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启蒙学校白灵淖小学(上篇)王永

王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固阳县白灵淖村远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思念故乡,欢迎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人一生有两个不能忘记,一是父母,一是启蒙学校。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启蒙学校给了我们智慧。因此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怀念父母的文章写过了(详见我的美篇《怀念我的父亲母亲》),今天写篇怀念启蒙学校的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故乡是白灵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灵淖是一个背靠数丛低矮丘陵,面朝一泓清水的村庄。淖尔,蒙语的意思就是有水的地方。在北方,干旱少雨,一般少有环水而建的村庄,白灵淖却是个特例,仰望蓝天白云,平视屋舍俨然,村前是一片明净的湖水,把一个塞外村庄打扮的有了几分江南的俏丽明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灵淖以前是固阳县十六个公社之一。公社所在地就设在白灵淖。村子比较大,人口也多。不仅有两所学校,还有医院,机械厂,加工厂,兽医站,供销社,气象站,邮电所,招待所,粮站,公社等企事业及行政单位。供销社人来人往,学校里书声琅琅,那时的白灵淖是一个繁华而有生气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灵淖小学大约是解放初期建立的,我的哥哥姐姐们,就是在本村的学校读完高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灵淖小学从风水学角度看,是一处风水宝地。村前有一条从东到西的土路,路的北边紧靠着村子,路的南边不远处便是海子。村子中间有一眼紧靠路的水井,对着水井是一条四五十米长的南北巷子,巷子尽头,便是白灵淖小学的大门。大门外两边的白墙上写着八个美术大字,一边是“好好学习”,一边是“天天向上”。这几个字是白灵淖小学语文教师刘桂英老师的先生崔勇老师的杰作。白墙红字,又用黑黄蓝三种颜色衬托出立体效果,又醒目又好看。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就感受到几分文化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学的孩子们从东边过来,走到水井跟前,右转,转到南北方向的巷子,然后进入学校。从西边过来的孩子,走到水井跟前,左转,也转到南北方向的巷子,然后进入学校。两个方向走来的小学生,按不同的方向,拐到南北方向的巷子进入学校,孩子们所走的路线,正好形成个“人”字,而“人”字的顶端便是学校的大门。这样的格局,非常巧妙地蕴含了学校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明白这是当初建校者请了高人指点的有意设计,还是村落在漫长的建设中自然形成?反正我觉得这种格局太奇妙了,太意味深长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目不识丁的我们,从“a、o、e”开始学起,逐渐认识了“丈尺寸,元角分,马牛羊,鸟虫鱼”,逐渐知道了什么是数学(那时叫算术),什么是语文。我们就是在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完成了人生的启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白灵淖小学这块地方好像卖给了私人,承载着几代人求学记忆的教室办公室也全部变得面目全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我用简单的文字,介绍一下学校原来的格局。学校共有三排五栋房子。一进大门第一排左边一栋房子是四五间办公室,右边一栋是两间教室。紧靠着左边办公室的,是篮球场,有两个高大讲究的木质篮球架分立球场东西两边。篮球场北边有单杠双杠。再往北面是一个大操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距离前排大约不到二十米,第二排两栋全是教室,东边的一栋两间教室,都是一个门两个窗户。西边的一栋比较讲究,这一栋房子石头砌的地基高出了地面大约一米,教室办公室前边是不到一米宽的人行走道,两间教室中间夹着一个办公室,教室和办公室门口都有三四个台阶通向平地。这一栋房子没有山墙,全是玻璃门窗,采光特别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面第三排房子是长长的一栋,东边的是两间教室,西边是几间库房。这栋房子中间是一个一进两开的办公室。第三排房子后面原来有一个伙房,离伙房四五十米的最后边是一排学生宿舍。后来因为没有了住校生了,伙房和宿舍全部坍塌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上学的时候,学校已经没有住校生了。以前是有的,记得校门口东边有一间窑,住着一对老夫妇,老爷子便是白灵淖小学的大师傅(即厨师),老爷子有一个绝招,就是蒸馒头时,把揉成条状的面,当当当用刀剁开,每个剂子,不多不少,正好半斤。后来别的稍微大一点的村子,都有了学校或教学点,白灵淖小学就不再招住校生了。因此当时来白灵淖小学读书的学生,都来自与白灵淖临近的村庄,西边的有大西淖尔,小西淖尔,四合盛,东北方向的有上双水泉,北边的有大城西,南边的有老营盘,小营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是本村的学生叫跑校生,每天早上都带上干粮,走四五里路来上学。中午不回家,从锅炉房打点开水,吃点冷馒头或冷烙饼,就是一顿饭。中午就在教室休息一下,可以说那时的孩子们上学是十分辛苦的,从一年级开始,每天跑校,一来一回,近一点的五六里,远一点的要走十来里。而且无论冬夏,都风雨无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乡村学校的老师不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民办教师。学历多半是初中或高中。不过不管是公办教师还是民办教师,老师们都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学生们听话用功,因此教学质量比较高,在全公社的小学当中,白灵淖小学很有名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年级时,教过我们的老师有武锦霞,王桂梅,王灵娣。武老师教我们不到一学期,就调到公社当妇联主任了。二年级时教我们的老师有赵玉英,尹秀兰,张淑英。三年级开始一段时间,教我们的是张文德老师,后来是刘桂英老师。刘老师教我们时间最长长,对我们的影响也最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老师教语文课。从现在看,教学方法很先进。一篇文章,完成识字教学之后,就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课文读过几遍,先让学生划分层次,梳理每个层次的大意,然后发言交流。学生分析不到位的地方,学生说不准确的地方,刘老师才大讲而特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分析能力,而且也使得学生对于没有探究清楚的问题,在老师讲解之后,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老师还特别擅长语法教学,划分句子成分,对于初中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事情。刘老师通过讲练考三个环节,给我们在语法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老师最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一件事,就是作文教学。平时的作文教学注重批改,更注重讲评。另外每年夏天的六一节和冬天的元旦,都要出墙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通过墙报展示出来。对学生的写作,形成一种莫大的的激励。我的小诗小文,每次都能脱颖而出,展现在墙报上。对于一个小学生,文章上了墙,被全校师生欣赏,被过往的路人谈论,那是一种多么大的鼓励与荣耀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时代,农村的生活很艰苦,学生基本都是农家子弟,孩子们之间不比吃,不比穿,一门心思全在学习上。而学习好的同学,会得到大家的尊重与敬佩。因此,尽管那时的日子清苦,衣着破旧,饭也吃不饱;但是我的小学时代过得是充实而愉快的。(未完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中图片,除了照片,其余都是豆包合成的,感谢人工智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欢迎新知旧友关注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欢迎批评指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王永 ,原名王勇。包头固阳白灵淖人氏。1978年考入包头师范。1980年分配到二机教育处,在二机一中工作了八年,二机三中工作了八年。后调入包头市教育局教研室任语文教研员。现已退休。退休之后,开始写点文字,创作美篇百余篇。十多篇阅读量过万,大部分在七八千以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