之上,主体雕像仍属印度教系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有些较小的神像看上去比较新,可能是后来加入的雕塑元素,反映占婆地区宗教演变,但主体雕像没有离开印度教体系。</p> <p class="ql-block">象神伽内什(Ganesh)‌,展示厅核心展品之一,象征智慧与破除障碍,常见手持法螺或斧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甜食</span>的造型。展示厅内的雕塑只还原了其经典造型,加持兼具守护与赐福的双重职能,被当地信徒供奉,或用于宗教仪式。其展陈印证了占婆文化对印度教神祇的本土化吸收。</p> <p class="ql-block">观览结束,回到凡间俗世用¥10000越南盾(3元人民币)购一大杯冰甘蔗汁喝起来。琥珀色的蔗汁滑入喉间,沁凉清甜如芽庄湾的海风拂过舌尖。回望指尖轻触过斑驳主塔,千年前占婆工匠的虔诚随阳光渗入掌心。那三大主神垂目静坐,砂岩纹路里凝固的时光,与杯中摇曳的冰粒共振出奇妙的交响——历史在甘冽里舒展脉络,天依神性沉淀为舌尖一滴蜜。石缝间蒸腾的热气与杯壁冷凝的水珠,恰似文明与自然的永恒对谈,此刻皆化作我唇齿间的清凉偈语。</p><p class="ql-block">‍此图片由我大哥拍摄,一并感谢。</p> <p class="ql-block">照片出自作者手机。</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0日于三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