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上过的军校一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篇(1975.9一1979.5).

圣地

<p class="ql-block"> 写在前面</p><p class="ql-block">军校生活是军旅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军旅的一段旅程。时光荏苒,近五十个春秋弹指而过,回忆起军校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特定的历史环镜下,那独特春时光,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1975年9月我们进入第三军医大学学习,同窗共读四年,正是那四年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精彩动人.终身难忘的生命乐章。四年间,我的沐浴了恩师们谆谆教诲,悉心培护的恩泽;我们互帮互学,贪婪地吸吮为国为民的知识琼浆;我的走过的脚印深实,在母校的历史丰牌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我们学工学又学军,我们挥毫谏言促教改,我们野营拉练磨意志,我们自卫反击前线,我们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和战斗洗礼。我们既学有所成,怀抱利器,又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伩念。历史己经並将继读见证我们:工农兵大学生是矢志不渝地上下求索的一代;是无愧于毛泽东思哺育成长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一代;是历经坎坷无怨无悔的一代;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实于自己事业的一代;是值得书写一笔的一代!</p> <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我们来到重庆高滩岩第三军医大学报到,开始了我四年军医大学学校生活。.</p> <p class="ql-block"> 可爱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坐落于中国美丽的山水城市一中央直辖市重庆,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和鲜明军事特色的军医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校之一,正军级编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7年改为陆军军医大学,(同时保留第三军医大学校名)下有三个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抗日战争时为国民党政府中央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新桥抗日战争时为国民党联勤总医院,第三医院大坪医院兼全军野战外科研完所,附设一个第三军医大学护士学校,第三军医大学在国内医学院中排名重靠前的重点医学。</p> 第三军医大学历史沿革图 七五大队简史 <p class="ql-block">公元1975年9月来自军委各总部.各兵种.以及北京.成都.昆明军区504干部战士奔赴美丽的山城一重庆,组成了第三军医大学七五大队。从那时起我们就注定是同学.是战友.同是七五大队的一员。我们于1979年5月毕业,毕业学员494名。</p> <p class="ql-block">七五大队是1975年9月第三军医大学由上海调防回重庆招收的第一届临床学员,这批学员来自部队基层,卫生队.师医院及部队各医院,经各级组织推荐,学校审批,查体合格保送到学校的,他们大部分是党员,但有三个不同,年令不同,最小的19一20岁,最大32岁,入伍年限不同,最大的60年入伍,最短的72年底入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初中.高中,还有老三届。</p> <p class="ql-block">我们军医大学75级学员编为七五大队,为正团级单位,大队长安西钦,政委姓肖,记的模洋,名字记不清了,下分三个中队,751.752.753中队。中队为正营级单位,教学.食堂.宿舍楼以中队为单位,两个大阶梯教室(每个教室可坐200人),三个宿舍搂,每个房间住10至11人。战士住上铺,干部住下铺,中队下面分四个区队,区队下面分四个班,区队长.付区队长,各个班班长.付班长都有学员担任,我被分配到751中队3区队9班。当时我们中队共计168人其中包括41个女生学员,分为4个区队,中队长谢文保,教导员丁守仁,三区队长开始刘兆远,后从一班调入我们班刘登儒担任,我们班共12人,分别是:赵国圈(班长)雷显谋(付班长)马文奕.孔庆渭.刘廷江:王怀䒦:庞宗武:张荣:杨建营:张九卿:刘兆元:刘登儒。</p> 入校同学们名单 <p class="ql-block"> 校园风貌.</p><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校园建筑多以青砖灰瓦构建,仿佛一幅儒雅的水墨画透露出浓厚的历史韵味。古老的校门;古朴的教学楼非常大,是苏联专家设计的,带有苏联建筑风格呈凹字形,中间是一个很大的花园。图书馆;.历经风雨们屹立在学校进门的中央,这些建筑都成为校园文化的象征,它不仅承载着教学的重任,更是学子们心灵的港湾,见证了无数学子成长与蜕变。</p> 难忘的岁月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䃼习文化课</p><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我们75大队这批学员,入伍年限不一样,年令悬处较大,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差参不齐,有初中生,高中生,还有老三届的。学校为了㳽䃼文化程度不足</p><p class="ql-block">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文化课,军训课:队例训练,步.手抢射击.战伤救护演练等同步进行。数理化以初三.高中课程为主,以自学丛书为教材,英语课程主要学习单词和语法,在各课老师传授辅导下,同学的个个都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主观能动性,为夺回自已丢失的岁月,刻苦学习,努力拼搏,通过半年的文化补习,同学们文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为学习基础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学军.学工.学农</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特殊年代,一段刻苦铭心的峥嵘岁月,我们学军野营拉练经壁山到合川;学工到重庆空压机厂下车间;学农去彭水走村窜户搞血防;那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历史巨人相继去逝的悲痛和哀伤;我们曾与其它同学一起举行了惊动总部的“罢课”,顶住“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以及调防造成的损失,顶住给教学.生活造成成么困难和压力,全大队干部同学力棑“学工.学农”以及政治运动的干扰,牢记位使命,揮笔湅言.促进教改,使教学恢复了正常轨道。</p> <p class="ql-block"> 思想先行</p> <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p> <p class="ql-block"> 社会实践</p> <p class="ql-block"> 卫生调查</p> <p class="ql-block"> 日常管理.严谨有序</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生活和部队一样非常严谨有序,一切都按现定和标准执行,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每一分钟都精心按排,饭前要站队集合,进教室要排队,会前集合要拉歌,出校门要请假,要按时归队,上课期间严禁会客,定时撿查内务及环镜卫生。(详见日常作息详见时间)通过日复一日坚持,同学的学会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这些习惯使我学 会了自律和规律,不再拖延时间,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时间观念很强,更加注重细节和质量,力求把每件事情做好. 做到位。</p> 基础课 (四) <p class="ql-block">第三军医大学学风.教风很好,管理极为严格,除日常的管理外。平时教学.实验,训练.管理都是以学员队为单位。我们上课是大教室,呈阶梯性,(容纳200人),上大课.晚自习及队里集体活动都在大教室,本751中队同学,朝夕相处都相互了解。其它的队只是见了面面熟,而叫不出名字,反而是在大学毕业后,同学之间联系还宻切熟悉起来,毕业一年后,我从十一军卫生处调到60医院与752老同学王万华,753同学杨应华才熟悉,后王万华同学调到成都军区总院任保健科主任,我从大理六十医院调到原济南军区第九十一医院,我们至今都有联系。</p> <p class="ql-block">高滩岩学习三年,因入校补习文化课,上军事课,及学军.学工.学农的干扰,我们学基础课.临床课及见习用了二年的时间。基础课学习,我们实用了由第三学医大学编写的全军试用三年制定教材基础上加以修改,並增加些内容。基础课包括《医用化学.解剖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微1生物与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三军大基础教研室师质力量很强,当时蔡文琴教授是解剖组胚教研室主任,博师生导师。孫秉庸教授是生理.病理学与高原生理学主任,担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病理.生理学会付理事长。史景泉教授病理教研室主任,著名的病理学专家,享受政府特殊金贴。张明俊教授是生物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並被授手一级教授的荣誉。刘祚周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是神经生学专家,一级教授,总后勤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朱锡华教授是微生物与免疫学主任他是我国微生物与免疫学奠基者和领导人之一,曾让中国人民解放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基础课除大课在阶梯教室外,好多基础课以区队为单位听课,我们上解剖课是在教学楼一楼,分四个尸体解剖台,一个班一组。三军大的解剖尸体比较多,具说有500多具尸体,都在教学搂一楼的解剖室的地下层池里,尸体都用福尔麻林浸泡。</p> <p class="ql-block"> 临床课学习</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进入临床课程学习阶段,我的学习了一系列更为专业的课程,包括《診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手术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病学.五官科学.传染病学》。内科学课程涵盖了内科领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沁系统等内科疾病診断和治疗方法。外科如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心胸外科等疾病診断和手术及其应用。手术学分组进行动物试验,学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切开.分离.止血.结扎引流.缝合.器材保护,常见中小手术的步骤方法。妇产科学习了产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診断和治疗。儿科学习了解健康知识和儿童生发育特点及常见病的診断和治疗。此外,还有传染病.皮肤病.耳鼻喉科.中医科这些课程,我们经过了系统理论学习,掌握了医学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确保了临床见习顺利进行,为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临床見习</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1977年10月我们75大队进入临床见习阶段,时间为半年,我们大队各中队大部分都在学校三个教学医院见习,也有部分到县.地级医院见习,还有見习.实习都在一个医院。我们区队大部分分在西南医院见习,临床见习期间,采用科室轮转的方法,依次进入不同科室见习,这些科室涵盖了内.外.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骨科.皮肤科.中医科等多个领域,确保同学们能够全面了解临床医疗各个方面。为提高见习效率,我们751中队采用分班.分组见习方式,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完成实习任务。见习内容,包括查房,询问病史,观察手术操作,参与病历讨论,通过半年的见习能够亲自体验医疗过程,並提升临床技能。.</p> <p class="ql-block">见习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对病例进行深入分折,学习如何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檢查.化验结果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不仅熟练我们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我们在内科见习期间,有一位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女病人,有二尖辦狭窄伴闭锁不全,主动脉辨闭锁不全,伴左心衰心功不全,带教老师亲自(带同学们查房,看阳性体征,听房颤,及二尖区全收缩期杂音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开,讨论治疗方案。还有一位肝胆外科患胆总管结石,胆囊炎患者,带教老师带我们查房,从询问病史,查体,结合化验有关捡查给我们从解剖,生理.病理及黄疸机理一直讲到診断.治疗。这二位病人至今记忆犹新。除了观察和学习外,我们在见习期间,还有机会参与一些简单临床操作,例如,在外科见习期间,同学们分别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些基本手术操作练习,这些实踐操作锻练了同学们动手能力及临床实践经验。通过临床见习,同学们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提升了临床机能,还深刻体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医疗环镜中,保持冷静和理智。</p> 部分见习点留影 <p class="ql-block"> 天行健.坚持自强不息</p><p class="ql-block"> (七)</p> <p class="ql-block">我们75大队这批学员,属于比较后期的一届工农兵学员,他们深刻记忆着当年的独特时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大环镜下,我们这些能够上大学,无论考上还是推荐方式,只要能够上大学就是最大的福音,因为我们能够脱离那令人看不到人生希望的镜地,我们深切知道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一到校都纷纷表示,尽可能多学知织,夺回自己丢失的岁月,同学们自入校以来,每个人都全力以赴,抓住任何一个时机,奋力爬起,向前奔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吃苦耐劳的精神来弥补丢失的岁月。七十年代,学习条件相对艰苦,教室是只有黑板和粉笔,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而这些并没有削弱同学们对知识的喝望,我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全神贯位地听讲,如饥做似喝的学习,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还有多少记得:当年三军大校院里,到处可见他们认真学习的身影,早上到6点起床读外语,晚上熄灯后还有在路灯下.厕所看书,就连吃饭都站在一走讨论问题,这种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风景。我们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学习的知识的总量都不比现在全年制五年制本科少。因而我们这批同学毕业回单位很快成为骨干,从现在看,工农兵学员说时当时教育革命的试验品,但真金不怕火练,大多数人都被炼成钢筋铁骨,他们任劳任怨,忠实肯干,重思想,讲伩义,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 聚精会神</p> <p class="ql-block"> 苦练硬功</p> <p class="ql-block">一丝不苟</p> <p class="ql-block">樊代明同学就是我们75大队的佼佼者,他求知欲望强烈,学习认真刻苦,努力攀登高峰,抽出一切时间学习。按照学校规定,晚上10点钟熄灯就寝,其实大家都睡不着,樊代明同学在宿舍住上铺,而且靠门口,晚上他用被子蒙上用手电筒照着看书,背英文词典,一个词背50遍,反背50遍,那是学英语很难,课时少,业余时间没老师辅导,全靠自学,樊代明除努力学习英语外,基础课学的也很扎实,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考试,他被第四军医大学消化内科录取研究生。而这之后,在漫漫求学征途,他不懈努力,勇往直前,他本科提前一年毕业,读博也是提前一年毕业,他在国外读博士后还是提前一年完回国。他34岁晋升付教授,36岁晋升教授,2001年48岁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他2006年一2013年担任中华消化科主任委员,2018年担任亚太消化学会副会长。2013年一2020任世界学会常务理事。他曾两届被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代表,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合教科文卫委员。同学们说樊代明“五味俱全“从军:他当了将军;从政:他当了工程院付院长;从教:他当了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从医:他当了世界学术会主席;从研:他当了院士,甚至美国和法国科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p><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尽管学习条件艰苦,但校园生活並不单调,学校会组识各种课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法展览,劳动实践等,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练能力的平台。平时中队与中队之间,大队与大队之间,经常组织蓝球排球羽毛球,拨河比赛,每次比赛同学们都到场纳喊助威,力争第一。每年学校还会举办校运动会,在赛场上挥酒汗水,展现青春活力与风采。春节学校为庆祝一传统节日,每年都会举办春节晚会,学校各部,各院,各学院大队都会选送节目,参加会演,751队何延萍同学60年入伍,9岁当,是文艺兵,在大队自导排演的节目经常在学校会演中取得名次。刘永池同学书法很好,在学校书法展览中,榜上有名,他书法现在河北廊坊坊地区很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 临床实习</p><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临床实习是医学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生将理论与实踐操作相结合的关键环节。1978年5月我们进入临床实习,我们75大队共2O个实习点,大部分都在省地级以上的三甲医院,751中队实习的医院有,三军大西南医院,重庆三院,北培九院,万县地区医院,重庆两路口第一工人医院(现在重庆急救中心.第四人民医院),我们中队女生全部安排在西南医院实习,其它分配各实习点,我们中队二区队七班.三区队九班.十班共24名学员安排在重庆第一工人医院实习。由谢文保队长带队,带我们教员西南医院心血管陈尚宜老师,骨科齐力勋老师。我们按照学校及实习医院的实习计划,分组到科室轮转实习,具体轮转时间内科13周,外科13周,妇产科4周,传染科4周。门急診7周:主要.眼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心电图轮转。</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一二人医院位于市中区(主城区)进出城的交通要冲两路口,两路口之得名是从市中心的解放牌打临江门方向经中山一.二.三路过来,到这里分为两路二路,一路公路到大坪,另一条到上清寺,(人民大会堂所在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了嘉陵江大桥则通往江北,两路口乘缆车而下即有名的皇冠大扶梯,则是位于下半城的菜园坝火车站,当是重庆唯一火车站,作为交通要道的两路口,有山城宽银幕电影院(重庆最宏伟电影院),大田湾体育场(并体育馆和跳伞塔)和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两路口繁华可想而知,一是交通隘口,二是繁华闹市,病人来源多,偏辟传县来的病人多,危重病人多,也是给我们实习锻炼的好机会,所以这个医院大部分科室几乎毫天间隙地日夜管理危重病人。八十年代重庆第一工人医院改为重庆市急救中心。</p> <p class="ql-block">我与张九卿同学分为一组轮科实习,他是河南洛阳人,也来自昆明军区,中等身材,为人和蔼,话不多,与我一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近一年的实习,我们相处的很好。我们实习的第一科室就是内科,工人医院大内科有80张床位,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沁尿,内分沁.神经内科等各个专业,大内科主任李宋主任,是美国和加拿大留学7年,持有䒦加哥城荣誉市民金钥匙,终因爱国,解放前夕为建设新中国回归祖国,是有名肺科专家,他每周大查房一次,教学严谨。心内科主任张积明主任,带我的教学的是陈新英老师,是一位女老师,上海人,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她基砖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带教认负责,在陈师指导下,参与科室所管患者的各项医疗工作,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檢查,</p><p class="ql-block">病历书写及相关診疗工作,此外跟着带教老师参加病区值班.交班,教学查房及各项技能操作:胸.腹.腰穿)在内科期间,记得有一位男性年“心肌梗塞患者,伴有心衰严重的心律失常,经全科讨论并全力以赴搶救,最后抢救无效死亡,我在监护室守护了72小时,死亡后做尸体解剖,是心脏破裂。这位病人至今记忆忧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妇产科实习为期一月,妇产科主任候仲康,在全市有名的妇产科专家,带我们老师是景锦花,在她带教指导下,基本掌握了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診料与治疗,参与分娩整个过程,与带教老师一起做了几台输卵管结扎术,三台剖腹产术,观模二台子宫彻除术。外科实习13周,外科实习期间,著名老外科主任胡先华院长,陈维庭主任,普外科周道伦主任他们善于培养年轻外科医生,有一套严格的训练方法,要求年轻外科医生及进修生.实习生实行24小时责任制,日夜栓在病房,自己管的病人要一杆子负責到底,为了训练年青医生大事小事都做,不仅换药,连每天的静脉输液都由自 己操作,病人的病情发展.演变到自愈,不能流过医生的眼睛。在科里领导及老师指导帮助下,13周实习基本掌握普通外科常见病的診断方法及处理原则,参与了普通外科常见手术,观模及学习了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了解常见胸部疾病.沁尿系统疾病及治疗方法。学习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診断及手术原则。</p> <p class="ql-block">传染科实习一月,在老师指导下,参与传染病患者的日常查房,学习观察病情变化,记录病历,通过学习,了解传染病的診断方法,实验室診断方法和影像学檢查,基本掌握常见传染病临床表现,診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参与传染标本的采集.送檢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洗手,接受个人防护装备,穿好防护用品,确保自和患者安全。</p> <p class="ql-block">西路口位于繁华闹市,交通要道,附近有重庆最宏伟的宽银幕电影院,大田湾体育场,有时我们在医院病房四楼就能观看到大田湾体育场比赛,休闲之余,节假日我们也去看看电影,到体育场,体育馆看看比赛,缓冲些学习压力,当时我在医院妇产科实习时认一位病人,就在体育馆负责门票,遇到全国兰球赛,足球赛都能看几场。/</p> <p class="ql-block">我们实习重庆第一工人医院(现改为重庆急救中心;重庆第四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设备设施,严格管理制度,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活动多,疑难病例多,病历讨论多。老师带教正规,科室查房规范,实习生学习的机会多,学习内容全面丰富。通过一年的实习,收获很大,知识与技能提升很快,为将来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九班部分同学与带教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 (中陈新英老师)</p> <p class="ql-block"> 参加对越边界自卫反击战</p><p class="ql-block"> (十)</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对越我自卫反击战中打响,第三军医大学497名75级学员正在4个省各个 教学点实习,接到命令后立即返校集结,并于25日自重庆出发,奔赴云南.广西前线,随即分配在前线32个医院和医疗所。</p><p class="ql-block">在这次参战中,全大队共抢救重危重伤员700多人次,参加手术5000多人次,护理重危伤负500多人次,接转伤员4000多人次。为抢救伤员,有的同学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境六七 十里,在敌炮火的封锁下在连续奋战三十多小时;奋不顾身搶救伤员,有的学员临危不惧.,钻入敌人的火力封锁圈,把被困三四天的伤员搶救下来,途中遭遇敌炮袭击,学员们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身体朴在伤员</p><p class="ql-block">身上,为减轻颠簸给伤员造成的痛苦,女学们毫不犹豫将他们搂在怀里;为了减轻伤员骨折的痛苦,学员的用手作牵引架,一个姿势一举就是几个小时。在前线,学员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发现危重伤员,立印实施战急救;分配到昆明区总医院的女学员们全部当护士使用,给伤员喂水.喂饭,洗脸.洗衣.理发.抠大便还为他们写信,唱歌.跳舞,讲故事。这批学员在战争一线园满完成了搜救.转运.搶救伤员的光荣使命。</p><p class="ql-block">这批英勇的三医大学子,在这次参战中11人荣立三等功,244人受到嘉奖。她们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出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军医责任的担当,她们的故事不仅是第三军医大学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军医精神的象征。她们奉献精䘜激励着一代军医学子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需要和对真理的追求中。</p> <p class="ql-block"> 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牌</p> <p class="ql-block"> 踏进边镜</p> <p class="ql-block"> 战争硝烟</p> <p class="ql-block">救护所</p> <p class="ql-block"> 全力以赴</p> <p class="ql-block"> 争分夺秒.</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挽救生命</p> <p class="ql-block"> 胜似亲人</p> <p class="ql-block"> 慰问演出</p> 参战对越自卫战各分队留影 <p class="ql-block"> 凯旋归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九班 </p><p class="ql-block"> (十一) </p><p class="ql-block">我们班共12人,7名干部学员,入伍年限不同,5名战士学员,都是72年底同期入伍的,我们班最大的刘兆远.刘东儒,赵国圈己32岁,最小的刘廷江21岁,来自8个省,我来自山东,区队长刘东儒,班长赵国圈.刘廷江来自河北,河南:张九卿.杨建营,四川:刘兆远.厐宗武,陝西张荣,广东马文奕,安徽王怀智付班长雷显谋来自湖北。同窗共读四载,我们同吃,同住.同训练,我们学工.学农.野营拉练,我们共同见习.实习.又参战,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相互关照帮助,接受战斗的洗礼,生死考验。四年间,我们朝夕相处,关系融洽,从没吵过嘴,变过脸,我们结下的友谊,胜似战友.兄弟。四年的时光,恋恋不舍,毕业后我们走上不同的岗位,开始人生的征程,我们班四位同学雷显谋.张九卿.张荣.庞宗武在重庆安了家。几十年后,雷显谋在重庆西南政法学院当了主任.教授,张九卿走上领导岗位,当了重庆南岸区人民医院院长,赵班长.张荣.庞宗武和我在部队医院干到退休,享受大校待遇,其他几位同学在地方各级医院当了领导.专家。</p> <p class="ql-block">.第一排从左:刘廷江.雷显谋.孔庆渭.刘兆远</p><p class="ql-block">第二排从左:刘东儒.杨建营.张九卿.庞宗武</p><p class="ql-block">第三排从左:王怀智.张 荣.赵国圈.马文奕</p> 在校期间留影 <p class="ql-block"> 与76级校友留影</p> <p class="ql-block">来自一个师的76级77级校友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毕业季</p><p class="ql-block">时光茌苒,岁月如梭,转眼前我们这批学子要踏上新的征程。1979年5月,来自军委各总部.各兵种以及北京.成都.昆明军区494名学员,合格毕业,除留校的少部分外,全部回原单位。五月的校园里㢱漫着在一种特别的氛围,那是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幢憬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在这充满喜悦和激动的毕业季,作为一名即将走出军医大学毕业生完满了无尽感慨与不舍。</p><p class="ql-block">回首往昔,近四年的大学生活,仿佛是一场勿勿的旅程,回想起入校那一刻,我们带着未来的幢憬和期待,走进这所神圣的学府,四年的军校生活,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我们的足迹,也见证了我的的成长,在这里我们经历了风雨,也收获彩虹,我们品尝了苦涩,也品尝了甜密,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青春足迹,校园每一寸土地见证了我们蜕变。毕业季,愿这些回忆永远藏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历史己经并将继.续见证我们:工农兵大学生是矢志不渝吧上下求索的一代:是无愧于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的具有奉的精神的一代:是历经坎坷而无怨元悔的一代!是忠实于祖国,忠完于人民,忠完于自己事业的一代;是值得书写一笔的一代!</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同学们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锐意求索,拼搏奉献,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辛勤耕耘。为国家和军队的医后卫生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中孕育出将軍.院士,部分同学走上了各级医疗机构的领导岗位,成为国家和军队的各级卫生干部;许多同学成为各级医院科室的领导.主任医师或专家教授。同学樊代明院成为中国工程院士,美国和法国外籍院士,消化内科专家,一级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5月至2017年12年12月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2010年至2018年任工程院付院长。秦银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正军.中将军衔,曾任总后勤部付部长兼解放军总医院院长,中共中候补委员。郭瑜成: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曾任解放军总医院付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津贴,现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纪小龙: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曾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疗中心病理科.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曾任13个专业性期刊副主编.编委,武警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名誉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冿贴。王广义:解放军总医院第六中心结构心脏病科主任医师,中国人民健康科技促进会结构心脏病专业病专业名誉主任委员,《全军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疗质量控制委员会先心病及结构心脏病介入工作组》顾问,《国家卫生部及军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圳基地》负责人及指导导师。张传森第二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解剖杂志主编,中国生物制造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医学会干细胞专业委员付主任委员。上海解剖学会付理事金。房殿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技术三级,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首批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冿贴,全国百名优秀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合消化病分会付主任委员。姜军:甲状腺.乳腺外科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的乳腺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乳腺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付主任委员。2010年获我园乳腺研究个人荣誉最高研究纪念奖。会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付主任委员,《中华乳腺杂志》电子版,《中华外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20几家主编.常务编委.编委。</p> <p class="ql-block"> 在回望</p><p class="ql-block">1975年9月,在那个特殊年代,504名干部.战士学员,意气风发,胸怀梦想,聚集在高滩岩,一起度过了快乐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是难以忘怀的旅程,让我们记忆犹新。在此:感谢第三军医大学,感谢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感谢我们的友谊长存,愿我们梦成现实,共同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作者孔庆渭(1972∽2012年从军40年)技术五级,内科付主任医师。曾从事临床.医疗十管理。</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五月又到我们毕业季,五十年前校园生活,好像影幕一幕浮现在脑际,同窗四年,留下美好的回忆,为庆祝毕业五十周年,着手写了:《那些年我们一起上军校一第三军医大学篇》,写作过程中,自己翻阅了大量质料,找出診藏多年的同学照片,从网络上收集了部分照片,采用了第三军医大学七五大编写的纪念册部分资料照片;同时也得到了王增泉.张九卿.张传森孔庆义.王化安.王万华,彭化安等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们有的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照片和资科,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离入校己近五十载,校园生活回忆不是那么清楚,加上自己水平有限,在写的过程中疏漏及差错定会不少,敬请75大队同学及校友谅解并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