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237)孙权:倾诉衷肠挽人心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刘宝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权执政后期任命吕壹担任中书典校。吕壹性情暴烈,执法严酷,仗着孙权对他的信任和赋予的权力,玩弄权柄,诬告陷害良臣。然而,孙权对吕壹的所作所为一度听之任之。太子孙登多次进谏,孙权都不采纳,大臣们也因此不敢多言。后来,吕壹奸行暴露被处死,孙权深为自责,并派中书郎袁礼向文武众臣表示歉意,又询问哪些政事应增减改动,但大家谁也不表达什么意见,这让孙权既难堪又忧虑。</p><p class="ql-block">于是,孙权下诏书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说:“袁礼与你们会见,并征询当前政事轻重缓急的意见,你们却不肯陈述自己的意见。我听到这些很是失望,也深自责。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圣人才没有过错,其他再贤明之人也不过能够自己发现过错罢了。任何人的一举一动,怎么能都正确呢?只以为自己正确而拒绝接受大家的意见,自负得没有觉察,因此诸位产生了疑虑,有口难言;不然,怎么竟会到这种地步呢?从我起兵至今已五十年,役使赋税皆出自百姓。现在天下未定,敌人尚存,士民非常辛苦,我确实非常清楚。但是,这也是不得已呀!与诸位共事,由少到长,头发都花白了,可以说想法与行为相互间都是再清楚不过了,从公私两方面考虑,足以能相互信任。你们能直率地规劝我,这是我有望于你们的;指出我的不足,弥补我的过失,也是我所期望你们的。之前,卫武公超过壮年时,便诚恳地寻求辅佐的大臣,常常独自叹息,责备自己。何况,平民相交,也以情趣相投者为友,并不因处于困苦之中而改变心态。如今,诸君与我共事,虽分君臣名分,但实际上可以说是骨肉至亲。尊卑荣辱,喜怒哀乐,我们都要共同享受和承担。赤诚相待我们就不要隐瞒真情,贡献智慧就不要有半点保留,事关是非大事更应该认识统一,你们难道还能袖手旁观、应付了事吗?我们如同舟渡河,还能让谁去换一下吗?当年齐桓公为诸侯中的霸主,有善行时管子没有不赞叹的,有过错时管子没有不劝谏的,一次劝谏不准,就始终劝谏不止。我自省没有齐桓公的德性,但诸位都怀有为难之心,劝谏的话没有说出。这样来说,我比齐桓公好多了,但不知道你们与管子相比怎么样啊?好久没有见面了,想起眼前的事情就想笑,我们共建大业,舍诸卿还会有谁呢?凡百事当有所增减改变的,我乐于听取不同意见,以纠正我的过错。”</p><p class="ql-block">《江表传》曰:“权又云:‘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夫能以驳致纯,不惟积乎?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p><p class="ql-block">孙权这番“倾诉衷肠”的话,可谓入情入理,听来无不为之动容。孙权阐明的道理,正是孙氏父子能够在江东建立大业的根本所在,并且与其先人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上下同欲者胜”“同舟而济,如左右手”的思想,如出一辙。但与此相背离的是,孙权随着自己羽翼日益丰满,特别是登上皇位后,渐渐淡忘了“初心”,他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不惜利用奸臣等手段打压士族集团,从而伤了忠臣们的心,他们纷纷以沉默的方式表达不满、失望与愤怒。孙权的这番“倾诉衷肠”,看起来是对大臣们的责备,而实际上是一种深刻反思与检讨,是一种谋求“上下同欲”的促膝谈心与情感攻略,彰显了他的敏锐与睿智。</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