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鸡鸣寺的水陆法会纪拍

老龙王

<p class="ql-block">水陆法事道场,全称“十方法界四圣六凡冥阳两利水陆普渡大斋法会”,也叫水陆会、水陆斋、悲济会等,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大型法会。以下是其相关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起源:相传梁武帝萧衍梦到神僧建议他作水陆大斋普度众生,后与宝志禅师以《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施食法为核心,花三年制成水陆仪文,并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或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在镇江金山寺举行了首次水陆法会。</p><p class="ql-block">- 发展:隋唐时经历曲折发展,中唐、晚唐时密宗兴盛,水陆法会与密宗仪轨相结合再度兴起。宋朝时形成规模并广泛传播,出现北水陆、南水陆、眉山水陆等法会。元明时期达到鼎盛,皇家多次开设大型水陆法会。清代至民国主要以修撰《水陆仪轨会本》为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仪式内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坛场布置: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正中悬挂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两侧分挂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陆画像。外坛有六个坛场,分别为大坛、诸经坛、《法华》坛、净土坛、《华严》坛、瑜伽坛。</p><p class="ql-block">- 法事流程:一般为七日。第一日三更外坛洒净,四更内坛结界,五更遣使建旛。第二日四更请上堂,五更奉浴。第三日四更供上堂,五更请赦,午刻斋僧。第四日三更请下堂,四更奉浴,五更说戒。第五日四更诵《信心铭》,五更供下堂,午刻斋僧。第六日四更主法亲祝上下堂,午前放生。第七日五更普供上下堂,午刻斋僧,未时迎上下堂至外坛,申时送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价值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水陆法会具有祈福、超度的作用,能为死者超度、为生者祈福。同时,它还具有宗教教育意义,通过法会中的诵经、说法等活动,向信众传播佛教教义和理念。此外,它还有社区凝聚的作用,能让众多信徒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法事,增强信徒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