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地狱》

虚室生白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第二天阴雨绵绵,索性闭门看书刷剧,厦门有线顺应时令,推荐了去年底的院线港片《破地狱》,英译片名“The Last Dance”,演绎的是传统潮汕殡葬文化,通过四场葬礼,对应道歉、道谢、道爱、道别,把死亡刻画得地狱般的真实。“生人都有好多地狱”,破地狱应当死者为大,还是生者为先,是作品中最大的冲突。人到中年,在沉浸剧情的过程中,仿佛去地狱门口晃了一圈,随之体会到了一种劫后余生的解脱。</p><p class="ql-block">查阅资料,破地狱仪式源于传说《目连救母》,道教师傅扮演引导亡者灵魂的角色,打破地狱之门,2011年破地狱仪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殡葬业逐渐将其纳入服务范围。仪式选在出殡当晚举行,在灵堂中央地面上,放置纸元宝和死者名字,将其点燃,然后就带领死者亲人,围着火堆诵经,元宝旁围着多块瓦片,在转了数圈后,用手上的铁剑将瓦片击碎。接着以穿梭交错舞步,围着火团不停转圈。</p><p class="ql-block">傍晚雨停出门,人行道上密密实实的紫薇树落叶,大红色、朱红色和橘黄色的都有,咋入眼帘仿佛是一池锦鲤,被疾驰而过的外卖单车卷起,又像极了影片中点燃的金箔元宝,在喃呒师傅刚劲的舞蹈中飘动,思绪便不自觉又回到电影的幻象中。人生跌宕起伏,我们每个人都或曾心处地狱,这些地狱是自己建立的,只能靠自己去破。祭祀习俗起源于上古,那时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妄加与身的无常、死亡面前十分渺小,为往生者祭,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抗争。破地狱并不是打破地狱,只是象征打开地狱之门,引导亡灵从地狱中脱离出来,早日轮回。</p><p class="ql-block">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情绪暴躁;看到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就埋怨自己,怨恨别人,心生嫉妒;碰到难以解决的困难,不能顺其自然,只会止步纠结,画地为牢;被他人的言语裹挟,受困于周围的看法,失去坚持自我的勇气;被陈疴顽疾折磨,身体成为困住灵魂的沉重躯壳……这些都是生人的地狱。</p><p class="ql-block">也许,死人的地狱并不真正存在,生人的地狱有时却来得更加凶猛,贪、嗔、痴给人生打的结,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解开,只能带着怨恨、愤懑和遗憾辞世,可谓地狱人造。与过错和解,与前仇冰释,于执念告别,我们各自的地狱,也需要被人“超度”或自我超度,众灵之中,唯有人会笑,只有人才知道自己终有一死,只有人类会探究来世。</p><p class="ql-block">“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对生者而言,是在不可改变的绝望之中,奋力搏出一点希望。焦虑、世俗、偏见造成的心里跨不过去围墙,在我们终将要面对的死亡面前,都应该付之一炬。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光辉。)这是另一部长久以来被人赞誉的电影台词。心处地狱,唯希望可助解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