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竹沟

东西南北风

<p class="ql-block">竹沟位于河南省确山县西部30公里处,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作为中原地区抗战指挥中心,这里保存着31处珍贵的革命旧址。现建有竹沟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竹沟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题写馆名。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馆内文物、文献、图片等近千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展出了竹沟革命历程,共分为六个部分:早期革命活动、开辟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河南省委迁驻竹沟、中原地区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竹沟惨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竹沟是我党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26年,这里建立了党的组织,点燃了革命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杨靖宇、李鸣岐领导了确山起义(刘店秋收起义),成立确山农民革命军,打响了我党在豫南武装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杨靖宇,河南确山人,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他带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1940年,他孤身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最终壮烈牺牲,用热血捍卫了民族尊严。</p> <p class="ql-block">这是杨靖宇使用过的七星宝剑</p> <p class="ql-block">李鸣岐,河南确山城关人,出生贫民家庭。1925年入党并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参与北伐。他领导确山起义、刘店起义,曾任多个重要职务,1931年牺牲,被评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鄂豫边区久经考验的中共党员张星江、仝中玉、王国华、周骏鸣等,开辟了以竹沟为中心的鄂豫边区根据地。一幅黑白照片组成的展板,展示了邓庄铺会议旧址的情况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鄂豫边根据地的创始人张星江、仝中玉、王国华、周骏鸣,他们的照片被展示在展板上,他们是这片土地上革命的先驱者。</p> <p class="ql-block">1930年秋,王国华加入了中共领导的农民革命组织“鞭杆会”,积极领导农民开展捐粮斗争。由于工作出色,被推选为确山县中区苏维埃主席。1931年2月至1932年4月,担任了确山游击队队长。</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八军与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协同作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中共中央派彭雪枫同志来竹沟主持工作。</p> <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竹沟为中心,大力发展留守处武装,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使抗日的烽火在豫东、豫南大地熊熊燃起。</p> <p class="ql-block">挺进豫皖苏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驻竹沟,并相继建立中共竹沟地委和县委。中共河南省委负责同志朱理治、陈少敏等先后来此工作,使竹沟成为河南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竹沟成为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等领导人来到这里,坐镇指挥中原抗战。</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湖南宁乡人,青年时期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抵达竹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在竹沟起草完成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抵达竹沟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抵达竹沟后,迅速贯彻党中央指示,通过举办军政干部培训班、整编游击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措施,全面加强根据地建设。他主持开办教导队培养800余名骨干,将豫南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使部队发展到2000余人,为中原敌后抗战提供了坚强战略支撑点。</p> <p class="ql-block">看到竹沟如火如荼、生机勃勃的大好革命形势,刘少奇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溱河。这里简直成了小延安!”从此,竹沟“小延安”的美名传扬全国。</p> <p class="ql-block">竹沟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通过在这里举办党训班和教导队等,培养了大批党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一部、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部队,都是从竹沟出发,前往鄂豫皖苏地区,成为新四军主要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由于竹沟的重大作用,激起国民党顽固派的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重兵突袭竹沟,惨杀我抗日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p> <p class="ql-block">“竹沟惨案”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竹沟惨案”发生后,刘少奇、彭德怀、张云逸、朱理治、彭雪枫等纷纷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竹沟地区军民在中共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至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竹沟被誉为“小延安”,这里培养了刘少奇、李先念等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走出了10多位中将、50位少将以及多位省部级领导。他们的名字,辉映华夏, 让竹沟闪耀着红色光芒。</p> <p class="ql-block">玻璃展柜里摆放着多件文物,包括长刀、步枪等物品,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柜里摆放着各种古代兵器,包括刀剑等冷兵器以及一些铁器工具,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展示着刘少奇戴过的棉帽和李先念使用过的公文包,这些物品见证了他们的革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出纪念馆向南几十米,就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旧址内有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留守处等在竹沟设立的各个机关。</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中原局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河南敌后游击战争的司令部,又是新四军成长壮大的重要基地,同时还是中原地区抗战的战略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中原局的重要领导人,从左至右依次是:郑位三、朱理治、刘少奇、朱瑞、彭雪枫。</p> <p class="ql-block">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到达竹沟,就住进这间房屋,中间房屋是会客厅兼会议室,南屋是少奇夫妇的办公室兼卧室,北屋是少奇同志四名警卫员的住室。</p> <p class="ql-block">1939年刘少奇来竹沟后亲手栽种的石榴树,如今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这片土地的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办公室。李先念在竹沟参与组织抗日武装斗争,培养革命力量,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1983年,当选为国家主席。</p> <p class="ql-block">张震办公室。1938年2月,张震来到竹沟,任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和留守处参谋长,整编部队,收编“段团”,组建补充大队,后率部东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国后担任总后勤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徐海东办公室。徐海东,湖北大悟人,1939年9月,跟随刘少奇同志到竹沟工作,毛泽东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p> <p class="ql-block">王国华办公室。王国华,河南确山人,人称“王老汉”。在那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他全身心投入,为竹沟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任河南省副省长。</p> <p class="ql-block">任质斌办公室。抗战时期,任质斌曾任豫鄂边区党委副书记,参与领导竹沟革命根据地工作。1939年"竹沟惨案"后,任质斌与李先念等率部南下,参与创建新四军第五师和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华中抗战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任质斌历任安徽省委秘书长和山东分局副书记等职,位居副部级。</p> <p class="ql-block">中共河南省委</p> <p class="ql-block">省委组织部</p> <p class="ql-block">警卫室</p> <p class="ql-block">孩子剧社</p> <p class="ql-block">供给部</p> <p class="ql-block">通讯科</p> <p class="ql-block">竹沟烈士陵园,位于竹沟镇北面的山坡上。陵园大门,古朴而庄重。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步入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两侧苍松翠柏掩映间,松柏常青,象征着先烈们的精神万古长青。</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步道缓缓前行,一座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矗立。这座通高28米的汉白玉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体呈三棱刺刀造型,象征着革命武装斗争的峥嵘岁月。碑身正面镌刻着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的"竹沟革命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笔力遒劲,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碑座四周环绕着汉白玉浮雕,生动再现了中原军民在竹沟根据地浴血奋战的革命场景。整座纪念碑庄严肃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无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西侧,烈士墓整齐排列。每一座墓碑下,都安息着一位为革命事业奉献生命的英雄。他们有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有的在敌后默默工作,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展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精神。</p> <p class="ql-block">铭记英烈,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担当。让我们铭记革命精神,传承红色薪火,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p>