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舟自横摄</i></b><div><b><i>舟自横文</i></b></div> <p class="ql-block">从隋唐洛阳城遗址驱车半个小时,在黄昏时候抵达洛阳近郊龙门石窟近边的民宿,计划留宿两晚。明日上午参观龙门石窟,下午游览洛邑古城。猝不及防初春的大雨,千年古城洛阳城,被雨水浸透了湿漉漉的寒气,夜幕降临,一场倒春寒袭来,气温聚降。入住民宿安顿好拿出自带食物,用自热饭加热。喝点小酒暖暖身子,酒足饭饱,洗个热水澡。删繁就简,剪辑了一组洛阳城遗址视频,欣赏自己拍摄照片视频,自驾游乐趣,走天下路拍天下人文景观,自误自乐,乐在其中,一天疲倦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清晨,从梦中醒来,体力得到较好恢复,洗漱吃完早点背上摄影包精神抖擞出门,这次前往洛阳,多半冲着龙门石窟而来。步行百多米,很快进入龙门石窟景区大门,沿伊水河南行,倏然,天空飘洒起雪花,漫天飞舞,纷纷扬扬,天气预报大雨转雪如期而来。风雪中隐约可见龙门大桥如一道长虹连接东西山石窟。</p> 龙门大桥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南伊河河畔,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形成了东西石窟,伊河水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p><p class="ql-block">龙门山原本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阻隔在龙门山之南,一到雨季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成灾。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对洪水进行分流开凿龙门山,把整座山劈成东西两半,疏通伊水北流。一千多年前,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山。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分为两半后,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相传大禹凿开伊阙,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洛阳龙门石窟时,波浪滔天,群鱼纷纷跳跃意欲翻过龙门。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鱼跃龙门传说故事起源龙门山。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p><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寓意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而真正让龙门山之名远播中外,始于两千多年前,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凿龙门石窟石刻艺术,历经东魏、西魏、北周、隋、唐前后约四百多年历史。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冒雪沿伊水西岸步入西山石窟群,属大型露天不可移动的石灰岩质石窟寺遗址。石窟分布在伊水西岸陡峭山崖之中,我快步攀缓崖壁上的阶梯,映入眼帘一座座镶嵌石窟里石刻雕像,人物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形态各异,赏心悦目,西山石窟汇聚了百分九十的石窟造像,是龙门石窟精华之所在。攀登山崖栈道,行走百米悬崖,脑海浮现出两千多年前,一群不畏艰险能工巧匠,立足深渊陡壁,在高达百米悬崖上打磨雕琢石像,石头上艺术相比画家在纸上画画更为艰难,一锤一笔划拿捏分寸恰到好处。历经风霜雪寒,青丝白发,傲然屹立,坚韧不拔,精雕细琢,在漫长时光里锻造出千姿百态石刻艺术。遍布山崖十多万尊人物造像,也镌刻着千百年的信仰与艺术魂魄。</p> <p class="ql-block">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凿龙门石窟。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原汉民族盛行,孝文帝作为少数民族帝王,开窟造像寄托了功德主的美好理想和向往。孝文帝通过推崇佛教,构建政权合法性,推行汉化政策,并借助佛教巩固政权,标志着政权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延续了宗教权威,强化了改革后的文化认同。这一时期石窟造像风格以瘦削清秀为特点。当时空隧道穿越到了唐代,龙门石窟造像则以丰满圆润著称。唐朝历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前后一百多年,石窟造像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龙门石窟展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社会风尚,为研究中国古代石刻艺术提供了直观史料。</p> <p class="ql-block">当攀缓西山石窟南部山腰奉先寺,空旷石刻雕像当属西山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辉煌、造像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群雕。伫立在石雕群前,抬头仰望气势瑰丽而磅礴造像石刻群,惊叹一千多前石匠非凡的手艺,在坚如磐石的岩石上,硬生生一锤一钻打造出高大雄壮的人物浮雕,充分显现着唐代皇家石刻的恢宏磅礴的气派,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最为知名是模仿武则天形象塑造的卢舍那大佛顶天立地居中静坐。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公元673年,整个雕像高达十七米,这个权力欲膨胀的武则天,在龙门石窟为自己打造声势。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浮雕面容慈祥,神态庄重,以巍峨之姿静坐奉先寺,慈目低垂间凝聚了大唐盛世万千气象,眉目传情,表情面部形象极为传神,被中外学者专家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见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为龙门石窟再添一座气壮山河巨幅石像浮雕,令游人叹为观止!龙门山不仅是鱼跃龙门传说的起源地,也是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石刻史诗。公元674年,武则天加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参与朝政。卢舍那大佛留给后人是一代女皇君临天下施仁政的象征。十七年后,这个曾经出家感业寺为尼姑的武则天建天堂,公元690年在洛阳明堂登基,鱼跃龙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p> 卢舍那大佛 <p class="ql-block">风雪弥漫,攀行西山石窟流连忘返,许是雪天游人甚少,本想放飞无人机航拍,标牌提示严谨放飞无人机。旅行在外,游览经典的人文景观,几乎都设置了禁飞标牌。探访西山石窟尽头,便到了龙门大桥,漫步龙门大桥,风雪交加,天色灰暗。枯水季节,伊河浅显几乎断流,水流清澈见底,两岸草木枯黄,远处西山石窟黑洞密密麻麻分布在山水之间,走过了龙门大桥便到了东山石窟,我也是跃了一回龙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