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樱韵 熊盛文摄

xiosw

春有百花,让人目不暇接。春日赏花,有很多人喜好甚至痴迷。赏花者爱花,当然首推花的色彩、花的雅致、花的香味,但我觉得最吸引人的是花的韵味。 花是有韵味的,这有古人的诗为证。人自无情花有韵(宋 王炎 ),一帘花影韵琴清(宋 刘爚 ),三花同韵更同香(宋 杨万里),名花韵在年晴初(宋 文天祥 )。 赏花,自古以来就是一大美事。古人赏花讲究观色、闻香、赏姿、品韵。古人认为, “不清花韵,难入高雅之境。”欣赏花韵,就是看花之内涵,这样可以“养心” “怡神”。按照古人的说法,梅标清骨,桃有羞靥,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兰挺幽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丹桂飘香月窟,百合如意安康,樱花刹那芳华。 作诗要押韵,于是产生了诗韵。它既是诗歌形式美的核心,也是情感与文化意蕴的载体。诗韵与花韵既是艺术形式与自然意象的对应,又是文化符号与情感载体的交融。诗韵为花韵提供语言载体和结构框架,花韵为诗韵注入生命质感和哲学意境,共同构成中华美学中“天人合一”的诗情画意。今年三月樱花盛开的季节,我在省林科院拍过一次樱花,从网上找了一些古诗,用诗配花的形式,尝试把诗韵与花韵结合,呈现有韵味的诗情画意。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这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据说他答应朋友一起去曲江赏樱,结果失约,朋友写诗问罪,白居易以此诗应答。 “樱花树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的《折枝花赠行》,朋友要离别了,诗人摘下一枝樱花赠送给好友,就像临别折柳赠送一样,既表示依依惜别,也祝愿朋友一路平安。 “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芷,红花已发光。”这是南北朝王僧达的一首诗,表达了樱花刹那芳华的花韵。<br><br> “非白非朱色转加,微寒轻暖殢云霞。春风省识倾城态,只在楼西几树花。”这是清末郑孝胥写的《樱花花下作》中的其中一首,如果把“楼西”改成“湖西”恐怕更合图片的意境。<br><br> “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映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这是晚清黄遵宪一首长诗中的四句,写的是在日本看樱花的情景。日本看樱花的人多,省林科院看樱花的人也不少。<br><br>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这棵樱花树树龄恐怕有几十年了,粗壮的树干上还萌发了一簇簇的美丽樱花。 “片片雪花飘未飞,妆成玉树报春回。青白一身本雅洁,偏招蝶绕蜂儿追。”这首诗相传是唐代李商隐写的《樱花吟》,但存在争议,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后人托名李商隐的作品。不管作者是谁,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樱花的美丽姿态和独特气质。 “阿倍当年思奈良,至今三笠草微黄。乡情莫问天边月,自有樱花胜洛阳。”这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首诗,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阿倍仲麻吕是日本遣唐使的代表人物,在唐朝生活多年,并与中国诗人李白、王维等人结为好友,他是中日文化交流历史的重要见证。 “赏樱日本盛于唐,如被牡丹兼海棠。恐是赵昌所难画,春风才起雪吹香。”这是明代宋濂写的一首诗,他当然是夸赞日本的樱花之美,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唐代以前,中国就盛产樱花,只是唐以后日本从中国引进樱花,逐步发展成日本的国花,才让人产生樱花原产日本的误解。<br><br> “昨日南园新雨后,樱桃花发旧枝柯。天明不待人同看,绕树重重履迹多。”这是唐代诗人张籍写的《和裴仆射看樱桃花》。新的鲜花绽放在旧的枝条上,传递出时光流转、生命更迭的蓬勃生机,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绕树欣赏、流连忘返爱花之情。<br><br> “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番成南阮贫。借问牧童应没酒,试尝梅子又生仁。六如偈送钱塘妾,八斗才逢洛水神。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这是玩世不恭又才华横溢的唐伯虎写的一首诗,樱花花季短,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满地落樱,很可能不曾遇着赏花人。<br> 还是唐伯虎写的诗,“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这个美好的祝愿,每个人都会欣然接受。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清人邓尔雅曾偕妻及大儿邓小雅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他写的是日本樱花还是中国樱花已经难以考证,但他把雪和樱相比,让樱花与美人互动,还是别有韵味。 女人惜花应当是感叹红颜易老,但是唐伯虎诗说:“春宵花月值千金,爱此花香与月阴。月下花开春寂寂,花羞月色夜沉沉。杯邀月影临花醉,手弄花枝对月吟。明月易亏花易老,月中莫负赏花心。”不管自然规律如何演进,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更应当在这美好的时光里,珍惜欣赏樱花的心情。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评,诗随羯鼓成。”南唐后主李煜描写了他与后宫嫔妃们在宫廷赏花饮酒的享乐生活。这位老年摄影爱好者摒弃了李煜的享乐心态,以“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的精神,奋力记录樱花盛开的美景。<br><br> “仙云昨夜坠庭柯,化作蹁跹万玉娥。映日横陈酣国色,倚风小舞荡天魔。春来惆怅谁人见,醉后风怀奈汝何。坐对名花应笑我,陋邦流俗似东坡。”在郑孝胥的诗中樱花如仙云,美女如玉娥,当然有没有东坡的意境,就看自己的造化。 “树底迷楼画里人,金钗沽酒醉余春。鞭丝车影匆匆去,十里樱花十里尘。”这是清末民初诗人郁曼陀的诗作,当然画面与诗作有点差距,但樱花是同样的,樱花树下美女也是同样的,享受美好春光的心态更是一样的。 “美人遥忆凤城西,芳草年年路欲迷。今日出门春已半,樱花如霰晓莺啼。”这是明代诗人硕篽写的一首诗,在他的诗中,散落的花瓣与盛开的花朵对映,如花的笑颜与缤纷的樱花争艳。<br><br><br>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温庭筠诗曰:“晓觉笼烟重,春深染雪轻。静应留得蝶,繁欲不胜莺。影乱晨飙急,香多夜雨晴。似将千万恨,西北为卿卿。”全诗没有出现樱花二字,但把盛开的樱花描绘得惟妙惟肖。他的诗表达了对樱花之美的喜爱、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自然万物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从诗歌的起承转合中,可以体验到花开花落的生命周期,在诗韵和花韵的旋律里,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