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梁柏台

蒲人

<p class="ql-block">“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新昌,有一位没能回家的英烈,他叫梁柏台。</p> <p class="ql-block">4月10日,天清日丽,正是草长莺飞、“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好时光,有幸参加老干部活动,赴新昌参观梁柏台红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教育基地位于沃洲镇银顶山村银星自然村,始建于2019年,占地约12亩,由梁柏台故居、纪念碑亭、事迹陈列馆、宪法广场、清风长廊、梯云步道等组成,展现梁柏台以身报国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梁柏台的铜像屹立于宪法广场进口处。他目光坚定,正视前方,手握一卷书。铜像后,衬着一古铜色墙,墙上有“尚法”、“厚德”字样和象征公平的天平与神兽,仿佛在诉说这位英烈对法治的追求和贡献。铜像下,一片鲜花黄灿灿,开得正艳。</p> <p class="ql-block">步入宪法广场,辽阔宏大的感觉扑面而来。一块“宪法之路”石碑后,树着7个醒目的“年份”,1931、1946、1949、1954、1975、1978、1982。每个年份,都标志着一部宪法的诞生。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任弼时、王稼祥、毛泽东、梁柏台等委员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梁柏台以宪法撰稿人身份参加,会议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这部宪法的诞生,梁柏台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一个大大的红色“法”字,一个大大的法槌,下面四个大字“执法如山”!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最重要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走进梁柏台事迹陈列馆,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历史资料和文物,展示了梁柏台的生平事迹,更让人深刻感受他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梁柏台(1899-1935),浙江新昌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重要领导人,第一部红色宪法起草人,人民政权第一位司法部长、检察长,被誉为人民司法的开拓者、奠基人,依法治国的先驱。</p><p class="ql-block">1922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就读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0年9月进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1921年赴苏俄学习。1931年回国,参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的起草,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及《宪法草案》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梁柏台留中央苏区,领导军民坚壁清野、安置伤员、解决部队给养。1935年3月,梁柏台不幸负伤被捕,后被敌“铲共团”杀害,时年36岁。</p> <p class="ql-block">梁柏台离家时,赋诗一首:男儿立志出山乡,以身许国路漫漫。待到世界大同日,筑路架桥把家还。</p><p class="ql-block">诗言志,梁柏台的一腔热血,凌云壮志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之后,参观梁柏台故居。故居原位于新林乡查林村,因钦寸水库建设2014年拆除,按原样迁建于此。</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迟到的“烈士证明书”。梁柏台远离家乡,为拯救苦难祖国而献身,但种种原因,无法及时获得烈士证书。</p> <p class="ql-block">故居中,陈列着梁家的家具、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其中较珍贵的是,梁柏台当年结婚时的礼服(原物)。</p> <p class="ql-block">这群山环抱的碧水,即新昌钦寸水库。梁柏台的真正故居,已淹没在这片水下。</p> <p class="ql-block">走出基地,蓝天白云,春光明媚,花艳树绿,一派生机勃勃。英烈的追求、理想,已成现实,中华民族正迅速崛起,祖国变得灿烂辉煌。</p><p class="ql-block">梁柏台英雄,安息吧!历史将永远记住您!记住您为穷人翻身做出的贡献,记住您为法治建设付出的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