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说事∥草

北山青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见字说事∥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绍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  今日所说之草,不是自然之草,而是书法草书之草。</p> <p class="ql-block">  散步时,忽有老者问:“杀董小学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杀董小学!”我被问蒙了,丈二金刚似的愣着。</p><p class="ql-block"> 旁边有女士“扑哧”而笑说:“那叫来薰小学!”</p><p class="ql-block"> 恍然大悟。我随女士一笑,对老者说:“那不念杀董,念来薰。”</p><p class="ql-block"> “就是杀董!”老者执拗地说,“人家说是杀董!”</p><p class="ql-block"> 女士又笑,说:“那来字是有点像杀字!”</p><p class="ql-block"> “就是嘛!”老者转问女士,“姑娘,杀董小学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女士指着前面告诉老者。</p><p class="ql-block"> “谢谢!”老者谢过女士,又不屑地瞟我一眼,朝前走去。</p> <p class="ql-block">  出于好奇,我也转身朝前面走去。平时不大注意,前去一看,“来”字还真有点像“杀”字,而“薰”字则是误读了,大概是这个“薰”字不常用,人们不太熟悉,又是草书,便误读为“董”了。</p> <p class="ql-block">  “来薰” 是个美好的词。来的本义是小麦。传说小麦是上天赐予的,是从天上来的。由彼到此,由天上到人间,谓之“来”,所以最早的“来”字,是象形字,像麦穗。而薰,指蕙草,是一种香草,又泛指花草的香气。“来”“薰”相连组合,成为“来薰”,表征祥和宁静,温馨弥漫,寓意“带来香气”或“带来美好”。</p> <p class="ql-block">  “来薰”之意,早见于上古歌谣《南风歌》,歌谣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指东南风,又称薰风。诗句的意思是“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啊。”</p> <p class="ql-block">  《南风歌》之后,北宋文学家苏轼有“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艾蒿气如薰”,欧阳修有“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髻”的诗句,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薰风自南来,万象皆披襟”,李处全有“香透月轮低,来薰打坐时”,刘克庄有“曾掌兰台篡旧闻,亦瞻玉座和来薰”的诗句,这些诗句或描绘出一幅薰风吹来,青林静雅,舒适愉悦的清新意境;或营造出宁静悠远,超然物外的禅心境界;或回忆自己在兰台编辑旧闻的经历,感受宫廷的宣和美好。薰风,都是令人身心愉悦,舒适惬意的。</p> <p class="ql-block">  南风若薰,清凉益民。由于 《南风歌》蕴含丰富,令人喜爱,不仅频繁出现在诗文中,创造意境,抒发感受,还被用作处所之名,以示处所之灵秀美好,尤其南边之位的处所,多以“来薰”而冠之,如“来薰门”“来薰村”“来薰街”“来薰轩”“来薰亭”等等。</p> <p class="ql-block">  小麦,是大地的馨香,薰草,也是大地的馨香。来薰相和,来中有薰,薰中含来,馨香氤氲,奇妙无言。所居之城南边,有三处“来薰”之名。先是南正街曾名“来薰街”,来薰街头有口“来薰井”,再就是来薰街北街口有所“来薰小学”。之所以一街三来薰,盖因《南风歌》之影响,也因来薰街南郊田畴平展,稼穑桑麻,四季馨香,远峰滴翠,薰风习习,有诗吟之“阜安门外薰风阜,歌馆酒楼在树杪。人烟遥与水气连,迷离莫辨山城晓。”给人一条街一座城,都沐浴在清凉薰风的仙境诗意之中的舒爽。</p> <p class="ql-block">  古城拓展,日新月异。有西北新校,寻根归雅,复名“来薰”,又集名人之字,刻悬门额。所集之字为草书,本不算太草,只是刻之不慎,尤其“来”字,头顶不在了,致其变形,似“来”字又似“杀”字,便使人误以为“杀”,将优雅诗意的“来薰”,误成了杀气腾腾的“杀董”。</p> <p class="ql-block">  路人对 “来”字的草书误读,使我想起人们把“山东博物馆”读作“山东情妇馆”的笑话。“山东博物馆”虽为名家所书,但那“博物”二字,确亦草得近似“情妇”,怪不得读者。</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东博物馆”到“山东情妇馆”,其含义价值,功能正负,大异不同,其因在于其书为草,与大众阅读,特别是与大众对草书的认知形成极大反差使然。由此,鄙人思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汉字教育,特别是书法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书法作为艺术,当可自如挥洒,尽显其风。而作为公众场所,特别是承载公共文化教育功能的公共场所,应避免书写过于潦草的场所名称,以免造成“杀董”“山东情妇馆”这样的笑柄。富于“熏陶与感化”和潜移默化意义的教育机构“来薰”被读成“杀董”,承担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教育的博物馆被读成“情妇”馆,是笑话,但不是舒心的笑,而是苦涩的笑。 </p> <p class="ql-block">  “杀董”也罢,“山东情妇馆”也罢,都不是一笑而过的谈资,而是文字的尴尬,书法的尴尬,文化的尴尬!【图片源于网络】(2025.4.8)</p>

薰风

南风

情妇

老者

草书

女士

馨香

山东

诗句

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