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潘氏大院:百年洋楼的传奇

西舟

<p class="ql-block">潘氏大院,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中路,是广州十三行时期龙溪潘氏家族的私宅。它很像广州孙中山的大元帅府。这座大院中的华丽洋楼是现存最完整的与十三行历史直接相关的建筑之一,见证了潘氏家族在广州的繁荣与商业活动。</p> <p class="ql-block">潘氏大院由潘佩如(又名潘宝珩)建造,他是潘振承的第五世孙,也是当年的粤东首富,中外公认的洋行领袖。潘佩如在珠江北岸的粤垣电灯公司(五仙门发电厂)担任经理,为了方便上班,在电厂斜对面的河南江边购置了土地,并于1908年至1909年间精心打造了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潘氏大院”。这是海珠区的第一栋西式楼房。其南门正对着海幢古寺园林,北边则紧邻着波涛汹涌的珠江,这样的地理位置既繁华又静谧。</p> <p class="ql-block">大院坐北朝南,主楼居中,采用西式折中主义风格,砖混结构,高两层半,带半地下室。主楼面阔23米,进深33.4米,高10米。正立面设有14级台阶登上首层,首层高4米,大门居中,前部有深2米的方柱券廊,护栏施铁花。红木大门镶彩色玻璃,图案精巧。二楼与首层大致相同。楼顶正中设三角形山花,造型华丽。屋面为平天台,四周女儿墙上有灰塑。</p> <p class="ql-block">洋楼首层进门为过厅,双侧有红木门通两边大厅,左右对称。各开木制百叶门通向前廊。厅后为过道,左右有楼梯通二楼和地下室。后仍为过厅,两侧对称为房间,木门向过厅开。后为过道,与前过道同,有楼梯上下相通。其后有并排房间三间,同向过道开门。全屋各厅房靠墙一面均向外开窗采光,有窗楣、窗台、窗花。室内设壁炉,木装饰。铺柚木地板,饰木墙裙。所有室内构件,虽经近百年,结构依然完整,尤以木地板最为精美,光亮可人。二楼布局和设施与首层大致相同。</p> <p class="ql-block">潘氏大院不仅超越了原潘家花园的界限,更见证了潘家第五代成员潘佩如的辉煌。这不仅是广州十三行的历史见证,也是近现代建筑的优秀典范,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8年,潘氏大院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朝广州十三行最繁荣的时候,出了个世界首富伍秉鉴,潘振承可以说是伍秉鉴的老师,两人都是福建闽商的代表。潘振承幼年时家贫,身为家中老大便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去做辛苦的航运船工,吃苦肯干的他因此在这份危险性高的海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航运经验,并驾船南下到达极少有船只去到的吕宋,将丝绸和茶叶卖给洋人,逐渐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吕宋是西班牙殖民地,他还学会了葡萄牙语,这在之后的商业工作中占到不小的优势。</p> <p class="ql-block">1685年的时候,康熙帝虽然开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但其实洋人大多只在广州一个口岸进行贸易,于是颇具眼光的潘振承“由闽入粤”,做起生丝和茶叶的出口贸易,再到后来乾隆帝只准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潘家获得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性特权,并被推举为十三行行商首领。</p> <p class="ql-block">广州南华西街的兴盛也源于那时候十三行的行商买地建房,繁华一时。潘家还与十三行中另外四大行商的叶家交好、和高第街广州第一家族的许氏也关系融洽,和邓世昌家族还有婚姻关系,可谓潘家巅峰时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漱珠涌”的盛景</span></p><p class="ql-block">当时,与十三行商馆隔江而望的河南地带,是一片尚未开发的水塘,地广人稀,地价低廉。河南境内有一条直抵珠江口的主要河涌,涌口北接珠江处有一块名为“鳌洲”的礁石横躺于江上,堪舆家认为:该地势有“卧龙漱珠”之像,因此名之为“漱珠涌”。</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一年(1776),潘振承在漱珠涌西侧填塘建宅,修建龙溪首约、二约及栖栅巷等院舍。紧随潘家之后,世界首富伍秉鉴也在漱珠涌东畔购得一块土地,并在嘉庆八年(1803)开始兴建祠堂。此举引发了其他富豪的效仿,他们在漱珠涌两岸纷纷购置土地并建造房屋,从而彻底改变了河南地区以往只见穷人、不见富人的局面。彼时之漱珠桥畔,商铺林立,处处酒幡,繁华无亚于秦淮。在晚清的广州,漱珠涌是广州一个别致的城市地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国画家表现广州的主要题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潘家祠</b></p><p class="ql-block"> 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 潘振承开设同文行三十多年成为豪商巨富后,在当时是一片田塘草阜的珠江南购买了20公顷的地,修建宅邸和祠堂,也就是所称的“潘家大院”。先祖原属福建泉州龙溪乡后分支栖栅社的潘振承,将此地命名为龙溪乡,将祠宇所在巷命为栖栅巷,以示不忘祖志。这个建于清朝时期的庞大建筑群,据说当时绵延有100米长,相当于现在的3个篮球场那么大,据后人说老辈人讲当年不需要出街玩耍,在潘家大院便可以有足够的游乐设施和场地。据说今天的海幢公园门前的一对石狮,其实就是当年潘氏祠堂前的旧物。</p> <p class="ql-block">现在海珠龙溪首约与栖栅街的巷口处立有一方约半人高的麻石大碑,上镌“潘能敬堂祠道界”,记述着当年潘氏祠堂的位置。潘能敬便是潘振承,有记载潘家大院也称“能敬堂”,范围当年从漱珠涌,到悠悠珠江边,规模相当宏大。想当年,这些区域都是潘家私家范围,外人不得入内。历史上潘家的富有程度比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见过潘家大院的西洋商人赞叹其胜过西方的皇宫,住在附近的街坊还传言潘家连厨房用的锅底都镶金。在潘家祠界碑的另一边就是潘家祠道。潘家祠就在潘家祠道里,原长宽各70多米,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现在残存部分仅余600平方米左右,部分正在修复中。</p> <p class="ql-block">据说今天的海幢公园门前的一对石狮,其实就是当年潘氏祠堂前的旧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珠“四大家庙”之龙溪潘氏家庙</span></p><p class="ql-block">以前,潘氏物业曾遍布省城广州多处,另有潘氏家庙位于海珠龙庆北街,建于1826年,清代建筑。是由潘振承的孙子潘正炜出资建造的,后其子孙后代续建,是潘家数代居住的祖屋,原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阔约30米(现约22米),通进深约80米,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现存部分仅余600平方米左右。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但现实情况是:西路改建为三十三中学,旧时庭院花厅已被拆干净,筑起了教学大楼。中路厅堂曾一度办起了铸字厂、模具厂、五金厂、印刷厂……。剩下的屋舍搬进了“七十二家房客”,成了寻常百姓的大杂院,另外还有部分荒废或仍是潘氏后人在居住。</p> <p class="ql-block">潘氏家族在中国行商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十三行四大家族之一,对海上丝绸之路和广州乃至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潘氏大院,是潘家历史的重要见证。这座大院,不仅承载着潘家的生活记忆,更见证了广州历史的变迁。走进大院,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看见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p><p class="ql-block">(说明:潘氏大院现被作为海珠区老年大学使用,并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钟迺坚(西舟)拍摄制作。</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浏览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